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1928年,国民政府从恢复关税主权着手,发起了一场同帝国主义列强“重订新约运动”。这场运动迫使帝国主义列强以正式条约的形式承认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这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以来关税史上前所未有的进步,这场运动迫使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有所减少,并使中国的海关税收在一定程度上开始挣脱帝国主义的束缚,从而带来了中国关税的明显增加。然而,在新的条约中仍保留了帝国主义的一些特权,特别是中国海关行政制度没有任何改变,致使中国没有真正恢复关税主权。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当时的国民政府没有与帝国主义抗争的决心和实力,外部原因在于帝国主义顽固不化的掠夺本性及其殖民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2.
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先后通过中国文化学会、中国文化建设协会、中央文化事业计划委员会等组织推动一系列文化运动,目的是确立三民主义思想在党内至高无上的理论指导地位.但经过重新诠释的三民主义已经严重变质,国民政府所着力推动的文化运动,除了新生活运动在抗战时期还发挥一些实效外,中国本位文化建设运动、读书运动不久即偃旗息鼓.  相似文献   

3.
批判武训和电影《武训传》是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亲自发动的一场政治文化运动。笔者在分析新中国面临的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从意识形态的需要,阶级斗争的需要,对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的需要以及对知识分子思想“混乱”状况的估计等方面客观而深入地分析毛泽东发起这场批判运动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张勇 《南方论刊》2014,(11):53-54
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由一部分激进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发起的,以反对封建文化,打破封建主义的束缚为宗旨的思想启蒙运动。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了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陈独秀以其卓越的贡献和独一无二的作用,成为了这场运动的伟大旗手和主帅。  相似文献   

5.
乔兆红 《天府新论》2005,(5):120-123
新生活运动是抗战前蒋介石发动的一场规模宏大的社会运动,旨在改造社会道德与国民精神,这场以外文化而内政治的形式出现的生活革命运动,有着错综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随着时代的变迁,新生活运动出现了一些积极合理的功用。尤其是抗战时期,新生活运动进行了战地服务、伤兵慰问、难民救济、保育童婴、征募物品和捐款等与战时支援有关的一系列活动,为配合国民政府进行抗日和支持抗战做了大量工作,在中国抗战史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胡文虎与福建经济建设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胜利后,胡文虎积极策动海外侨胞投资国内,开发福建,创办“福建经济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此举在南洋侨界被称为“福建经济建设运动”。在胡文虎的倡导下,“福建经济建设运动”在东南亚华侨界蓬勃展开。本文着重阐述“福建经济建设运动”的发起,“福建经济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的创建及其实施进展情况,同时试图分析“福建经济建设运动”最后失败的原因和胡文虎在这场运动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兵工企业内迁,是上世纪30年代中国历史上那场空前规模内迁运动的重要部分。深入考察兵工企业内迁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我们发现,这场搬迁是有准备、有计划、有组织、有秩序的,不能与民用工业企业内迁组织混为一谈。可以说,一方面,它是中国人民为躲避日本侵略者的战火而被迫进行战略撤退的无奈之举;另一方面,它也是中国人民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侵略而主动进行战略转移的作为之举。  相似文献   

8.
郑成林 《江汉论坛》2006,2(8):49-55
20世纪30年代,中华民国律师协会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了一场旨在保障人权、改良法制的冤狱赔偿运动。尽管国民政府最后未能完全采纳律师协会的建议,颁布冤狱赔偿法,但冤狱赔偿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律师的执业素质,也为政府司法政策的制定与调整提供了依据,既是促进中国法制现代化的有益尝试,也是近代爱国民主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1934年春,一场由蒋介石在南昌亲自发起的新生活运动(以下简称新运),伴随着第五次“围剿”中央苏区的炮火硝烟风靡全国。该运动在形式上力倡重振道德和提高个人的国家观念,强调将礼义廉耻贯穿到国民日常生活之中,所以蒋介石等又称其为“固有文化的复兴运动”。一场以追求强化统治效能为根本目的的思想统治运动,用复兴文化的旗帜堂皇行进,体现了蒋介石在30年代的历史条件下实施思想统治的新的思考和特点。对其所标榜的文化复兴问题分析作些剥离工作,有助于加深对这场运动及蒋介石当时所思所为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殷国明 《河北学刊》2001,21(6):58-64
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角度去考察中国20世纪文学中的语言变革,尤其是"白话文"运动,是一种新的思路,其目的是揭示出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中国文化内部的裂变.本文认为,这场语言变革一方面表现了中国文化在新形势下所面临的挑战以及自我调整的能力,同时为新的文化建设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新启蒙运动及其中断的文学后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发生在中国的"新启蒙运动"曾经一度对当时的社会思想文化产生重大的影响,这场"新启蒙运动"的中断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90年代及其以后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诸多新变.文章试图立足于这场启蒙运动的发生与中断所产生的文学后果这一视角来考察新时期以来20余年间的中国文学理论与文学实践状况,力图理清"新启蒙运动"及这场运动的中断与新时期及"后新时期"中国文学的关系,并认为立足于这一视角来观瞻新时期和"后新时期"的中国文学,对我们理解、评判当今复杂多变的文学现象以及反思这场启蒙运动、理解这场启蒙运动中断后中国的思想文化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1842年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到1949年10月见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清政府以及中华民国时期的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相继同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一千多个不平等条约①。1928年至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继承了北洋政府的“修约”外交,发起了一场改订新约运动,企图通过与列强各国的和平谈判,达到废除旧约,另订新纳的目的。本文就南京国民政府改订新约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失败的主要原因进行探讨.取消不平等条约是孙中山先生晚年在外交上举起的主要旗帜,也是国民革命的基本内容之一。自认为是孙中山先生“继承者”的蒋介石,…  相似文献   

