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阅读与作文》2008,(7):8-10
这是一则经典曲折的故事——名推销员深夜行车,不料,车子在一处无人过往的公路段抛锚了。此刻,他才发现自己没带千斤顶。恰在此时,他看到一线灯光从一间农舍透出来。于是,他朝那里走去,边走边想:“要是没有人开门怎么办?”“如果他们没有千斤顶怎么办?”“或是他们有但不借给我又该怎么办?”他越想心里越不踏实。在门打开的同时,他打了农夫一拳,并大声吼道:“把你那该死的千斤顶收起来吧!”  相似文献   

2.
2008年3月24日,周一。龙讯CEO李宋照常来到公司上班,可是他刚出电梯,就被一群员工包围,“公司休业,什么时候能把欠薪发给我们?” 李宋懵了,在莫名其妙中,他看到紧锁的公司大门,空荡荡的玻璃门上贴着一个《告全体员工的通知》:  相似文献   

3.
晚上就寝时,我们的“床上运动”好平淡,他竟然说:“我俩的身体好像越来越没有感觉了。”此话一出,我就想哭了。真的,我就是这样子动不动就要流泪的小女人。我捏着他的手臂问:“是不是你爱上别的女人了?”他笑了:“说什么呢!我们天天在一起,我天天晚上都在你身边,我哪有机会爱上别的女人?”  相似文献   

4.
倪既新 《社区》2008,(17):62-62
我的一对朋友夫妇.曾经有一段非常苦恼烦躁的时期,为的是正念初中的宝贝儿子.受了电视里铺天盖地选秀节目的诱惑,无心刻苦读书,整天沉迷于穿着打扮和练习扭摆造型.腔调“弄得不男不女”,还热衷于打听什么时候哪里会有适合他的比赛,做着可以让他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美梦.任他们做父母的怎么开导劝说都没有用。这位朋友为之在我面前几次这样迁怒似的责问:“难道这种评选能使中国强大?难道人生就是这么回事?”  相似文献   

5.
一位朋友准备在沈阳开一家美食城,一段时间以来,他四处取经,不久前,他约我同去盘锦,据说那 有一家“桃源新村”值得拜访。出发前,我向几个盘锦人打听了一下这家“桃源新村”,他们升口同声:“桃源新村呀?到了盘锦,你打听谁谁都知道。”这天我们趋车前往盘锦,好信儿地在盘锦街头打听了几位当地人: “请问您知道‘桃源新村’吗?” “你问的是哪个‘桃源新村’呀?” “噢?有几家‘桃源新村’啊?” “你们是外地人吧?‘桃源新村’有好几家呢!在盘锦有谁不知道许老板的“桃源新村”! “我们要去总部。” “你们这么走……” 热心的盘锦人为我们指点了迷津,一路下来我们又打听了一些人,真是问谁谁知道。 说句不谦虚的话,上至五星级酒店下至乡村野店,我去过的饭店太多了,留在记忆中的又有几家呢?对这家路人皆知的“桃源新村”不免有些不服气。  相似文献   

6.
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沟里,有一位睿智的老太太。所有的孩子都喜欢向她问问题。而她也总是有问必答。 小孩中有一个调皮鬼。有一天他抓到了一只小鸟。他双手捧着那只鸟,然后招来一群朋友,对他们说:“我们去耍弄一下那个老太太,好不好?我先问她手里有什么,当然她会说有只鸟。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与青年学生张显菊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作为中国资产阶级的一名伟大领袖,他与青年,特别是青年学生的关系如何呢?本文就此进行论述。一实际上,无论是孙中山还是青年学生,都不存在什么“缘分”,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8.
曾有人问苏格拉底:“天与地的距离有多高?”他回答:“三尺。” “三尺?可我们许多人都在五尺以上啊。”他们感到疑惑。  相似文献   

9.
谁能料到     
吴水群 《可乐》2011,(7):42-43
阿贝·罗斯滕是一个有钱人,但总是乘地铁上班。他每次都与老朋友萨姆·斯坦同行,不过,他们在车上并不怎么说话,一般是各看各的报纸。一天,一个年轻人上了地铁,坐在靠近阿贝和萨姆的地方。他问阿贝:“打扰一下,请问现在几点了?”阿贝抬头看了一眼年轻人,又低头看报纸,一句话也没说。“打扰一下,请问现在几点了?”年轻人又问,  相似文献   

