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战后日本的劳动体制是在战后初期美军占领体制下,进行了一系列劳动改革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次劳动改革用法律手段和行政措施摧毁了日本战前家务制的、半封建的军事的劳动体制,搭起了新的战后劳动体制的框架,从而,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浅议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燕 《社科纵横》2004,19(5):72-73
我国近些年来的劳动争议案件逐年递增 ,而现行劳动争议处理体制难以满足合法、公正、及时处理劳动争议的要求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劳动法的实施和劳动者权益的保护。本文试图从司法实践中的一则具体案例谈起 ,对我国目前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进行反思 ,并对其改革提出设想 ,简单探讨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理想模式。以期在劳动法协调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利益的问题上 ,有一些实际的帮助。  相似文献   

3.
我国以《劳动合同法》为代表的个别劳动法具有特别私法的本质属性,它主要将劳动关系当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个体利益冲突来处理,进而以劳动者个体向用人单位主张权益以及权益遭受侵害后寻求司法救济的机制来运行。个别劳动法并不能强制用人单位履行劳动法为保护劳动者权益而设定的义务,劳动者个体大多选择放弃维权导致法律保护不能直接辐射到劳动者集体(特别是无法给予劳动者积极、有效的预防性保护),鼓励劳动者个体积极实施"私人执法",特别是主张劳动合同无效带有很强的悖论色彩。故此,倚重集体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是未来我国劳动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日本人民终于从法西斯专政的奴役下解放出来,社会民主思潮一度高涨。同时,美军以联合国占领军的名义对日本实行了将近7年的占领统治,展开了以美国社会制度为基本样板的社会改革。在这一过程中,经历过日本军国主义摧残的日本教育,如同世界上其他众多国家的教育一样,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日本教育思想,也由于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的改革,以及外来的思想影响,而具有了新的历史特征,形成了以民主主义精神为主导的教育思潮,但同时在教育思想界也充满着新旧思潮的激烈斗争。一美军…  相似文献   

5.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在美军占领当局的控制下,对教育制度实行了重大改革,国家主义、法西斯主义的英才教育制度迅速被民主主义的群众教育制度所取代,这对战后日本迅速起飞,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拟就日本战后教育改革的背景、内容作一简要论述。破产的国家主义英才教育制度  相似文献   

6.
战后初期日本和平民主主义思潮的特征及其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崔世广战后初期,与日本的各项民主化改革相伴随,在日本形成了一股强劲的和平民主主义思潮。这股思潮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对当时的日本又产生了什么影响?下面,仅试对这些...  相似文献   

7.
反法西斯盟国在军事占领日本时期,对日本的政治、经济、司法、劳动、教育等各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史称此次改革为战后改革。日本的战后改革是明治维新以来的一次重大改革。日本史学界从五十每代开始对此次改革进行了研究,写出了一些专著。但那时,一般地否定或者低估改革的历史意义,侧重于揭露其局限性。在研究方法上,是个人单枪匹马地对某一个改革进行分散性的研究。进入六十  相似文献   

8.
日本的对外行为方式在平时和战时迥然不同。20世纪50年代初的日本没有什么军备,然而朝鲜战争一爆发,一夜之间就成为美国的帮凶,反差之大,令人深思。朝鲜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生的战场距离日本最近、日本卷入最深的一场战争。日本在朝鲜战争中发挥了直接和间接的军事、经济作用。在这场战争中,日本对美军发挥的直接支援作用有四:以扫雷方式直接参战;充当美军的前进基地;充当美军的后勤补给基地;参与对中、朝的禁运。在朝鲜战争中,日本得大于失:它以直接和间接地卷入战争为代价,借机重整军备、发展经济,推行吉田路线。  相似文献   

9.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在美军占领下,根据《波茨坦公告》,进行了一系列民主化改革,通过制定新宪法,确立了象征天皇制。象征天皇制间题在战后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就此间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未成年人是指未满18周岁的公民,具体到劳动能力问题上,不满16周岁,不能成为劳动法的主体,也就是法律所禁止的"童工"。已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的劳动者,是劳动法的主体,享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属于法律意义上的"未成年工"。为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保障其合法权益,有必要对"童工"和"未成年工"给予特别保护。  相似文献   

