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二程思想经杨时、罗从彦、李侗,四传而得朱熹。宋儒杨时(1051—1135年)、罗从彦(1072—1134年)、李侗(1093—1163年),都是闽之延平(今属福建南平地区)人,延平在宋朝称南剑州,杨、罗、李被称为“南剑三先生”。朱熹(1130—1200年)与南剑三先生的关系,学术界议论不一,有的指出朱熹对三先生是不满意的,笔者认为确实如此,但尚须做具体分析;有的断言,二程思想经杨时“道南”,再经罗从彦到李侗止,朱熹直接继承二程思想。笔者对此不敢苟同。应如何看待朱熹与南剑三先生的关系,下面从几个侧面作点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建立于书院教育基础之上的朱熹教育思想十分丰富.这一教育思想与宋代理学家的哲学有密切的关系,反映在朱熹教育思想实践中,表现为朱熹主张以“形而下”的“格物致知”方法为指导,通过《小学》《大学》的学习,达到“为己成物”目的的初、中等教育;以“形而上”的“大而化之”的理想指向为鹄的,通过《中庸》的学习,达到“明诚两进”为目的的圣学(高等)教育.对朱熹《中庸章句》中呈现的理想色彩浓重的圣学教育思想,无论是文本的解读,还是意义的发掘,似乎长期被人忽视.探讨和研究从而揭示出朱熹的以“达贤成圣”为目的的这一元教育思想,不仅具有重要的认识意义、理论意义,甚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 朱熹(公元1130—1200年),南宋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也是有影响的法律思想家。其著作极为丰富,主要有《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诗集传》、《楚辞集注》、《四书章白集注》、《周易本义》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是封建统治者规定的必读教科书,使用达八百多年之久,影响极大。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其法律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哲学思想的核心是“理”。他说:“理也者,形  相似文献   

4.
朱熹(1130——1200)是宋代地主阶级的反动思想家。宋末以来,历代反动派鼓吹孔孟之道,总要抬出朱熹这具政治僵尸,把他的反动哲学“当作宗教教条一样强迫人民信奉”。叛徒、卖国贼林彪也对朱熹倾心崇拜,叫嚷:“要象朱子那样待人。”骗子念拳经,必有险恶心。朱熹的“待人”哲学究竟是什么货色?今天,剖析朱熹的“待人”哲学,揭露林彪吹捧朱熹的反革命目的,对于我们深入批林批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朱熹穷“理”三清山——兼论《读书有感》诗的哲理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宋淳熙三年(1176),朱熹登游怀玉山脉主峰三清山后而作的《读书有感》诗,不仅是宋代哲理诗的名篇,而且是朱熹“穷理致知”治学的一个明证。这首诗写成于儒道学术史上有名的“鹅湖之会”后一年,表明朱熹的理学思想从此而飞跃飚升,进入到一个新的高度。本文从《读书有感》诗的写成年代、朱熹穷“理”三清山的史实和朱熹理学思想飞跃的契机动因三个方面加以论证,以揭示朱熹“格物穷理”哲学思想核心的确立与完善的“顿进”过程。  相似文献   

6.
朱熹的阅读教育,是为了实现“明人伦”、“穷天理”的目的,以培养巩固封建统治所需的各种人才。朱熹提倡整体阅读与反复玩味的辩证观照等阅读方法,并将阅读看成直接影响个体的智、愚、贤、不肖,以及国家治乱兴衰的重要因素。朱熹认为,阅读者只有兼备立志、勤苦、专注、虚心、勇猛五种品质,才有可能达到良好的阅读效果。朱熹的阅读思想和方法,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初读朱熹     
综述朱熹理学的主要内容,阐述朱熹的教育思想,考证朱熹为官清廉的历史事实。文章认为,朱熹在抗金派与投降派的矛盾、理学与反理学的矛盾、清正为民与腐败集团的矛盾这三大矛盾中从事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并成为“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的思想家,重视教育、躬行不懈、在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上不断探索的教育家,具有民本思想的爱国廉政的好官。研究朱熹,进行批判继承、合理扬弃,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亦字仲晦,晚年自称晦庵,号遑翁,又号云谷老人、沧州病叟。先世江西婺源人,生于福建尤溪。 朱熹的心理思想非常丰富。在中国心理史上,他是继荀子以后,比较全面系统地研究人的心理的思想家。清代全祖望称他“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广大”和“精微”也正是朱熹心理思想的特色。他对中国心理思想史上的一些重要概念和命题,几乎全都  相似文献   

9.
宗法思想是朱熹<家礼>与田愚<艮斋礼说>的核心,而嫡长子继承制又是宗法思想的核心.朱熹<家礼>中的礼仪形式,也正是为贯彻和执行宗法制度服务的.每一个家庭和家族都应该按<家礼>的标准来执行,做到长幼有序,贵贱有等,各守名分,进而统驭整个国家的社会秩序,使其全部纳入"天理"的轨道.田愚同朱子一样,不仅注重宗法制度,而且还有所发挥,"发前未发为多",即是在<家礼>的基础上有所充实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朱熹哲学思想的核心“存天理 ,灭人欲” ,本意并不否定人对于物质生活的正当要求和欲望 ,可惜的是后来的统治者片面强调天理、人欲对立的一面 ,才造成“以理杀人”的恶果。作为一个政治家 ,朱熹生前从政时间极短 ,却也颇有政绩 ,身后被历代统治者吹捧 ;作为一个思想家 ,其思想 (经改造后 )最终成为历代的统治思想 ;作为一个教育家 ,他做出了巨大的成就 ;同时 ,朱熹还是—位学贯古今的学者、才华横溢的诗人。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朱熹“义”、“利”思想的现代意义,运用文献研究法等方法对朱熹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分析认为,朱熹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对“义”和“利”进行了阐释,指出“义”是“天理之所宜”,是“心之制”,“利者,人情之所欲”;朱熹不仅继承了儒家“重义轻利”的思想,而且进一步把“重义轻利”思想与“理”联系起来,对其作了本体论的论证;其意义就在于告诫人们在现代社会既要重视“利”,也要重视“义”,当“利”和“义”冲突时首先要取“义”。  相似文献   

