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余林伟 《社区》2012,(4):19
走进浙江省天台县平桥镇屯桥村老人协会,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干净整洁,电视室、健身室、排练厅、会议室、理发室等活动场所一应俱全。与众不同的是,屯桥村老人协会还有一个"爱心厨房",该村老人协会会长徐增新解释,这个食堂是村老人协会办的,目的是把全村无人照料或生活不能自理的空巢老人集中起来,照顾他们一日三餐。  相似文献   

2.
温州的桥     
我的老家住在温州旧城区中心地带的打锣桥口,可我从未见过这座桥究竟是什么样子,因为从我记事起,这里便没有了什么桥,而是平坦宽阔的丁字路口,横在前面的叫"广场路",竖在边上的是"解放路",但老人们仍是习惯地叫它"打锣桥口"。多年过去了,我想回老家看看,坐上出租车,司机问:"去哪里?""打锣桥口。"我说。年轻的司机  相似文献   

3.
一个普通的农村老人,办了个老年人活动中心,成了全村老人无比温馨的港湾——在金溪县对桥乡,提及"大柘村老年人活动中心",恐怕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初冬,笔者一行走进了大柘村。大柘是个自然村,三面枕山,一方临畈,全村有133户,不到490人。我们还未进村,就听到远远传来悠  相似文献   

4.
湖南省祁东县太和堂镇新王家村有位83岁的老人王诗喜,在20多年时间里,自筹60000多元,义务架起了103座大大小小的各式桥,从而使方圆20多里的沟沟坎坎变为坦途。于是,人们尊称他为“百桥老人”。  相似文献   

5.
叶成伟 《老友》2008,(10):44-44
世界文豪高尔基说:"读书是高尚的享受。"我国也有"读书有味身忘老,病需书卷作良医"的格言。由此足见读书对上了年纪的老人也尤为重要。老来正是读书时,是与时俱进的需要。现代社会瞬息万变,这就面临着许多亟待学习的新东西。老  相似文献   

6.
潇枫 《新天地》2012,(5):37
小人书,老人书,小人应读老人书,老人应读小人书,小人不再小,老人不再老!这是我最近的一大读书心得。这里说的小人不是指品德上的那种渺小之人卑鄙小人,而是实实在在年龄上的小、指的是年轻。年轻人为什么要读老人书  相似文献   

7.
杨朝楼 《社区》2017,(29):8-8
曾经到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采访,村里留守的老人和妇女。大多不会说普通话,正不知如何是好时,见远处一白发老者正在菜地里锄草浇灌,于是走过去试试运气。  相似文献   

8.
余林伟 《社区》2012,(6):19-19
走进浙江省天台县平桥镇屯桥村老人协会,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干净整洁,电视室、健身室、排练厅、会议室、理发室等活动场所一应俱全。  相似文献   

9.
正由于传统生活习惯和工作压力等因素,加拿大老人习惯社会养老,大多数老人会选择"老人医院"养老。其实所谓"老人医院"并非真正的医院,而是加拿大四级社会养老体系中最高一级,正规的称呼是"护理安老院"。在"护理安老院"以下,还有"护士中心"、"退休人士之家"、"老年公寓"三级机构,不过级别越低,个人所需承担的费用也越高。"老人医院"多半附属于真正的医院。加拿大所有综合医院都是公立的,这类附属于医院的"老人  相似文献   

10.
哈尔滨市的百岁老人刘德洪与97岁的老伴住在儿子家。老人头脑敏捷,逻辑清晰,生活依然能自理。现在,老人每天还坚持读书、看报、听新闻、看微信朋友圈,与学生们视频聊天成为老人最开心的事。百岁老人仍求知不断,爱学习、爱读书。我以为,刘德洪老人的健康长寿与其好学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1.
韦桂琼 《社区》2012,(2):53
很少有年轻人会想自己衰老之后是什么样子,也极少关心老年人的生活现状。当中国已向老龄化社会迈进这个现实摆在人们面前时,大家不再无动于衷,关心老人,已是个越唱越响的社会旋律。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老年人最需要什么。北京玉蜓桥畔的松堂临终关怀医院里,有这样一位老人,她刚入院时,神思恍惚,嘴里经常语无伦次地嘟哝着什么。院长李伟经过反复琢磨,方知老人很喜欢小孩,家中新添了一个小外孙后,老人想尽一份力照看小孩。可家人特别是孩子的母亲生怕老人年老体弱,会摔  相似文献   

