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浙西词派是清词坛坫之上影响巨大的一个流派,其形成与《浙西六家词》的刊刻有着重要关联。《浙西六家词》是朱彝尊等人相与交游唱和的阶段性总结,六家词的结集为词派作出定名。六家词序标举姜张,推尊南宋的共同倾向,奠定了浙西词派之理论基础。而其长于咏物的创作实践更对词派之形成与发展等问题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浙西六家词》的刊刻标志着浙西词派作为一个词人群体从此正式登上清词坛坫之上。  相似文献   

2.
晚清民初词坛为常州词派所笼罩,浙江词人虽有其浙西词派宗风,但亦因时代风气之发展,词学内部之变化,而受到常州词派比较大的影响。在词学门径上,由以师法姜、张为主变成出入诸家之间;在词学风格上,由南返北,风格更为多元;在词学宗旨上,则由浙入常,浙江词人对于常派,或自觉地融入,或依违于浙、常二派之间而实以常派为主,或开径独行,但仍可清楚看出常州词派的印迹。这说明晚清民初词学发展的大势,正是因为这么一批浙江词人参与主流词学建设,常州词派的词学影响更趋广大,常州词派的理论也更趋圆融,也使得传统词学向现代词学的演进加快了进程。  相似文献   

3.
晚清湖湘派词人杨恩寿以戏曲家、诗人名于世,在词学领域也有一定建树,其《论词绝句》三十首及《词余丛话》部分内容体现了推尊词体、推崇姜张和浙西词派词风、严审词律等词学主张。杨恩寿有《坦园词录》七卷,学习姜夔张炎词风,词境多为清冷、寂苦、伤感,在用词、修辞上,多选用寂冷色调,词境伤感清苦。杨恩寿词虽为曲家之词、诗人之词,在晚清湖湘词派中,被称为“同光三家词”之一。  相似文献   

4.
邓子勉 《兰州学刊》2006,(1):98-100
对两宋词体派的界定,一般认为是始于明人张铤,后人多主此说。应该说论宋词之体派,始于南宋。南宋时期奢谈诗歌体派,而论词之体派,就是濡染这种风气的结果。自北宋以来,于《花间词》外溢出的词风不只其一,而析宗别派,叉是南宋文坛的风气,尤其是对诗派的论争,作为“诗之馀”、“诗之流”的小词,也就被包容其中了。南宋论词之体派,主要涉及有白石衣钵和传承东坡两家,而点击苏轼的频率较高,情形也要复杂得多。苏词的反传统性为南宋词坛所青睐,除此之外,词为亡国之音的诗教观、词的雅化运动、道学家的参与等,更是左右南宋词学体派观趋向于反传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比较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词与冯延巳词、苏轼词及柳永词 ,映照出欧阳修词深婉、疏隽、谐俗之三大审美特色 ,可证欧阳修词并非承袭了花间词派之风格 ,因而 ,应予肯定欧阳修词在宋词史上的承前启后之地位与功绩。  相似文献   

6.
周济乃继张惠言后常州词派之巨擘。从《词辩》《宋四家词选》可以见到周济更重读者接受层面与文学本位的理论倾向,这可以从编选者的词学观念之演进和选家主体意识之凸显两方面找到原因。常州词派的词学理论经周济之阐扬推衍始得以发扬光大,最终建构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奠定了在清代词坛上的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7.
从选本看周济词学理论之演进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济乃继张惠言后常州词派之巨擘.从<词辩><宋四家词选>可以见到.周济更重读者接受层面与文学本位的理论倾向,这可以从编选者的词学观念之演进和选家主体意识之凸显两方面找到原因.常州词派的词学理论经周济之阐扬推衍始得以发扬光大,最终建构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奠定了在清代词坛上的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8.
王鹏运在推动词学发展上,除了数量甚众、风格卓异的词作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他的词学思想及其对临桂词派其他词人的影响。他以词体为尊,推重词的比兴寄托,倡导“重”、“拙”、“大”“作词三要”,重词之体格,讲求体格与声律二者并重,推重空灵而厚重的梦窗词,这些思想直接影响了临桂词派的重要词学理论《蕙风词话》的建构与形成,为临桂词派形成自己独特的词学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浙西词派发展至末期日趋衰微,渐为词坛所不满。嘉庆年间,先后有两个词人群体对浙西末流进行了批驳与纠正。常州张惠言注重词之内容,强调比兴寄托,意内言外,从而形成常州派;以戈载为首的吴中七子则从词之外在艺术形式入手,形成了与浙西、常州二派不同的声律派。本文从乾嘉学风的浸润、地域家族文化的熏染、词史风会等方面探讨其形成及其特色。  相似文献   

10.
宋人的词派观念、词派意识虽落后于创作实践,但后代词论家对宋词词派作了仔细梳理和辨析,提出了多种词派观点。尤其是对宋词三派的批评,既符合宋词发展的实际,又揭示了词派各自独特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11.
晚清四大词人之一的况周颐承继了常州词派比兴寄托的传统,提出了"身世之感通于性灵"的寄托理论。他强调性灵与寄托的浑融合一,提倡来自性灵,不能自已,自然流露的寄托。况周颐寄托论是以性灵为本的,它与常州词派寄托理论同形异质,是对常州词派寄托理论的超越。  相似文献   