10.
龙应台 《社区》2009,(26):54-54
任何一个时刻,任何一个地方,都是安身立命的好时刻,好地方。 好友从贵州考察回来,印象最深刻的,竟然是这一幕:他看见数十农人耕种,另外有数十农人蹲在田埂上看这数十人耕种.从日出,到日落,日复一日。学者受不了了——难道一批人工作.需要另一批人监督?他跑到田边去问那蹲着的人:“你们为什么看他们耕作?”  相似文献   

11.
孙兴盛 《21世纪》2010,(1):45-47
我特别注意,也很想知道,王光美和孩子们是不是特别恨毛主席。人们都以为,少奇同志的悲剧,是毛主席一手造成的,要不是他重用林彪、康生、陈伯达、江青一伙,“文化大革命”不会搞成那样,造成那么大的灾难。他们能不恨毛主席吗?!但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我感到他们每次讲到毛主席与少奇同志的分歧,都是相当平和、实事求是的。  相似文献   

12.
每个人都梦想成功,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怎样才能成功?什么样的人才能成功?综观那些成功人士的成长故事,我们不难发现,成功的人,一般都有一往无前的气概,他们都是大胆的、勇敢的。在他们的字典里,没有“惧怕”这个词。他们不抱怨,而是抓住每一个可能成功的机会;他们不放弃  相似文献   

13.
尊重弱者     
火车站外,一位学者和朋友在送人。送走人之后,学者刚走出火车站口不远,就看到一个疯疯癫癫的人迎了上来.拦住了他们的去路。他衣衫褴褛,头发乱蓬蓬的。谁都以为是一个讨钱的,于是学者的朋友就掏出1元钱来递给他。他瞪了瞪他,没有接,然后将目光移向了学者,小心翼翼地说:“这位老先生,我看得出来你是个有学问的人,能不能给我讲讲关羽是怎么死的?”  相似文献   

14.
王姗姗  任芊  王洋 《社区》2011,(10):57-57
兔年春节,彭高峰或许是最幸福的一个人。2月8日,他终于找回了被拐3年的儿子彭文乐。“是我们的孩儿,是我们的孩儿。”彭高峰流着眼泪给家里打电话,不停地重复这句话。近日,知名学者于建嵘开设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颇受关注。一时间,“微博打拐”成为舆论焦点。相比中国,国外在打击人口拐卖上采取怎样的措施呢?他们在保护妇女儿童方面都有哪些妙招?  相似文献   

15.
孙君飞 《可乐》2010,(3):31-31
那年夏天,他们已经相识一年多了,却没有见过一面。在网上聊天时,他忽然说:“我想你。”她忙说:“想我?好啊,你来我这里吧。”他心里猛然间火热起来,像有一种渴望在燃烧。他说:“你等我,我真的要去你那里。”  相似文献   

16.
未来世界需要什么样的人?——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21世纪将是什么样的世界?”“我应该培养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才能使他能立足于未来社会/’这些家长是很有远见的,他们从孩子未来的角度出发,力图使家庭教育更加有的放矢,更富有成效,培养出21世纪所需要的人才。对世纪人才的素质和规格,是80年代以来,国际国内的研究热点。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了“面向ZI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澳大利亚未来委员会主席埃利雅德博士介绍了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关于未来人都应掌握的“三张教育通行证”:一张是学术性的,一张…  相似文献   

17.
曲高和寡     
《阅读与作文》2008,(7):11-11
此语出自宋玉《对楚王问》。宋玉是战国时期楚国著名的文学家。他在楚襄王手下做事,有一次楚襄王对他说:“最近为什么有好多人对你有不好的议论,你是否有什么不检点的地方?”  相似文献   

18.
自身宝藏     
《阅读与作文》2007,(7):44-44
有一次,石屋禅师和一个偶遇的青年男子结伴同行,天黑了,那个男子邀请禅师去他们家过夜,对他说道:“天色已晚,不如在我家过夜,明日一早再行赶路?”  相似文献   

19.
《人生与伴侣》2007,(11):63-63
儿子的姓名 一位女性申请职业时,老板问:“你有几个小孩?”她回答“五个。”老板问“那他们叫什么名字?”她回答:“晓明、晓明、晓明、晓明、晓明。”老板问:“都叫晓明,那你要叫他们吃饭时怎么办?”  相似文献   

20.
周海亮 《社区》2009,(29):61-61
周末他请三个人吃饭。两位是他的上司一位是他相识多年的朋友,中午他打电话和他们联系,他们每个人都说:“没问题。”于是他在酒店定好了包厢,并提前半小时赶到。服务生问他:“现在上菜吗?”他说:“上。”服务生问他:“标准呢?”他说:“当然是680元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