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人花钱吃喝,有人花钱点歌,有人花钱美容,有人花钱按摩,今儿我雇个好活,有人花钱,雇我陪人儿唠嗑。”春节联欢晚会上,赵本山和宋丹丹演绎的经典小品《钟点工》轰动一时。而在南京,现年67岁的退休老太太黄新兰,就为我们演绎了现实版的《钟点工》。她瞅准了现在都市中有许多“空巢”老人,就专门针对这些孤单老头老太做起“陪聊”生意,有时还附带陪玩和陪逛街,竟然很成功。  相似文献   

2.
子言 《社区》2009,(9):1-1
牛年春晚,魔术师刘谦的两根皮筋让人着迷,过后有不少人学习和研究,果真也有不少人“练”会了。对于刘谦所表演的更复杂的魔术,也有人争着“破解”其中奥秘,在网络上还出现了不少详解魔术的示意图。尔后,先是刘谦说这些破解方式与其魔术的“法门”相差甚远;再后来又有人说,甭解了,揭了魔术的“底牌”就没意思了。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类发展和科学进步,成功越来越难。有人说,细节决定成败;有人说,做大事不拘小节。然而,我要说:细节是否必要,要因“事”制宜。  相似文献   

4.
民间俗语有“有钱能使鬼推磨”,愤恨者说,明智者也说,大家都用它形容钱的能耐。根据清朝石车金考证,这话乃是流传成的讹语,原句是“有钱能使水推磨”。古时江南的山谷溪涧,因为水流不断,常有人设了水磨,借水流之力推动,省去人力。一般置办这样的装置都是有钱人宋才行,因此就有了“有钱能使水推磨”之说,  相似文献   

5.
晓玲 《今日南国》2008,(19):41-41
有人说,李阳是中国教育产业里的比尔·盖茨,因为“李阳疯狂英语”让世界语言教学界为之疯狂:也有人说,李阳现象是一种哲学,他的哲学就是让哈佛的人都觉得不可思议,让“海归派”匪夷所思;中国著名策划大师王志纲先生则说他是一场革命,革命就是对传统的一种颠覆。  相似文献   

6.
2008年,先是山寨手机粉墨.登场,继而山寨服装、山寨春晚,形形色色的山寨产品层出不穷。也因此诞生了一些人津津乐道的“山寨文化”。 有人在博客中说,“山寨文化的泛滥与其说是对草根创新精神的标榜和昭彰,不如说是对中国知识产权意识严重缺位的讽刺”。对此,马上就有“山寨帮”反对,“山寨文化怎么就泛滥了?如何就丢人了”?  相似文献   

7.
如果有人问:“春天是什么样的?”有人说是草长莺飞、百花齐旅而自居易说:“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苏轼说是“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李白说是“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杜牧说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相似文献   

8.
贾云 《社区》2009,(28):28-29
8月26日中午,87岁的缪慧英老人被社区党委书记苏梅英扶到金塘“银龄大厨房”并告诉她说,“今朝大会餐”,原因有二:一是主打菜剔骨鱼头粉皮汤,营养且美味,适合高龄老人;二是岁岁重阳今又近,想听听社区“老顾客”们的意见。缪阿姨是个古戏迷,她一边品着鲜嫩的鳙鱼嘴,一边指着“银龄大厨房”的两位策划人苏梅英、蒋忠文说:“一位何仙姑,一位吕纯阳,你们说咋办就咋办。金塘八位活神仙,把我们这些老弱病残服务得舒舒服服的。”  相似文献   

9.
“云霄”(福建省云霄县)造“假”贩“假”的乌云还未散尽.中原某地又刮“假”风。仅被新闻媒体披露的假“酒”、假“药”、假“油”、假“米”、假“棉”、假“水泥”(几乎无所不及)等特大案件就有多起,令人触目惊心。然而。有人竞还在背后为其辩之:这是“脱贫”、“赶超”的需要:沿海发展了,西部也有望发展,中原走点“捷径”何妨之有——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相似文献   

10.
《阅读与作文》2007,(10):58-59
以毒攻毒是五毒 “五毒俱全”,这是一个几乎所有中国人都会用的词。一个人如果“五毒俱全”,那么此人就堪称“死有余辜”。但是,“五毒”到底是什么,有人认为是“吃、喝、嫖、赌、抽”,有人认为是“坑、蒙、拐、骗、偷”……其实都不对。  相似文献   