12.
常州派词学思想是清代词学乃至历代词学的一座重镇,对后世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皆有深远影响。因此,深入探讨此派同学思想之形成过程,对于进一步认识该派词学思想及其在词史上之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一、常州派词人之心态 号称鼎盛的乾隆一朝,至后期已转向中衰。至道光前期,清王朝更如江河日下,前此百余年所积蓄之各种矛盾面临总的爆发:人口激增,土地兼并日烈,三分之一人口无以饱腹;水旱风蝗连年,河道屡决,灾祸频频;文武官员豪侈无度,吏治腐败;民间结社起事屡仆屡兴,白莲教起义纵横五省,历时九年,而随后的天理教竟一度攻入…  相似文献   

13.
姚蓉  王兆鹏 《江汉论坛》2004,(11):117-121
本文从唱和活动入手考察明末云间词派的词论与词作,认为唱和活动的游戏性、竞技性对云间词人的词学观念、创作实践影响甚大。云间词派以词为“小道”、以词为“言情之作”的词学观念,及其词作多闺阁题材、小令体裁,其婉约风格、浓艳词藻等风貌,都和他们的唱和活动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4.
清代的词学,前有浙西派,后有常州派,周济即生活在其间大转折的时代,其治词的经历,是从浙派转向常派,成为常派的开拓者和中坚。本文评价周济的词学,就是将其放在浙、常之争转折与融合的背景上加以考察,着重阐明其承两派之长,革两派之短,从而成一代之大观,并深刻地影响着清代中、晚期的词业。周济的理论兴趣极浓,但意颇深隐,前后变化又较大,颇难索解。本文结合其治词的经历,侧重对其词学中的几个主要理论问题加以阐说,并用其批评实践——《宋四家词选》予以验证。对其词学理论“正变”说和“寄托出入”说中颇多歧义的某些问题,也作出了解答和评价。  相似文献   

15.
以陈子龙为代表的云间词派承继七子之风 ,以复古为旗号 ,提倡古雅 ,反对俗艳和俗谐 ,通过对从宋至明某些词学现象的批判 ,提出向上一路 ,确立创作榜样 ,应接了晚唐五代的词学传统 ,并在新的时代中予以升华。云间词派在创作和理论上的探索 ,开创了推尊词体的清词复兴之路 ,启发了朱彝尊、陈维崧、张惠言等人在词学上的进一步思考 ,对清词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一词体在宋亡之后,因与音乐的关系脱离和社会审美兴趣的转变而趋于衰微。清代初年词的创作再度出现繁荣的景象,词学理论的研究相应地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于是造成词学复兴之势。在词学复兴的过程中以朱彝尊为首的浙西词派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但是到了清代中叶,这一词派的弊端遂充分暴露。浙西词派末流崇尚典雅清空,取径过于狭窄,使词的创作远远地脱离现实,以致  相似文献   

17.
祝东 《殷都学刊》2008,29(4):79-83
清代浙西词派和常州词派论词都崇雅,本文以浙西、常州二词派词学选本中的宋季遗民词为中心,考察了宋季遗民词在清代的接受情况,通过分析,得出其崇雅的词学观各不相同,浙西词派的崇雅观重视词体的艺术形式、修辞特征,常州词派则重词选题立意的风雅、雅正,故而雅中有别。  相似文献   

18.
南宋著名格律派词人吴文英之《梦窗词》,幽邃丽密,索解甚难,论者比之于唐诗中之李商隐。本文就其五首词之读解问题,与陈洵、杨铁夫、俞陛云、刘永济等近世词学名家商榷。  相似文献   

19.
"句琢字炼"、"审音尤精"的外在形式和"离骚变雅之义"的内在蕴涵,构成浙西词派雅正观的基本内涵。郭麐作为浙西词派一员,于体认浙派雅正观基础上,却在语言的自然平易、词律的"浑然脱口"、内容的自抒襟灵以及学养、才力的熔铸四个角度游离于浙派传统雅正观,建构"以性灵为雅"的新型雅正观。它的形成与郭麐对杨万里和袁枚诗学主张的体认、对明末清初词学复古主张的认同、对浙西词派弊病的体察三个因素有关,对后期浙西词派在词的创作和理论方面与常州词派的融合具有重要的过渡作用。  相似文献   

20.
晚期常州词派词人们对周济所示四家之学词路径多有沿袭,在以清真词为绝诣的基础上,将自身词学理论的宣扬与梦窗词的阐释很好地结合起来,着力打造一个审美典范,指示学词路径。同时,他们又兼学东坡,取之清雄,变革周济的"退苏进辛"为"退辛进苏",实现以疏济密。在路径的建构过程中,晚期常州词派的词人们经历了树立梦窗为典范、全面体认东坡以及博采众长的发展过程,体现出词兼重大、疏密相间的文化取向和审美选择,反映了晚近词坛"疏密并收""清婉兼具"相融互济的状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