12.
朱熹天命观的构成体现为“天”与“命”的统一;时代认知表现为对天命的认知.朱熹在融合了各历史时期儒家天命思想基础上,对其丰富发展,并形成了自己的天命观.朱熹天命观不再把“天”与“命”看作是对立的两种事物,而把“天”与“命”看作统一构成体,他们统一于理之中,以此适应时代的需要.朱熹天命观要求人们在社会活动中,思想、言行、都要适合君之命令,这是人的天命.朱熹天命观的时代境遇还在于人们对天命的认知,以此自觉的引导人们思想精神,规范人们的社会活动.朱熹天命观肯定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强调了人的主体作用,这是“人”之所以“成人”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博约相济”、“积累渐进”、“日用切己”、“温故知新”请命题,是朱熹关于为学工夫的原则规定,它们历来受到朱熹教育思想研究者们的重视。然而,有关研究基本上是从知识论的角度对其进行诠释的。严格说来,这是不准确的。原因在于,人们未能全面把握朱熹的“学”概念的特定理论内涵。朱熹对于“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集中体现在下面一段话中:  相似文献   

14.
<正> 作为文学流派风格之一的浪漫主义,首先在十八世纪德国形成,其代表作家有奥古斯特·威廉·史雷格尔(A.Schlegel,1767—1845)和弗利德利希史,雷格尔(F.Schlegel,1772—1829)兄弟,诺瓦理斯(Novalis,1772—1801),阿尔尼姆(L.V.Arnim,1778—1831),布仑塔诺(C.Brentano,1778—1842)和霍夫曼(H.T.A.Hoffmann,1776—1822)。这个文学流派一出现,就遭到非议和责难,时至今日,这种现象仍未绝迹,上述作家的作品在我国很少有人介绍,即使偶尔提到,也要戴上“消极”,“反动”的帽子。何以如此,主要是三点:一曰,这派作家主张“不要文艺反映现实”,“鼓吹人的主观精神高于一切”;二曰,“力图保卫宗法制度,维持封建关  相似文献   

15.
朱熹(公元1130—1200年)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和哲学家。他的教育思想和哲学思想早已名驰中外,享有很高的声誉;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却由于种种原因而很少被人了解。本文试图作些探索,以就教于各位学者、专家。 朱熹生活在南宋的前半期,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帝。这一时期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很尖锐,金人占据了中原又不断南下侵掠,农民起义此伏彼起,南宋小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在金人的强大的军事压力面前,朝内分化而为主战、主和两派。在当时的条件下,主战派就是爱国派,主和派就是投降派。朱熹是主战派;虽然他有时主守,但他的“守”,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战。他一生反对和金人议和,渴望收复失地;  相似文献   

16.
朱熹与胡宏都是南宋理学大家。胡宏因其创立“性本论”思想进路而占有理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胡宏及其思想对朱熹的影响是巨大的。这种影响,一方面表现为胡宏对朱熹积极的正面的影响,朱熹肯认胡宏,并得益于胡宏;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朱熹在怀疑和批判胡宏的过程中,使自己的“理本论”思想进路更清晰、更纯粹。可以说,如果没有胡宏思想的“引领”,朱熹便很难以成为朱熹。  相似文献   

17.
文章认为,朱熹哲学是一种具有体系性的心灵境界说;朱熹哲学的真正目的在于解决人的精神生活问题,也就是心灵境界问题.朱熹的心灵学说,以“心与理一”,“浑然一体”为最高境界,其中既有真理境界(诚),又有道德境界(仁),还有审美境界(乐).形而上的精神境界的实现,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是自我超越;同时,朱熹又提出向外穷理的方法,作为心理合一境界的重要步骤.文章还对当代新儒家的有关论述作了评论.  相似文献   

18.
朱熹为了使人得到“气象近道”的人格境界,对中国古代“人文化成”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扩展.朱熹继承了先秦以来的儒家“诗、乐、艺”教思想和道家山水育人观念,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提出了富有创见的审美教育的方法论.具体表现为:“学”“践”“养”“化”“熏”等五个方面,形成了具有完整性和互动性的中国古代化育体系,丰富了中国古代审美教育理论,对今天的审美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虚拟化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育要直面虚拟实践带来的主体思维方式的变革.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育要超越虚—实空间的二元对立,面向虚—实二重生活;从价值观灌输转向思维方式培养;并发展“人—机—人”虚实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育新模式.  相似文献   

20.
“为仁由己”的思想最先由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提出,先秦儒家弟子予以发展。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仁”作为当时社会的道德理想,而“为仁由己”则是指道德修养方法,一方面,“为仁由己而非他人所能预”(朱熹注《论语》),强调了道德修养中内在方面的主体人格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另一方面,又突出了受教育主体在实现至德(即“仁”)过程中的实践性,从而从理论和实践上阐明了道德修养方面充分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作用。大学生品德修养是大学生将社会所要求的政治立场、世界观、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