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搭建了公司控制权防御机制设计的理论框架,并以万科抵御宝能敌意收购事件为例对理论框架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1)在"共生"关系下,公司特质和收购路径特征分别决定了事前(预防型)和事中(主动型)控制权防御机制的设计; 2)为了缓解控制权防御机制过度保护管理层的现象,设计维系"共生"关系的制衡机制必不可少; 3)控制权防御机制设计受制度环境的制约,并随着制度环境、公司特质和收购路径的变化动态演进.突破了既有的公司控制权防御机制研究的分析框架,能为我国上市公司设计控制权防御机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聚焦于中国资本市场上公司控制权防御机制,从企业内部章程的角度实证研究了公司控制权防御对中国上市公司创新的影响及作用机理.实证结果表明,公司控制权防御主要通过管理者堑壕假说影响企业创新,发挥了“绊脚石”的作用.接下来,从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相对应的原则出发,研究了公司控制权防御影响企业创新背后更深层次的理论逻辑.研究发现当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失衡时,健全企业监督机制可缓解控制权防御对企业创新的负面影响.从公司控制权防御角度研究企业创新问题,丰富了“法与金融”的文献,为控制权防御影响公司治理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解释,引发中国企业关于特殊公司治理机制设置的反思.  相似文献   

3.
张华  胡海川  卢颖 《管理评论》2018,(8):275-289
本文以万科"控制权之争"案例为背景,研究了从"股东大会中心主义"向"董事会中心主义"公司治理模式重构过程中,控制权配置状态的变化对公司控制权争夺的影响。分析了公司治理模式重构前后控制权争夺动因、路径以及障碍的差异,提出了"董事会中心主义"公司治理模式下管理层控制权维护与股东利益保护的路径和方法。本文研究认为公司治理模式的重构源于股权结构的分散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以及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在公司价值创造中角色的转变。公司控制权配置状态的变化造成了公司控制权的不稳定性,是引发公司控制权争夺的动因。"董事会中心主义"公司治理模式下公司管理层人力资本的专用性以及管理层与股东之间和谐共生的利益关系是控制权争夺的主要障碍;进行管理层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构建"双重股权结构"以及实行"合伙人制度"是防范控制权风险的有效手段;对管理层进行股权激励并充分发挥独立董事、外部董事的监督制约作用是保持公司控制权稳定,保护股东利益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公司价值、资产收购与控制权转移方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控制权转移是一个历史性的问题,控制权转移方式则是控制权转移问题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文在考虑控制权转移之后的资产收购行为的基础上,立足中国独特的制度背景,对中国特有的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方式进行研究。研究结论表明,相对来说,无偿转让公司的现有价值比较高,并且公司未来发展较为乐观;而有偿转让的大多是现有价值低并且目前看来发展前途较为悲观的公司;有偿转让公司在控制权转移之后更可能发生收购资产的行为;从总体上看,收购资产所产生的收益能够显著地提高公司价值,并且有偿转让公司所收购资产对价值的贡献较无偿转让公司要高。以上结论表明,价值高的公司一般不会采用有偿方式进行转让,而新股东之所以愿意有偿购入价值低的公司,后续收购资产而使公司价值显著提高则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路径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议题,既有研究分别从权力、制度和技术3个角度给予解释,但研究视角单一、理论提炼较少,目前学界缺乏总体性视角和理论化研究。本文构建了治理结构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理论框架,以期对“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路径作出理论解释和探索,选取2017~2018年289个城市数据,采用工具变量法验证本文理论框架。研究发现:成立行政审批局和政务服务中心进驻部门与事项的职能整合路径、运用网络技术提供在线服务的数字化运作路径、成立大数据局和政府信息公开的信息共享路径,分别构建了平台界面、数字界面和信息界面,实现基于界面的政企互动,降低了政企沟通、信息和合规成本、优化了城市营商环境。以上3种路径的验证为营商环境的优化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总体性理论框架,“放管服”改革将条块结构转型为界面结构,实现界面式互动,通过解决有限理性与投机、制度摩擦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相似文献   

6.
在新兴转轨的制度背景下,基于我国法律制度和资本市场实践,设计了适合我国国情的上市公司投资者保护水平的评价指标,并据此对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与投资者保护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发生控制权转移公司的投资者保护水平较低,控制权转移发生可能性与投资者保护负相关;控制权转移可以在短期内提高公司的投资者保护水平。  相似文献   