12.
路、桥是苗族古村落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保命路"、"求子桥"是苗族古村落路、桥生命文化最显著的特征。苗族古村落路、桥生命文化的发生是苗族历史迁徙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是适应西南山地独特生境的客观需要。苗族"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和迷幻的巫术丰富了苗族古村落路、桥生命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基于对湖北和陕西农村老人的抽样调查,检验了子女数量与农村老人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以回应"多子多福"的现实性,同时探讨了代际支持对农村老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有子"比"无子"更"多福",但"多子"不一定"多福"。有子女的农村老人,无论是儿女双全,还是只有儿子或者只有女儿,都比没有子女农村老人的主观幸福感更高。但是并非子女越多,农村老人的主观幸福感越高,对于有子女的农村老人,子女总数、儿子数量、女儿数量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均不显著。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农村老人的主观幸福感更大程度上受到代际支持的影响,子女对农村老人的经济支持以及生活照料均可提高农村老人的主观幸福感。总体来看,并非子女越多农村老人越幸福,子女经济支持和生活照料才是影响农村老人主观幸福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4.
新闻传播学科教育是培养传播文化、谱写历史、主持正义、主导舆论、维护社会的人才,必须重视"读书".时下新闻传播业界、学界存在着"浮躁、浮夸、浮肿"的"三浮"之病.高校新闻传播学科的学生文化基础存在"先天不足",大学目前的教育体制、课程设置和传授方式又难以使他们匮乏阅读的状况得到补救.把新闻传播绝对意识形态化和大众传播与大众文化的低俗、媚俗之风,对学生的读书求知也造成负面影响.打造"书山"文化、营造读书氛围,在教育教学的诸多环节强化"读书"意识,敦促读书,开展"三年级读书活动",则是我们根据自身的条件所作的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5.
黄殿琴  孙维媛 《社区》2008,(29):4-6
阅读老人的历史,就仿佛在瞻读一本厚重的《春秋》。走近冯其庸老人,宛若走近一座学术上的高峰。他学识丰厚,秉性正直,言出行随,表里清澈。”  相似文献   

16.
涂俊明 《老友》2010,(1):45-45
我在报上读到一篇关于"新派老人"的文章,觉得颇有趣味。在当下社会和谐共荣的大好环境下,学做"新派老人",确实大有意义。它能够较好地改善老人的生活环境与生存质量。何谓"新派老人"?"新派老人"的年龄大多在60岁左右,他们最明显的亮点是:基本上摈弃了老年人传统  相似文献   

17.
韦桂琼 《社区》2012,(3):53-53
很少有年轻人会想自己衰老之后是什么样子,也极少关心老年人的生活现状。当中国已向老龄化社会迈进这个现实摆在人们面前时,大家不再无动于衷,关心老人,已是个越唱越响的社会旋律。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老年人最需要什么。 北京玉蜓桥畔的松堂临终关怀医院里,有这样一位老人,她刚入院时,神思恍惚,嘴里经常语无伦次地嘟哝着什么。院长李伟经过反复琢磨,方知老人很喜欢小孩,家中新添了一个小外孙后,老人想尽一份力照看小孩。可家人特别是孩子的母亲生怕老人年老体弱,会摔伤孩子,坚决不许老人接触小孩。  相似文献   

18.
老龄化、城镇化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使我国农村地区产生了大量的留守老人。如何让这些留守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宝鸡地区464位农村留守老人的调查分析,针对留守老人的养老现状与困境,提出了构建与完善农村留守老人全方位、多元化养老保障体系的可行性措施。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个擅长描写女性角色的女性作家,张爱玲翻译海明威彰显男性气质的作品《老人与海》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女性美"和"男性美"奇妙碰撞的过程。译本中张爱玲对老人与大海、乌龟、鱼、鲨鱼关系的诠释,很好地展示了老人复杂、丰富的人生和情感世界,体现了老人"壮烈"背后的"苍凉","飞扬"背后的"安稳"。在表现老人勇敢、坚毅的同时,也挖掘了老人安静、温存、孤独、内疚、怀疑、服输的内心世界。张爱玲对老人的诠释是老人人生和情感世界"飞扬"的一面和"安稳"一面的调和,也暗合了她的创作标准——好的作品应该有男性美和女性美的调和。  相似文献   

20.
失独老人自组织已经成为失独老人互相倾诉、互相支持和抱团取暖的心灵共同体,但也导致失独老人进入"家庭"和"失独老人自组织"的"双重内卷化"状态,阻碍了失独老人的社区和社会融入。通过对四个失独老人自组织的质性研究,发现在失独老人自组织的发展中,应通过政府主导、各社会主体共同参与、失独老人自组织自我完善等路径,强化失独老人自组织的"心灵共同体"功能,避免其"双重内卷化"等负作用,促进失独老人顺利再社会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