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王贵仁 《社科纵横》2009,24(11):92-95
在20世纪20年代,国民党人对唯物史观的态度经历一个变化过程:五四运动前后国民党人“热情传播”唯物史观;20年代中期孙中山对唯物史观进行了吸收与改造,提出民生史观思想;20年代后期一些国民党人把民生史观思想体系化,并与唯物史观截然分立,全面对抗唯物史观。促使国民党人对唯物史观态度转变的真接原因是中国革命形势的变化,根本原因是受国民党人在现实政治生活中所持的政治立场决定。国民党人在此期间学术思想变化与其现实政治立场紧密相连,是他们的现实政治立场影响了他们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不仅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伟大旗手, 而且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机械唯物主义哲学形态的完成者。他继承了中国古代唯物主义 的传统,吸取了西方十七、八世纪的机械唯物论,十九世纪进化论、细胞学说及自然科 学的唯物主义思想,形成了其机械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但长期以来,哲学界对孙中山自、然观的评价存在着重大分歧。分歧的焦点具体表现在对孙中山“生元”(细胞)说的评价上。有人认为“生元”说虽然包含唯物主义因素,但总体上是二元论或唯心论,有人认为基本倾向是“物活论”,有人则认为是“活力论”。还有…  相似文献   

3.
李欣广 《创新》2018,(2):1-10
民生论是中国古代经济思想遗产,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是新社会的"制度承诺",而"民生主义"也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一部分.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民生论体现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等专题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进展,以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认识为民生论的理论基石,由此引领民生优先战略,体现了政治经济学学科理论的实践性在增强.民生论从拓展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有利视角、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待劳动与财富、体现人的工具性与目的性的对立统一关系、全面理解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等方面,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  相似文献   

4.
哲学学说的多元论是为经验所确定下来的明显事实。统一与多元论是彼此制约的对立面的关系。这是哲学史过程的客观矛盾,是这个过程内在固有的动力。各种唯心主义学说之间的关系,尽管一些公设具有共同性,但毫无疑问,其特点不仅是区别,而且是对立、矛盾、斗争。各种唯物主义的学说、学派、流派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关于唯物主义史的简单化的看法低估了这些区别的存在,使唯物主义哲学问题及其进步发展贫乏化。然而,甚至在同一个唯物主义流派的范围内,它的卓越代表人物之间的区别也是很大的。例如,要证实这个结论,只要把狄德罗与霍尔巴赫、霍尔巴赫与罗比耐、拉美特利与爱尔维修加以对比就够了。  相似文献   

5.
在当代莎评流派中,文化唯物主义莎评以其显著的政治特色卓尔不群,这种批评具有明显的后现代主义特色,但其深受马克思主义批评思想的影响。马克思主义莎评家阿尼克斯特的莎评与文化唯物主义莎评有着密切的关系。阿尼克斯特的莎评把莎士比亚的创作置于文艺复兴时代的历史、文化和政治背景中进行考察,在他看来,莎士比亚戏剧中各种矛盾的冲突正是阶级斗争形象而深刻的反映,而且莎剧中包含着深刻的人文主义思想。文化唯物主义莎评在批评方法、批评思想上都继承和发展了阿尼克斯特的莎评,是当代意义的马克思主义莎评。  相似文献   

6.
谭培文 《创新》2014,8(6):5-12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国化作为一个具有特殊内涵的命题是自20世纪90年代逐步形成的,但这并不意味在此之前不存在我国资产阶级关于人学思想中国化的思想和尝试。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人学思想中国化的探索,其旨趣就体现为把西方人道主义思想与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资产阶级人学思想中国化的探索过程可以具体区分为西方人道主义思想的早期宣传、传播,批评、过滤与改造的过程。孙中山以"民生"为本阐述的民主政治、反对自私自利,提倡天下为公的思想,丰富了以人为本的内涵,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其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自孙中山去世后,中国国民党围绕领导权的继承问题,引发无数次的党内分裂。导致这一现象的因素很多,其中地域观念在国民党派系冲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国民党发迹于广东,也造就了大批粤籍党国领袖。孙中山生前在有意无意间扩大了粤籍党员同他省党员间的矛盾。随着国民党从广东走向全国,特别是蒋介石在党内权力的不断提高,蒋同粤籍领袖之间的矛盾日益扩大,国民党内部的派系纠纷逐渐演变成公开的武装冲突。  相似文献   