11.
沈建峰 《学习与探索》2023,(12):56-66+2
新就业形态不完全劳动关系的法律适用是当下实现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维护的关键一环。不完全劳动关系是一种处于类型过渡中的用工关系类型,而不是可以用构成要件确定的用工关系形态,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类劳动关系”,其引入是类型(Typ)方法运用的结果。只有在类型序列中通过与标杆的比较才可以准确理解不完全劳动关系的内涵并对其进行法律适用。在现行法体系中,不完全劳动关系应归于民事关系范畴,基于其与劳动关系的一些相似性,对其可以进行一定的劳动法适用,但这些适用都需要主张方承担论证义务。不完全劳动关系可以适用民法中的保护性规则以及现行其他法中以劳动中的人的保护为目的的规则。根据《民法典》第467条,不完全劳动关系还可以参照适用《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中关于劳动合同的规定以及劳动基准的规定。在参照适用过程中应拆分规则群而适用,遵循相似性比较的要求,运用类型思维和价值评价思维并根据新就业形态特点对相关规则进行必要修正。根据不完全劳动关系是否具备人格依附性,对劳动法的适用还存在原则和例外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战后日本农业经过一系列农业改革,取得了成效。而其关键在于农业改革政策的有力推行和相应地农业立法的同步进行,较完善的经济法律制度给予了保证。下就这一课题,略予分述。一、战后日本的农业政策战后日本的农业政策,依据战后日本经济不同阶段的发展出现了:农地改革、农业恢复、农业发展、提高和农业综合调整等三个不同阶段的转变。无疑,在每一不同阶段的转变中,也随之建立了不同调整作用的法规。 (一)农地改革和农业恢复阶段。这一阶段是日本战后初期的1945年到1955年,日本农业政策的第一次转变。这一时期农业改革的主要目标是:以农地改革为开端并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推行以增产粮食为目的的保护自耕农的农业政策。  相似文献   

13.
日本在本世纪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作为与我国有很深文化渊源的近邻 ,它的经验和措施对我国有启发和借鉴作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原有的病假、劳保制度已不能适应新体制的需要 ,改革迫在眉睫。因此 ,了解日本的休假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 ,结合我国国情 ,吸收其合理的部分为我国所用 ,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无疑有很大促进作用。本文试图对日本的休假制度及职工的社会保障作一全面介绍 ,为我国正在进行的劳动用工制度改革提供一些经验和启示。一 日本的劳动时间和休假制   1972年劳动基准法研究会就…  相似文献   

14.
一,解除劳动合同应当符合《劳动法》的规定劳动合同的解除,是指劳动合同有效成立后至终止前这段时期内,当具备法律规定的劳动合同解除条件时,因用人单位或劳动者一方或双方提出,而提前解除双方的劳动关系。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劳动者可以和用人单位协商解除劳动合同,也可以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日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劳动损害问题也日益凸显,因此建立一套由劳动法与侵权行为法互相配合调整劳动侵权法律关系,以工伤保险补偿与劳动侵权损害赔偿相结合,根据具体情况判令雇主、承包人(承租人)、非法用工主体、公司法人人格否认下的股东、具有重大过失的相关劳动者等承担劳动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的劳动损害救济机制,对于解决前述问题就尤为必要与急迫。  相似文献   

16.
不同的经济体制是不同的社会在其生产、消费和分配这三大领域内作出的经济决策,主要包括决策结构、信息结构和劳动结构三大主体结构,从根本上说,是用来约束现实经济运行的制度。50年代初期,当日本结束了统制经济后,也没有采取完全的自由市场经济体制,而是结合日本...  相似文献   

17.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投降,美军实现对日占领,日本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由此,日本文化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即从战前的以法西斯军国主义为主要特色的文化,转变为以民主主义和和平主义为主要特色的文化。本文试对美军占领对战后日本文化的作用与影响这一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简讯     
第十三届劳动法世界大会在雅典召开据俄罗斯《苏维埃国家与法》杂志1992年第2期报道,第十三届劳动法与社会保障世界大会于1991年9月在希腊首都雅典召开。会议由国际劳动法与社会保障协会组织,来自60个国家的专家参加。雅典大会讨论3个重要问题:1、企业的经济困难对劳动条件的影响;2、解决集体利益冲  相似文献   

19.
论明治初期日本政治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明治初期日本政治改革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武寅明治初期,从新政府颁布《政体书》,实行太政官制,到1885年改太政官制为内阁制,在这18年里,政治体制的改革进行得极为频繁。改革的内容,一方面是行政机构与行政权力的不断膨胀,另一方面则是立法机构与...  相似文献   

20.
二战后,日本在占领初期自主提出的"文化国家"构想,是日本最早的国家重建理想形态。围绕"文化国家"是什么以及应当如何实践,在日本政界及思想界形成了保守派与进步派之间的对立。这种对立背后反映的是两条完全不同的国家重建道路,即以延续近代"国体"为目标的国权立国论与以民众思想启蒙为理想的民权立国论。占领初期日本民主化改革不彻底所造成的"帝国民主主义"现象,正是国权与民权在战后重建中矛盾并存的体现。而与民主化改革背道而驰的国权理念最终主导战后日本重建的现象表明,战后日本国家重建并非由占领当局主导,而是从"文化国家"这一原点出发的日本自我能动性选择及适应的结果。其背后折射出的是日本民众民主化思想启蒙缺失导致国家前途命运由极少数政治、文化精英操控传统的延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