7.
朱丽  刘超  陈春花 《管理学报》2023,(6):789-799
秉持“协同共生理念”,在借鉴经典企业成长理论的3个流派“内部资源成长理论”流派、“网络化成长理论”流派、“合法化成长理论”流派,以及“竞争价值框架”的基础上,提出数字化时代企业成长的协同共生框架。即协同共生框架通过赋能和管控、内部和外部两个维度构建,并分别呈现出4个象限:共生系统象限、人力资源象限、制度流程象限、链接模式象限。  相似文献   

8.
在大小股东冲突框架下,基于大股东对控制权私利可持续性偏好,构建大股东获取控制权私利行为模型,研究了潜在风险对大股东获取控制权私利行为的影响及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对部分控制权私利的合理性进行了探讨。而后,利用研究结论给出一个控制权私利悖论的解释。研究表明:(1)因潜在风险(成本)的存在,大股东会谋取位于控制权私利容忍区间内的控制权私利,达到既能让自己的控制权成本得到补偿,又能维持收益的可持续性目的。(2)获取适当控制权私利对大股东具有激励作用,能够保证中小股东利益和公司价值不受到损失。(3)超额控制权私利具有侵害性质,会导致中小股东利益和公司价值受损,它才是控制与治理的对象。最后文章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一些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管理层收购、企业家职能与公司治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陶世隆 《管理世界》2004,(7):138-139
<正> (一)管理层收购与企业家职能 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outs,MBO)是指公司管理层通过外部融资实现收购其服务企业的股权,使公司所有权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从而完成由单纯的企业管理者向股东的转变。相对  相似文献   

10.
融合创业学、生态隐喻与系统论3个理论视角,建构创业生态系统特征分析框架,并以深圳证券交易所271家本地上市公司的年报作为文本分析样本,在识别深圳创业生态系统演化阶段的同时对特征框架进行验证。研究表明:创业机会集创新程度、生态位重叠程度以及主体间共生程度,是创业生态系统阶段特征演进的判别标准;深圳创业生态系统遵循“生态位低重叠—创造型机会集—线共生”→“生态位高重叠—复制型机会集—面共生”→“生态位低重叠—改进型机会集—体共生”的特征演化路径。  相似文献   

11.
叶勇  刘波  黄雷 《管理科学》2007,10(2):66-79
在探寻上市公司“终极控制权”的基础上,分析具有隐性终极控制权的上市公司中的终极控制股东的控制权、现金流量权对公司绩效和价值的影响程度,进而度量隐性终极控制股东对于中小投资者利益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隐性终极控制股东,并通过金字塔结构等方式使其终极控制权与现金流量权产生偏离,且偏离幅度与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值负相关,不同类型的终极控制股东控制的公司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随着碳交易市场的建立,对于参与减排企业,如何制定合理的减排决策从而降低减排成本成为了一个重要问题。在有效市场下,参与减排企业的边际成本将直接影响碳排放权价格的走势。以往研究大多基于连续时间模型,运用动态优化原理解决此类问题。而事实上,企业的决策过程是离散的,这是由于碳排放权不能跨期交易,如果简单连续化会使得企业有过度减排的可能,与现实不符。基于此,本文以电力企业为例,运用动态优化方法,建立电力企业的离散减排决策模型,从而得出企业的最优边际减排成本,为政府调控碳排放权市场提供理论指导。为了验证模型,本文采用深圳碳排放权的相关实际数据进行数值模拟。研究表明,当企业做出离散减排决策时,企业的减排成本及边际减排成本与初始排放量、配额、单位惩罚成本、减排决策次数等因素相关。企业的离散决策会使得企业的边际减排成本波动加大,进而可能引起碳排放权市场的动荡,但企业的离散决策更有利于企业完成减排任务。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不完全合约理论,考虑风险投资者和创业者现金流权不一致所导致的双方利益冲突,在阶段投资框架下分析风险投资者在各个阶段的阶段决策,以及双方在阶段投资时刻对现金流权和控制权的再谈判,进而揭示控制权在不同阶段的转移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阶段投资时刻项目的业绩较好,风险投资者将继续投资并向创业者释放控制权;进一步,项目发展前景的初始预期越好以及第2阶段不确定性越小,风险投资者在阶段投资时刻越倾向于继续投资及释放控制权.研究结论解释了Kaplan和Strmberg关于控制权动态转移与项目不确定性、业绩关系的实证结果.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2005-2008年间我国752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借鉴现金流组合方法对上市公司所处生命周期进行界定,从企业生命周期的角度考察了不同性质的最终控制人控制权、现金流权及两权分离程度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研究发现,最终控制人控制权与公司价值负相关;而现金流权也与公司价值负相关,这与西方学者结论不同,主要是因为我国特殊的股权结构--第一大股东持有的股份多数为非流通股,导致了高现金流权并不能起到相应的激励作用;两权分离程度在成长期和成熟期越大会造成公司价值的降低,而在衰退期则有利于公司价值的提升;最终控制人为非国有性质的公司,相对于国有性质的公司在成长期和成熟期更有利于公司价值的提升,而衰退期则相反。  相似文献   

