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新  齐涛 《齐鲁学刊》2006,(6):45-52
家庭继承制度包括家产继承与身份继承两大内容。汉唐时代家庭继承制度中,上述两种继承的基本原则与精神恰相泾渭。家产继承中的“均”与身份继承中的“不均”,家产继承中的“不分嫡庶”、“不分长幼”与身份继承中的“嫡庶分明”、“长幼有序”,再加上王朝政权对家产继承与身份继承不同的行政态度,共同构成了一种互相贯通的反向制约关系。这种反向制约是中国古代小农家庭与小农经济存续的根本保障,也是中国古代基层社会稳定延续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2.
汉初军功爵制对权利待遇与土地占有具有限制的功能,身份爵级不同,其拥有的权利与义务就不同,其占有土地的标准(限额)就不同。汉初家庭诸子爵位主要通过继承、傅籍和赏赐而得,同一家庭中诸子的爵位存在不平等的现象。汉初家产继承受制于诸子的身份等级,当诸子的爵位不平等时,其继承的田宅往往也是不平等的,只有在诸子爵位平等或诸子均无爵的情况下,才有实行诸子均分的可能。因此,汉初的家产继承制是等级继承制。  相似文献   

3.
唐代的遗嘱继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的遗嘱继产问题邢铁河北师院历史系我国古代用遗嘱方式安排家产继承的记载出现较早,但最初都属于比较特殊的事例,如汉代沛郡有个富人临终时“呼族人为遗书,令悉以财属女①;西晋石苞“临终分财物与诸子,独不及(幼子)崇。其母以为言,苞曰:此儿虽小,后能自得②...  相似文献   

4.
中国妇女社会地位在历史演化过程中保持着一种综合性的、系统化的、连续一贯的嬗变和强化模式,母系氏族的产生及衰败、私有制的出现、继承制的产生和发展、养老制的风俗化、秩序型文化等对中国古代妇女社会地位的变迁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先秦诸子平均思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平均或均平,是中国古代社会思想、经济思想和政治思想中的基本范畴.先秦诸子,关于平均思想有丰富的论述,是中国古代平均思想的源头.研究先秦诸子的平均思想,对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具有启发意义.先秦诸子的平均思想,主要表现在主张经济平均、政治平均和社会平均三个方面.社会平均的核心是社会公平.先秦诸子在社会思想和政治思想上,分为不同的学派,但在平均思想上却没有明确的思想分野,这是一种文化共生现象;它更突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质.  相似文献   

6.
楚国的太子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时期,楚国在太子的确立、教育以及继承王位等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而有特色的制度。忽略这一制度,是导致讨论楚国王位继承制问题众说纷纭的一个重要原因。楚王多内宠,有年轻不立太子的习惯,少夫人之子往往优先成为太子的人选。凡被立为太子,即受到特殊的待遇与教育,具有继承王位的特权。显然,楚国王位继承是一种选立太子的继承制度,幼(或少)子继承制和嫡长子继承制的说法均不甚确切。  相似文献   

7.
先秦诸子学说兴起所造就的百家争鸣的局面,翻开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方面最为绚丽光彩的一页,成为古代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然而,与古希腊、罗马一比较,其政治思想方面存在的深层次局限,马上显露出来。由于后人基本上以诠释先秦诸子思想为其主要课题,加上社会、地理诸方面的封闭状态,使这些局限长则得不到突破,从而对古代社会的运行产生了巨大影响。我们认为,它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缓慢、长期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楚国之举,恒在少者"语出《左传》文公元年,为史学界谈楚国继承制者所必宗.多数学者以此语与《左传》昭公十三年"芈姓有乱,必季实立,楚之常也"一语并提,作为楚国实行少子继承制或称幼子继承制之明证.近年来,亦有少数学者提出异义,认为楚国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因而否定了"楚国之举,恒在少者"是历史事实.在这里,对"楚国之举,恒在少者"的理解就成为判明楚国继承制度的关键,今就此语试作新释,略陈己见,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古代法律脱胎于先秦诸子的法家思想,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规范而丰富的法律体系。它的许多内容对于现代我国法律的完善与创新具有重要作用,值得我们去研究。瞿同祖著《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是较为全面系统地梳理中国古代社会和法律的经典作品。全书共六章,约27万字,力图概括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借鉴其合理内容,在新时代背景下对中国法律与社会的探索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为新时代的中国法律构建和谐社会提供  相似文献   

