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1 毫秒
1.
本文探讨了地区间收入差异与投资效率之间的相关关系,提出了以工资相对差衡量城镇收入差异及以投资产出弹性衡量投资效率,并进一步以我国东部与中部地区的数据证明了这两者间的相关性。通过数据研究,揭示了收入相对差异对投资效率差异比之间存在较强的正向相关,且这一影响有两期的滞后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CGE模型,模拟分析了农民工市民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表明:转移支付水平越高,越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城乡居民储蓄/支出结构是否一致,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具有明显差异。这为进一步制定并完善相关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城镇劳动力市场结构变迁与收入不平等:1989~2009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纯槿  李实 《管理世界》2013,(1):45-55,187
基于1989~2009年进行的8次全国性城镇住户抽样调查数据,本文利用新近发展的夏普里值分解方法,定量考察了城镇劳动力市场结构变迁如何导致劳动收入不平等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了过去20年里中国城镇劳动收入不平等扩大一方面是市场化改革的必然结果,尤其是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教育收益率上升引起社会收入分配机制的变化;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合理因素,特别是由户籍制度壁垒造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依然存在。夏普里值分解进一步揭示出,所有制、户籍、性别、经验和地区因素对收入不平等的相对贡献率趋于下降,教育和职业对收入不平等的贡献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其基本政策含义是,减少收入不平等的关键在于降低受教育机会不均等,着重增加人力资本投资,继续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进而加快劳动力市场结构性调整。  相似文献   

4.
基于一般均衡理论的区域差距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翊  王铮  朱艳鑫  薛俊波  李兵 《管理学报》2009,6(9):1163-1168
在一般均衡分析的框架下,建立了两地区四代间的收入转移支付模型,研究了政府通过收入转移支付来推动区域间平等的政策,分析了收入转移支付对两地区劳动者数量、工资、消费、退休者收入、地区和全国总产出,以及当地家庭福利所产生的影响,并以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为实例进行了模拟,模拟了2种区域差距下经济指标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供应链收入共享契约协调的随机期望值模型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研究了供应链契约协调中的收入共享契约.建立了具有缺货成本的供应链收入共享契约协调的随机期望值模型,推导了实现分散供应链协调的收入共享契约参数之间的关系,分析了收入共享机制在改进供应链整体运作绩效方面的作用.设计了求解随机期望值模型的混合智能算法,进行了收入共享契约协调模型仿真实验,探讨了收入共享契约参数变化对供应链成员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收入共享契约协调的随机期望值模型具有实际意义,并在随机需求条件下协调了供应链运作.  相似文献   

6.
李江一  秦范 《管理世界》2022,38(2):84-99
当前我国农地流转市场发展的瓶颈并非供给不足,而是缺乏需求.因此,如何创造有效需求是进一步促进农地流转市场发展的关键.本文利用2015年和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DID)考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简称"新型主体")能否成为农地流转的需求引擎.研究发现,新型主体既能通过自身农地需求直接拉动农户出租土地,又能促进农户投资间接带动农户租入土地.但农户的农地流转决策与务农比较收益有关,非平原地区务农比较收益低,新型主体以直接拉动效应为主,而平原地区务农比较收益高,新型主体以间接带动效应为主.在各类新型主体中,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自身农地需求大而具有显著的直接拉动效应,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互助联合能带动农户之间的农地流转,而农业企业暂不具有显著的农地流转效应.最后,本文发现新型主体可通过促进农地流转提高农地整体利用率,并进一步提高农业产出和农户收入.研究表明,新型主体能成为破解农地流转需求困境,进而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户收入的有效抓手.  相似文献   

7.
人口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预测未来人口的变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制定相应政策的重要依据。本文探讨了人口研究的一种新途径——人口投入产出模型,利用人口投入产出模型预测了2010年至2030年我国人口总量以及结构的变化情况。首先,利用现有数据编制了2000年至2009年中国人口投入产出序列表。然后,利用人口投入产出模型及计量经济学相关方法,计算我国2010年至2030年各年人口总量以及各年龄段人口数量。最后,针对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变化进行相应分析。可以看出,利用投入产出技术研究人口问题,既是投入产出技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也是研究人口问题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收入差距与中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艳  范金 《管理工程学报》2007,21(1):6-11,35
本文采用AIDS(Almost Ideal Demand System)模型,研究了收入差距对中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影响的问题.根据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热点:耐用消费品、医疗、交通、通讯、教育、娱乐、住房,并补充居民生活必需品:食品和衣着,本文将城镇居民的消费品种分为9大类、将城镇居民按收入分为7组,同时添加反映居民收入分组的虚拟变量,采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3SLS)对联立方程进行估计.所建模型统计检验结果显示:模型能够有效地反映出不同收入居民间的消费行为的差异,并克服了采用分地区数据导致的估计拟合度不理想、参数显著性不足的缺点.主要研究结论是:收入差距对中国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存在一定的影响,特别是耐用消费品,但在衣着、教育等消费上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
有效需求不足是制约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症结之一,近年来出现的家庭部门资产负债表的剧烈调整则是这一症结的集中体现。针对这一新现象,当前经济学理论提供的解释与中国宏观环境并不一致,难以提供实际有效的政策指引。本文认为,在中国房产流动性较低的情形下,收入不确定性冲击是理解中国家庭资产负债表调整的关键。首先,利用我国2015年第1季度~2022年第4季度的宏观季度数据,以及新冠疫情前后各省份数据,本文的实证研究发现,不确定性冲击确实会触发家庭资产负债表调整。其次,通过将中国家庭资产负债表特征纳入不完全市场异质性代理人模型,并将收入不确定性冲击进一步区分为改变整体收入水平的失业风险升高与不改变整体收入水平的收入波动性增加;本文的定量研究发现,除降低消费、增加储蓄外,收入波动性增加还会降低家庭对房产的需求,激发家庭提前还款行为,造成房价下降、债务收缩、消费疲软与储蓄激增并存的现象。本文的研究为理解当前有效需求不足,以及恢复和扩大消费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中国钢铁工业供给与需求影响因素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近年来我国的钢铁工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1996年至今钢产量一直位居世界第一。但随着我国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钢铁工业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不尽适应的矛盾日益显现,因此,钢铁工业要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对市场长期需求规律的研究,将数量增长和产品结构调整相结合。本文利用变参数模型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对我国钢铁工业的推动作用进行了动态分析。同时通过建立钢铁工业与其主要下游行业之间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技术进一步分析了各下游行业的冲击对钢铁行业的传递效应以及下游行业各自对钢铁行业的贡献程度,初步探讨钢铁市场的长期需求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