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德宗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6(4):6-9
梁漱溟平生的著作,多半是阐明儒家的道理的。其累累著作中有一个中心,这就是理性。他全部教育理论的核心,以及整个的哲学思想,就是要开拓、启迪人的理性。本文从各个方面进行了归纳。 相似文献
2.
李锐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0-14
梁漱溟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一生致力于人生问题的探讨和中国问题的解决。《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和《中国文化要义》这两本书是梁漱溟先生论述其文化观以及如何解决中国问题的重要著作。他分别从哲学角度和社会学角度论述了三种不同文化产生的根源,提出了著名的"文化三路向说"和"世界文化三期重现说"。文中笔者尝试通过分析《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和《中国文化要义》两本书中论述中西印文化之间区别的不同方式,从而对其文化观的形成和展开加以理解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4.
黎业明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1,(1)
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提出了既要全盘承受西方文化又要批评地把中国文化的固有精神重新拿出来以复兴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张。但这在当时是行不通的。后来,梁转而倡导乡村建设运动,并从社会生活层面对中西文化作了深入的分析,试图以乡村为基础将团体组织观念与个人的自由平等观念培养起来,作为解救中国当时面临的困境、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史炳军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4)
晚年的梁漱溟,充分吸取现代自然科学知识和马列主义理论,试图建立一个以人心为基础的知情意统一、真善美合一的思想体系。他在一定程度上抛弃了早期“直觉”与中期“理性”所具有的泛道德主义倾向,将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和印度文化统一起来。尽管这个体系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它却向我们展示了梁漱溟建立一种现代世界文化的宽阔心态,对于现代思想史来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张宏波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0(4):43-44
梁漱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和乡村运动组织者.他将社会教育理论与乡村建设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近代乡村的改造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通过对梁漱溟社会教育思想的探究,从其社会教育思想的形成人手分析这一思想的内涵,对当前终身教育观念和学习型社会形成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7.
梁漱溟与马克思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大华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0(5):5-15
中国近现代史上主要有三大文化思潮,它们是反传统主义的西化思潮、马克思主义思潮和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这三大思潮虽互有消长,但都有不衰的生命力,相互间展开过并将继续展开错综复杂的思想文化斗争。这种斗争反映了当代世界发展的潮流和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梁漱溟是在与这三大思潮的互动中确立自己之思想地位的。就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而言,可分为三个阶段,即:五四时期,对唯物史观批评;三四十年代,对中国革命的反对;1949年后,对马克思主义吸取、利用和儒化。 相似文献
8.
熊吕茂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7(3)
梁漱溟的东西文化观是以"意欲"为本源来构建其文化哲学体系的.他所阐述的"文化三路向"说和"世界文化三期重现"说,试图从人类发展史的角度比较中国、印度和西方三大文化体系的异同问题,以期指明中国文化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10.
李玉伟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90-91
梁漱溟教育思想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本文阐述这一思想的内容和特点,分析它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理论基础,并联系现实,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梁漱溟教育思想仍然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传涛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29(5):67-69
梁漱溟是新儒学的开创人物之一。新文化运动之后,儒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值此背景下,梁漱溟借用西方生命科学来改造儒学。作为儒学重要组成部分的仁学,也得到了梁氏的重新解读。梁漱溟认为,仁是敏锐的直觉,就是不安,我们要做的就是拒绝麻木、拒绝习惯。 相似文献
12.
13.
向海英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6):1-4
梁漱溟是现代新儒学的奠基人 ,他在民初十年经历了由佛转儒的心路历程。本文从他个人的秉赋、维护传统文化的使命意识以及他父亲自杀这三个方面对他思想转化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揭示出梁漱溟由佛转儒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4.
梁漱溟的人格特质与生命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政通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2)
梁漱溟先生前半生是“以佛养心,以儒经世”,而后半生,则佛家的成份远大于儒家。作为一个儒家人物,他的人格特质主要表现为:主观很强,充满自信;坦率、认真、有骨气;经世济民的情怀;利害荣辱淡然处之;独立思考,表里如一。梁漱溟的一生具有一股强大的生命动力在推动,其生命动力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突破新旧思想的动力;突破欧化与俄化的对立。 相似文献
15.
熊吕茂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7(1):51-54
梁漱溟在开展乡村建设运动中所提出的政教合一的思想,虽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在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但是他重视职业教育、生产教育以及终身教育的主张,对于我们今天的农村文化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应凯 《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2001,14(6):524-528
梁漱溟的形而上学根本上讲是一种人生境界之学,它以人生可见的“理性”为内在的直接本体,以实现本体的道德人生境界为其体系的最后归宿或目的。他设立形而上体的目的是肯定人的内在德性的真实性,论证宇宙生命的意义是为了说明人类生命的价值和人类行为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郭岳梅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4)
梁漱溟的法治思想是籍由如何使西式的法制法意与中国的人生人心相沟通基础上产生的,其宗旨是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内涵,建立一种符合国人人心和人生的法治文化.随着国民构建和谐社会意识的日渐强烈,法的人文关怀呼声愈来愈响,梁漱溟法治思想的现代性日渐彰显.全球化语境下,中国面临的任务是重塑法的灵魂,使法律同道德精神一起成为全社会的价值观念,最终使中国融入世界性现代文明体系.为此须跳出法治思想的常规概念及通行逻辑,将梁漱溟法治思虑中隐含的人文关怀精神重新置入当代世界文化视野中予以再分析,从而探索出一条既符合国情又能与国际接轨的法治新路径. 相似文献
18.
赵东辉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24(3):73-77
作为传统文化的维护者和倡导者,梁漱溟并没有因为对传统文化的维护而无视民主的价值。他所否定的只是西方民主政治的模式,而对于民主的普世性价值,在保存传统文化的前提和基础上,他是明确予以承认的。他所提出的“人治的多数政治”的模式,是他对中西文化长处所做出的调和。尽管这种模式存在内在的逻辑矛盾,但梁漱溟在构建这种模式时所采用的态度和思维方式却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9.
刘彦芬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154-155
梁漱溟领导的乡村建设运动以儒家文化的改造为核心 ,并力图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民主科学的结合 ,乡村建设运动在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果 ,但从他发起这场运动的目的来看 ,并不能说是成功的。本文试从文化的角度对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做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0.
梁漱溟早期儒学思想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曙东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8(2):69-71
梁漱溟的早期儒学思想是其现代新儒学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五四”时期中西文化的冲突面前 ,梁漱溟高扬儒家文化的大旗 ,通过对传统儒学的改造和对西方生命哲学的阐发 ,创立了融会中西的“新孔学” ,并从哲学的高度为中国儒学思想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由于历史的局限 ,梁漱溟的早期儒学思想在理论上有许多疏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