15.
王声凑  曾勇 《管理评论》2012,(1):139-145
基于不完全合约理论,在阶段融资架构下,分析了控制权初始占优配置以及随阶段进程的重新谈判与转移过程。通过分析两种不同控制权初始配置的优劣势并对其效率进行比较,本文发现项目发展前景和双方阶段融资时刻的谈判能力将影响控制权的初始占优配置;在阶段融资时刻,项目的盈利能力水平决定了风险投资家的最优阶段投资决策以及阶段时刻控制权的最优调整。研究结论解释了Kaplan和Str觟mberg关于控制权配置的实证结果。  相似文献   

16.
本文使用中国非金融上市公司截面数据,应用一系列OLS实证检验终极所有权结构对资本结构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终极所有权结构确实影响资本结构选择。具体而言:(1)现金流量权与债务水平正相关;(2)控制权与债务水平负相关;(3)控制权和现金流量权的分离度与债务水平负相关;(4)控制权超过现金流量权的公司具有显著低的债务水平;(5)终极控制股东是国有公司的债务水平显著低于终极控制股东是民营等非国有的公司;(6)董事会成员中终极控制股东派出的董事越多的公司具有相对多的债务水平。本文提供的经验证据支持这样的论点——在控制权超过现金流量权的情况下,终极控制股东会利用手中的控制权"掏空"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和减少债务融资以摆脱对"隧道"行为约束的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17.
控制权和现金流量权偏离下的公司价值和公司治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叶勇  胡培  谭德庆  黄雷 《管理工程学报》2007,21(1):71-76,82
本研究运用La Porta et al追踪公司"最终控制权"的方法,通过分析终极控制股东的控制权与现金流量权偏离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程度,来衡量控制股东对于小股东财富剥夺的程度.实证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终极控制股东普遍运用投资公司控股、金字塔结构的方式获取控制权,并因此而使其控制权与现金流量权产生偏离,且偏离幅度越大,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值就越小,终极控制股东对小股东剥削的程度就越大,其中又以终极控制股东为家族企业的上市公司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18.
多阶段风险投资过程中控制权转移范围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从风险投资活动的具体实践特点出发,给出了多阶段风险投资过程时序模型,并对各个阶段的风险投资特点进行分析,对控制权转移进行了量化研究,得出在每个阶段为满足投资需求所产生的从创业企业家到风险投资家的控制权转移范围。在此结果上得出影响控制权转移范围的主要因素,并分析了主要影响因素对控制权转移范围的影响方向。相应的实证研究结果有力地支撑了该文理论分析的结论,得出的控制权转移范围将会为具体的风险投资决策活动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以及参考。  相似文献   

19.
企业技术创新中的控制权激励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技术创新中的控制权激励机制进行研究。在技术创新中,利用间接定价理论对人力资本所有者应享有控制权进行理论分析,而技术创新决策体现了各利益主体的利益权衡,这种利益权衡机制是取决于控制权机制的。通过创建控制权分享下的技术创新决策模型,揭示了人力资本所有者享有控制权的情况下,虽然代理成本有所提高,但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努力程度也会将提高,企业经营绩效相对提高,同时模型也表明人力资本所有者享有控制权有利于抑制技术创新中的机会主义行为。  相似文献   

20.
以金融契约理论为基础,从控制权视角考察了企业"核心控制权"、"一般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的交互关系及其对过度投资的影响效应,并利用中国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管理者利用控制权地位攫取私利是引发企业过度投资的主要诱因,随着管理者控制权强度增加,过度投资水平明显上升;(2)投资者拥有的核心控制权能够对管理者一般控制权行使产生有效约束,相比较于股权分散、负债较少的企业,股权集中、负债较多企业投资者拥有的核心控制权更集中、干预动机更强,因而企业过度投资水平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