8.
当下的中国处于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以往的建立于进化论、阶级论和启蒙主义的文学史观也是颇有价值的;但是,进入21世纪,由于“以人为本”与“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也由于社会时空、文学功能和美学趣味的巨大变化,教材型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已远不能适应时代、社会和文学的发展需要,因此亟待重建和确立一个更为公正、平等与合理的价值评估体系。这个评估体系是以人道主义为最高原则,以真、善、美为三个闪光点,其最大优势是具有普适性、超越性、公正性和人本性的功能特点。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主要是汲取了“现代国民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同时汲取了费尔巴哈人本异化史观中的人本辩证法和黑格尔精神异化史观中的劳动辩证法,独创了异化劳动论和劳动实践史观,从而以崭新的实践活动论思维方式实现了由传统到现代的哲学革命。因此,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是对西方两千年传统形而上学本体论思维方式包括物质本体论思维方式的彻底颠倒。而列宁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主要是打倒黑格尔的精神本体论,汲取黑格尔的精神辩证法,换上了唯物主义的物质本体论,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是我国近代史上“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者和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思想家。孙中山的法律思想也和政治思想一样是近代社会矛盾的产物,有着许多光辉的建树。一、重视法治早在一八七八年五月,孙中山随其兄孙眉抵达檀香山以后,看到当地“地方秩序良好,物产丰富,商业发达,人民安居乐业”,与清朝封建专制主义腐朽统治下的黑暗中国,迥然不同,印象十分深刻,因而促使他去探索,得出了檀香山之所以取得上述成就,“实由政府  相似文献   

11.
李大钊哲学思想的演变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明仓 《北京社会科学》2003,(1):95-100,111
面对近代中国空前严重的秩序危机和意义危机 ,在探索启蒙救亡的革命实践中 ,李大钊形成了自己的哲学思想。李大钊前期哲学具有鲜明的唯意志论特征 ,它崇尚意志自由、斗争创造和群众意志的历史创造作用 ,其中的合理因素被批判地融进了李大钊后期所信奉和宣扬的唯物史观之中。李大钊对唯意志论的扬弃、超越和向唯物史观的转变 ,是中国近代哲学史中的一次伟大变革 ,并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2.
对中国史学理论若干前提性问题的重新思考,是对以往那些被认为是无可置疑的理论前提和历史前提进行重新认识和评价,是把中国历史置于历史哲学的理论视域中来加以重新分析和观察,是对旧的历史史观的清理和矫正,也是对马克思唯物史观核心价值的辩证把握和具体运用。从历史研究的出发点、比较历史研究的方法、历史事实及其规律的认定、历史观和历史价值观的阐释上,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传统,把现实、历史、理论和价值统一起来,形成整体的长时段的大跨度的观察历史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黄静 《求是学刊》2002,29(2):108-113
张荫麟是近代著名学者 ,在史学方法论和历史哲学上均有建树 ,对于中国通史的编撰提出了独到的理论和认识 ,对通史撰述的意义、笔削的标准、用以组织史料的范畴等问题作出阐发 ,其通史理论的实践———《中国史纲》在体裁形式、历史见解及历史文学方面都取得了高度成就  相似文献   

14.
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高峰。唐诗的兴盛与六朝诗歌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唐代诗人不仅从六朝诗歌中吸取营养,而且大量借用六朝历史典故来做比喻,大大丰富了唐诗的内涵。解读唐诗中关于孙吴之孙策、孙权、周瑜、鲁肃、甘宁、陆逊等人的典故,研究当时之历史,可以以诗证史,开展文史交叉研究。  相似文献   