13.
斯诺,是美国著名记者和作家,是中国人民真正的朋友;一二九运动,是继五四运动之后的又一次伟大的爱国学生运动,“是伟大抗日战争的准备。”提起斯诺,人们往往想起他那不朽的名著——《西行漫记》,却很少有人将他的名字与一二九运动联系在一起。而实际上,斯诺积极支持和热情报道了一二九运动,为这场运动的发起和影响的扩大做出了重要贡献;同  相似文献   

14.
张玮  武婵 《晋阳学刊》2008,(2):85-89
1937年上海“纱交风潮”系上海纱布交易所爆发的影响巨大且后果最严重的一次风潮。此次风潮的起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孔家官僚资本为获取巨利插手纱交、操纵市场、大搞投机活动。这场风潮促使国民政府颁布《取缔上海纱布交易所投机办法》,并对此次风潮进行“澈查”,然“澈查”结果却虎头蛇尾。由此看出,国民政府与官僚资本的密切关系,即官僚资本已凭借各种超经济特权在国民经济中取得了独特的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15.
节约献金救国运动是抗战中后期在大后方四川成都兴起并逐渐发展到遍及整个四川的一场爱国运动.从事基督教文字工作的爱国民主人士张雪岩参与发起了这场节约献金救国运动,通过<田家半月报>和其他方式广泛宣传动员民众节约献金救国,组织<田家半月报>的读者和基督教团体及社会各界民众开展募捐和献金.张雪岩在此运动中所做的工作对推动节约献金救国运动的发展和支援抗战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牟德刚 《江汉论坛》2004,4(8):106-108
非基督教运动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中国共产党在这场运动中参与组织反宗教同盟,积极宣传收回教育权,借“五卅”运动之势引导反帝爱国统一战线的建立;在这场运动中,共产党人正确处理了宗教信仰自由和反对基督教的关系,在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问题上态度坚定,提倡教会自立,割断与帝国主义之间的联系。共产党人在非基督教运动中初步实践了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把近代以来的反帝爱国运动推向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17.
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的思想界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基督宗教在此时不但要继续面临中国传统思想的排斥,同时还要迎接近代各种新兴思想的挑战.正是在这种历史与文化因素的交织下,1922年发起了非基督教运动,这是一场基督宗教与中国近代思想的历史互动.基督宗教在这场互动中遭遇了来自科学主义的经验对超验的社判、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的批判以及新儒家道德本位对神本位的批判.面对这些批判,继承了基督教信仰与文化的中国基督徒积极地作出了自己的回应,并强烈认识到将基督宗教融入中国文化体系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18.
理性追求与非理性心态 --20年代中国非基督教运动平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年代的非基督教运动,是以知识界和学生为主体的一场针对基督教的理性批判运动,它以自觉的文化批判开始,起了宣传科学理性、反对迷信、激发民众的民族意识的作用;而运动后期的发展则与当时的民族主义思潮结合,从而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但是从思想史的角度审视,则应指出,在这场以宏扬科学、民主、自由、理性为自觉诉求的运动中,真正的科学精神、理性态度表现得并不多.由于传统的思维方式、由于时局的压力、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急切心态,这场运动中真正进行理性和自由的对话、论辩、深入思考和文化批判的时候是很少的.它成就了反帝和民族主义的一段辉煌,但在思想史上却留下了对今后不无影响的一页败笔.倒是对其持不同意见的一些学者的观点更体现了一种理性态度.  相似文献   

19.
(一)引言:胡适在“五四”启蒙运动中的地位无疑,“五四”运动的倡导者们开始并不十分清楚从启蒙向救亡转换的局势发展得那么迅速。他们的启蒙热情远超出其政治热情。这场启蒙运动的发起,实质上是前期严复、梁启超、谭嗣同等人维新思想的延续。他们明确意识到中国社会需要“德”“赛”两先生。他们在接触西方后,切实感到中西方的文化(模式)冲突与政治(结构)冲突,因而毅然转向,试图用西方(先进)的  相似文献   

20.
伪中央储备银行(以下简称中储行)是汪精卫为代表的傀儡政府的中央银行.其成立过程一波三折,反映了汪伪政府、日本政府和重庆国民政府三方的复杂关系.一方面,日本政府在其成立前期持消极态度,后在汪伪政府一再的请求下,转而积极扶植中储行.另一方面,重庆国民政府则极力阻止中储行的成立.本文通过分析抗战时期三方在上海金融市场上的矛盾关系和斗争过程,来考察中储行成立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