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石窟随佛教产生而产生,随佛教东渐而传入中土,并广泛传播,与本土文化相溶合形成特有的艺术形式。通过考察现有石窟造像遗存,可以了解到:石窟中的造像艺术风格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地理环境的变化而变迁的;造像的形象及体态动作、表情、手语,都表达了极为丰富的佛教精神内涵及佛经典籍内容;佛教宗派在历史上的兴衰对石窟的主题内容有极大影响;佛教造像中的服饰、容貌、表情等的变化与佛教本土化过程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2.
陇东地区的南北石窟寺,是六世纪早期营造的两个重要石窟,两窟规模较大,都以过去七佛造像作为主尊,造像题材与造型等主要源于云冈石窟;南北石窟寺中没有出现北朝时期常见的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其中的造像与法华三昧禅法可能没有直接的关联;从窟内空间、造像体量等方面来看,南北石窟寺的过去七佛等造像,主要可能是作为礼拜忏悔的所缘对象;两窟造像的总体设计,可能体现了藉助于修习礼忏等相关法门,以便往生弥勒净土的思想;在两窟中,僧人们可以进行每半月的集体诵戒活动,平时也可以在佛像前礼拜,或诵持七佛等所说陀罗尼,由此可以忏悔业障,护持净戒,从而更好配合禅修.  相似文献   

3.
位于中国西南地区的安岳石窟年代久远,内容丰富,造像精美,华严洞是其造像窟中最大的、保存较完好的洞窟,其整体气势恢宏壮观,造像精细优美,集现实与浪漫于一身,堪称北宋石窟艺术精品,在美学、艺术学、历史学、社会学领域均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4.
大足石刻是最具代表性的宋代石窟艺术,它集建筑、舞蹈、美术、音乐等元素于一体,既受宗教仪规和量制的限制,又受时代精神、审美趣味和风俗礼仪等因素的影响,是宋代造型艺术的代表。深入研究大足石刻所蕴含的舞蹈造型,不仅可以挖掘重庆本土的舞蹈资源,丰富大足艺术研究舞蹈领域的薄弱,同时对研究宋代舞蹈的审美价值及史学意义大有裨益。文章以大足宋代石窟中的"六师外道谤佛不孝"、"春龙起蜇图"及"帝释天与阿修罗战"三座石窟舞蹈造型为例,运用形式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和文化人类学等方法,挖掘大足石刻中舞蹈形象特征、语汇表达、表现形式及艺术审美取向,从艺术遗产、艺术创作的角度研究其重要  相似文献   

5.
八峰崖石窟历史上反复多次的焚毁和重修,使造像失去了本来面貌和时代特征。论文将临近的麦积山石窟、法镜寺石窟与八峰崖石窟比较,认为八峰崖石窟的建造与"仇池古国"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在现存的造像当中,宋代佛教造像风格鲜明,表现出浓郁的世俗生活气息和理想的审美追求。陇南石窟艺术是沿着古丝绸之路与蜀道文化传播的,八峰崖石窟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和交汇点,因而表现出强烈的传承性和地域性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认为由儒学代表的文明在宋代得以扩张并确立生活伦理同一性。此论阐述的乃是时代的宏观趋势,揆之具体的历史语境,宋代各种思想、信仰的关系则较为复杂。同为柳本尊信仰道场,南宋末期修建的大足宝顶山石窟相对唐末五代修建的安岳石窟,在造像题材中有意识地彰显孝亲观念。同时,自残、符咒等违背孝亲观念,带有挑战官方伦理、政治秩序的题材也未被摒弃。这一表面不合逻辑、自相矛盾的状况与儒释道三教合一信仰格局的形成及其对民间信仰的影响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7.
麦积山石窟是中国北朝造像保存最完整和最丰富的石窟寺,其窟龛形制、造像题材与风格、壁画内容与技法等充分融合当时各种外来文化艺术因素,对于探讨和研究这一时期不同地域、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之间文化艺术的交流与互动提供了真实例证。同时,也展示出麦积山石窟北朝造像的多元化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8.
审美观念论     
审美观念是审美文化和美学学科中的重要理论范畴。本文从理论上深入论述了审美观念的涵义、本质、表现形态、功能作用以及它在审美系统和人类文化中所处的位置,进一步说明了研究审美观念变革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摘要]中古佛教的传播在改变中国本土文化的同时改变了中古文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般若性空学说与玄学的结合使中古文人发现了自我和自然的二重性,或曰“双重发现”。他们一方面把自然作为“物理的东西”来对待,依据自然界自身的环境、材质和人自身的自然结构来创造审美和膜拜的对象;另一方面又把自然界看成是“自我异化的精神”,看成他们一生所追求的极乐世界。作为物质的我在观察自然时与自然有一种异质同构的关系,能够将自然之精微之处描绘出来;作为精神自由的我则能够认识自然的规律,幷将自然规律融冶于社会生活,这是中古文人自然审美观形成的重要原因。而佛教造像的兴起又改变了中国本土造像的传统题材、手法和风格,形成了一种以追求“般若绝境”为最高存在的新的自然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10.
通过跟踪考察甘陕一带的寺庙造像工程,对贾玉龙①为代表的殿堂造像匠工的造型思维研究,本文认为当代造像匠工的审美取向不仅仅具备着地域群体审美观念的共性特征,而且还呈现出了个性化特征的审美倾向。反映在造型中,虽然这种“个性化特征的审美倾向”不可能跨越宗教的范畴,但是,它却实际的反映了中国本原哲学在民间活态传承发展的事实,同时,它也是影响宗教艺术在今后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西方当代美学对审美意识形态的研究已经有相当深度.伊格尔顿、阿尔都塞等人为此都做出过巨大的贡献.沿袭于马克思主义一个哲学范畴——"意识形态"的研究,"审美意识形态"理论的深入就更具有现代意义.审美人类学提出"审美制度"是对审美意识形态研究的澄明和阐发,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当代面临的现实问题的探索和解答.  相似文献   