15.
郭艳君 《求是学刊》2003,30(4):40-44
对马克思历史观的传统理解 ,人们过多地关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分析 ,并没有揭示其所蕴含的深刻的内涵。实质上 ,马克思是从人的生成来理解历史的 ,历史与人的生成过程是同一的 ,只有从人的本质及其存在方式出发 ,才能真正理解人类的历史。正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 ,马克思完成了对历史的理论分析与实践分析的转换 ,从而阐释了历史的双重内涵 :从哲学的意义上 ,历史是人自身的生成过程 ;对于每一个民族国家的历史 ,都必须进行具体的分析。只有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 ,才能真正理解人类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6.
朱蓉蓉  顾莹惠 《学术交流》2007,1(5):185-187
孙中山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以建立现代民族民主国家为目标,以纯粹国民身份开展外交活动的实践者。为谋求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联结四方志士,孙中山频繁奔走于海外各国,进行着多种形式的国民外交活动,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做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文化哲学研究在取得丰硕理论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对自身进行理论定位的问题.纵观西方文化哲学研究的历史,新康德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等与文化哲学相关的学派,都把规范性作为重要的理论关注点,将它视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补充以中和其经济学定论的倾向.有鉴于此,我们不妨把文化哲学定位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规范性维度.  相似文献   

18.
路英浩 《社会》2007,27(5):89-89
本文根据费孝通的有关理论、观点提出“乡寰视野”、“劦业乡”两个概念,尝试以此来诠释费孝通关于中国城乡社会发展与世界经济之“休戚与共”的理论和实践活动。文章阐述了费孝通“乡寰视野”观的渊源、演进;从概念结构上解明“乡寰视野”中的“乡”和“寰”,以及“劦业乡”各自的内涵构成;通过对映衬费孝通“乡寰视野”历史意识的理论梳理,以及对费孝通晚年就“乡”“寰”关系问题所作阐述的把握,试图以更具综合性的视域对费孝通的这一重要思想作出较为系统的学理解释。文章最后指出,费孝通倡导“文化自觉”体现出了更为宽广、更为仁至的人文关怀的情愫。“乡寰视野”中的纯真的愿景,是“‘美好社会’的意念”。  相似文献   

19.
关于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讨论,实质是普遍史观和特殊史观的关系问题。马克思立足于世界历史的视角,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思考和建构,经历了一个从普遍史观到特殊史观的过程;而从俄国革命所提供的“俄国道路”与“俄国方式”到斯大林的社会发展“五形态说”,恰恰经历了一个从特殊史观到普遍史观的回归。在建构中国史观的过程中,中国历史发展模式和现实发展经验、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和晚年东方社会思想以及俄国十月革命所开启的“俄国道路”和“体制嬗变”是三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相似文献   

20.
对中国史学理论若干前提性问题的重新思考,是对以往那些被认为是无可置疑 的理论前提和历史前提进行重新认识和评价,是把中国历史置于历史哲学的理论视 域中来加以重新分析和观察,是对旧的历史史观的清理和矫正,也是对马克思唯物 史观核心价值的辩证把握和具体运用。从历史研究的出发点、比较历史研究的方 法、历史事实及其规律的认定、历史观和历史价值观的阐释上,坚持唯物史观的基 本传统,把现实、历史、理论和价值统一起来,形成整体的长时段的大跨度的观察 历史的理论和方法。

关键词: 前提性问题?比较史学?历史差异?普世史观?历史逻辑?历史评价

A re‐thinking of several premise issues in Chinese historiographic theory involves reconsidering and reassessing hitherto unquestioned theoretical and historical premises, re‐analyzing and re‐observing Chinese history with the theoretical vision of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 and sorting out and correcting ideas of history. It is a process of dialectical comprehension and specific application of the core values of Marxist materialist history, involving adherence to the basic traditions of materialist history in the following are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historical studies, methods of comparative historical research, establishment of the facts and laws of history, explanations of historical concepts and values and integration of reality, history, theory and values, so as to develop a holistic theory and method of historical observation covering a long period and a broad spa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