10.
西周实行嫡长子继统法,是学界的普遍共识。但也有学者认为,西周初年周公并未创立嫡长子继承制,而是把先周时期的"兄终弟及"改变为"一继一及"制,直至春秋战国之交嫡长子继承制才正式确立。然细考史实,太王迁岐后,周邦继统法是立子以贤,直到武王卒后成王继位,周公摄政七年致政成王,终使嫡长子继承制成为全国施行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立嫡制并不绝对排斥择立庶子,太子死或王后无嫡,即可择立庶子中的贵者或长者继位。同时,先王死后无子,制度上亦可兄终弟及,但逆制性的兄终弟及则是对法定继承制度的违忤与破坏。经过周公改制创立的更为完备的嫡长子继承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维护国家安定与发展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家族制度与中国古代社会经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家族制度与社会经济有密切关系。中国历史上家族和家庭制度的演变,明显 地表现出自己的特点,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尤为深刻。诸子均分制是成熟的中国封建社会 的运行机制之一,对其历史作用应全面评价。  相似文献   

12.
李龙海 《殷都学刊》2001,5(3):14-20
关于商代的继承制度,康丁以降,实行父死子继的嫡长子继承制.史学界关于商代继承制度的特点的争议主要在于商代前中期(成汤--康丁).本文试从商族的婚姻沿革、经济生活方式入手,文献、考古材料与甲骨卜辞相结合,来论证商代前中期的继承制度当是以父死子继为主,兄终弟及为辅.这是在商代前中期虽已实行了一夫一妻制,但尚保留大量母权制的孑遗而必然经过的过渡阶段.  相似文献   

13.
诸子各学派除了自我生成外,其体系的核心理论以及现实运用、实践性源头的论证等,还依赖庄子、荀子、吕不韦、刘安、司马谈、刘歆、班固等所构建,这是诸子学派的他者生成。使得诸子社会治理之学的主旨,有了哲学的理论形态。由此可知,古代学术的子学经验与学术愿景有这样一些特点:其一,对九流十家的概括是能够创建学派乃至建立学科的;其二,子学中心话语与多重话语两大形态为新的学术增长点的设立提供了机遇;其三,"诸子出于王官说"建立起古代以实践探求学术渊源的传统。胡适以"征验"之法提出"诸子不出于王官",是以西方所谓纯哲学的观念来看待诸子之学的;而诸子之学本是社会治理之学,自然与王官政治有着承袭关系。  相似文献   

14.
14-16世纪是英国的社会转型期。在伦敦,工商业的繁荣使其居于时代的前沿,自治城市地位又使之拥有自己的法律与习俗,其中有许多有利于妻子财产继承的规定,为寡妻继承大量亡夫遗产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同时期的中国也曾有过商品经济的繁荣,但妻子在法律上始终没有独立的财产继承权,虽然民间习俗允许寡妻继管家产,但也不似伦敦的习俗那般宽容。两相比较,不仅可见中国和伦敦社会对待寡妻的不同态度,亦可体现出她们在生存与发展道路上所处的不同位置。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智慧观的历史演变及其价值论意义赵馥洁西北政法学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智力不断提高,人们对智力的认识也逐步深化。自孔子奠定中国古代智力观的基础之后,先秦诸子、两汉经师、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实学思潮,都对“智”进行了思考,提出了自...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当代社会运动的主旋律,它每前进一步,都会受到历史积淀的拖累作用。认清并努力克服古代社会结构对现代的深远影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意。一、宗法精神阻碍古代社会向现代社会演进中国古代是在继承了原始氏族社会传统的基础上进入文明社会,并形成中华文明模式的。自夏朝经殷商一直传到西周,洪水的治理与水利灌溉,在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在治水过程中,社会全体成员必须集中人力物力,服从统一意志。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具体的土地制度是井田制,实质上,在相当程序上是土地国有制。…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对人性问题的探讨,始于孔子,论争是在先秦其他诸子。当时争论得比较多的问题集中在三个方面:一、人性的本义;二、人欲问题;三、人性与善恶的关系。这次论争,为中国古代封建地主阶级人性论的建立打下了基础。简要评介先秦诸子的人性论思想,有助于了解中国古代人性论的初始面貌。  相似文献   

18.
《史记·鲁世家》中的记鲁庄公弟叔牙之言回:"一继一及,鲁之常也。"不少学者道认为"一继一及"便是鲁国乃至当时普遍的继承制度。其实,那只不过是鲁国国君继承谱系的表面现象,是叔牙企图使其同母兄弟继位的一个借口。当时实行的制度以"摘长子继承制"为原则,从而按"择贤"、"立长"、"以人"等方式进行的选择继承制。  相似文献   

19.
王军福 《晋阳学刊》2003,2(4):56-59
亚细亚生产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的重要内容,关于它的论争由来已久。侯外庐先生继承了亚细亚生产方式论争的统绪,并以之为理论基础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史,从而得出了“亚细亚的古代”和“古典的古代”是同一个历史阶段的两种不同路径的结论。侯先生的中国古代社会史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20.
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历朝历代治国理念,不乏积极、合理的成分,对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发挥了一定作用。党中央提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的治国方略,既是对中国历史几千年治国经验的深刻总结和反思,也是对我国古代优秀治国理念和文化传统的批判地继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