12.
走向日常生活的审美意识形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审美与意识形态紧密相联,一方面,审美是意识形态的形式之一,另一方面,意识形态也多通过审美的方式表征出来。消费时代的日常生活越发呈现出这种联系的紧密。作为意识形态之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并非虚假意识,也不是对现实的虚幻再现,它并不提供逃避现实的乌托邦。审美意识形态再生产着真实的社会关系,是用来支撑我们“现实”的幻象建构;它形塑、组织、扩展并支配着我们的日常存在,是我们无从逃避的社会现实和社会存在本身。  相似文献   

13.
历史维度是马列文论发展与创新的基本维度,"审美意识形态"论作为近年来文艺学科反思的焦点,有其复杂的理论背景和特定的历史语境建构。在中国近60年的文艺学科发展长河中,其理论的历史贡献不可忽视。"审美意识形态"是一个有机整体,纯文学观和泛文化思潮都没有从马克思历史实践观出发意识到这种整体性。  相似文献   

14.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大师,是最早引入欧洲近世美育理论并对其进行深入思考和阐发的中国学人,也是在近代中国倡导美育、较系统提出美育思想并把美育列为“四育”之一的第一人。其美育思想内容丰富,体系严密,可谓中国近代美育思想的开端,至今仍有针砭时弊及启迪未来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科学美学思想在平行结构中的映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科学美学思想的基本特征是承认宇宙美的存在,宇宙美的表现形式是秩序与和谐,强调理性认识与美感直觉的统一。作者认为平行结构具有语言美的属性和语言审美价值的特征,它的形式美和内容美,平行的表层,音韵和节律,秩序与和谐,多样性与统一性,归纳美和逻辑美等都映射着科学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6.
文学与审美意识形态——兼与童庆炳先生商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人们的审美意识(对于"美"、"丑"、"悲"、"喜"等等的意识)本身是一种意识形态,即审美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与政治意识形态、道德意识形态、哲学意识形态、宗教意识形态等其它具体的意识形态在社会结构中处于并列位置.文学不是"一种"意识形态,而是"全方位"性的意识形态,是各种意识形态的集中表现形式,是政治、道德、哲学、宗教、审美等意识形态的交汇、出入之所,同时,文学还是非意识形态性的社会意识--科学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文学是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场.从以上观点来衡量,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论"既具有非科学性,又具有非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圣托马斯·阿奎那创造性地总结了西方古代美学 ,特别是中世纪基督教美学的审美理论。其美学思想既具有经院美学独有的系统性、理性、缜密具体性以及操作应用性的特色 ,又具有了近代美学的诸多因素 ,因此 ,他既是中世纪美学的集大成者 ,又是近代美学的开创人之一。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代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消费文化日益进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领域,塑造并控制着大众对生活、世界和自身的审美感受和认识.  相似文献   

19.
在唯物史观的宏观构架下,文艺意识形态实践的一般性主要表现为对于现实生活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关系过程。作为一种具有审美规定的意识形态形式,文艺具有一种特殊的实践性质,即审美实践性质。这种实践的审美内涵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个体化的实践对象;形象化的实践方式;情感化的实践效果。这三者共同建构了文艺意识形态的审美实践的结构过程。  相似文献   

20.
本文是作者研究蒋孔阳美学思想的系列论文中的一篇 ,重点探讨蒋孔阳先生的美论 ,认为其核心不是回答“美是什么”即现成、固有的美的本质问题 ,而是围绕着“美如何生成”这个问题展开 ,他用“多层累突创”说阐述“美在创造中”这一核心命题 ,集中体现了对传统本质主义思路、方法的突破和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