11.
作为事件“记者节”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的“记者节”已经掀过了她的第一页,如何反思她,成为新闻工作者的重要课题.假如借社会学学理框架对之做分析.“记者节”就不仅是一次社会活动,她更应被视为一次拷问现状、理念的社会伦理事件.就表征方式而言,“记者节”则表现为“注释性”脚本、“狂欢性”脚本、“敬畏性”脚本三种形态.社会对“记者节”的期待与她的实存表现有一定的距离,需要人们认知与反思,而后付出努力,保障新闻传播不脱其”交通心灵工具”的天然使命.  相似文献   

12.
梁羽生 《社区》2008,(23):38-38
往外地旅游的人,大概可分为两派:“买嘢派”和“睇嘢派”。当然这样的“二分法”,并不是说“买嘢”的就不“睇嘢”,“睇嘢”的就不“买嘢”,而是以哪一方面为主的意思。有的人是宁愿逛百货商场而放弃游览名胜风景的。  相似文献   

13.
白明 《北京纪事》2010,(1):106-107
有一位年逾六旬的老太太,身边没夫君,膝下无子女,孤身一人居住京城。别看老人家时乖命蹇,岁月无情,皱纹已然爬满面颊,但不难看出曾经也有过花容月貌。据说她以前是天津一个大户人家的“少奶奶”,旧时是“在家住洋楼,出门坐洋车”,正经的“吃过见过”。可到“文革”时期就遭了罪,连“破四旧”带抄家,就败落了。  相似文献   

14.
这只是一个毫无恶意的恶作剧,仅此而已。 如果海斯老夫人不是喜欢大惊小怪而又过分拘谨的人,这个恶作剧就不会发生了。每年夏天,她都会因为我们从她那儿“借”一些她的宝贝——蓝莓浆果而向我们大喊大叫,那阵势就好像我们偷了诺克斯堡(注:诺克斯堡是美国联邦政府黄金储备的贮存处)的黄金一样……  相似文献   

15.
张鹰 《百姓生活》2012,(9):25-25
●没有亲眼所见,就不用急着用你的嘴巴来证明。 ●对不知道的事,直接说“不知道”才是最轻松的。  相似文献   

16.
退休职工王女士最近有点烦.“轻松”了快3年的她,近半年来又遇上“麻烦”了。不好启齿的她这天向老友许女士咨询:许女士说:“这是好事呀,听说这个‘麻烦’与激素分泌有关,说明你‘返老还童’啦!”“啥?返老还童?!”王女士将信将疑?幸好女儿小红从护理学校毕业后,回家探亲。听说妈妈的“烦心事”,根据所学的知识,  相似文献   

17.
东西方的美学理论,有相同的共性,但其文化的差异,使得它们在具有共同规律的同时,又具有明显的差异。文章试图将中国传统的“虚静、物化”、“出入”说理论与西方具有可比性的“移情”、“距离”说进行比较分析。“出入”说虽然由来已久,但真正从审美观照角度来谈“出入”法的是王国维,而“虚静、物化”理论则从老庄就开始了。西方的“移情”、“距离”说是近代西方美学具有巨大影响的理论,它们产生的时间和观念虽与中国传统的美学理论有着不谋而合的某种契合,但与中国的美学观念还是有本质的差异的。文章以中国的“出入说”、“虚静、物化”理论为主轴,以“移情”、“距离”做比照,分析其同异。  相似文献   

18.
清敏 《人力资本》2008,(8):92-92
德川家康,这个日本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被日本人称为第一忍者。他以其独特的“忍道”开创了德川幕府,奠定了日本江户时代三百年的基业。曾有人问德川家康:“杜鹃不啼,而要听它啼,有什么办法?”德川回答说:“那我就等到它啼为止。”  相似文献   

19.
先秦“元气”论认为,“气”是宇宙演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天地万物发展变化的根源和动力,“气”也能解释人的生命现象。而到汉代“元气”论被发扬光大了,在“元气”论中,哲学与自然科学进一步交融渗透,“元气”论被借鉴和引进到汉代天文学、医学、音乐学之中,“元气”论被王允引入文学理论也就构成了他的禀气论,曹丕将“元气”论和禀气论融入文学批评,构建了他的“文气”说。  相似文献   

20.
邓加荣 《社区》2008,(20):7-8
对于中国古典文学,今天大多数人只知道“四大名著”,说起“十大才子书”,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但在二三百年前,“十大才子书”不但读书人几乎都知道,就是粗通文墨者也要寻来一睹为快。清代咸丰年间,有人曾说:“读书人案头无《西厢》《花笺》二书,便非会读书人。”可见名列“十大才子书”中的《西厢》《花笺》在当时的影响不亚于今日的“四大名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