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小说创作,分别收入《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三个集子里。《故事新编》收集的八篇小说,都是历史题材,而且都是第三人称手法,短篇中没有涉及到“我”这个人物,兹不议。《呐喊》里有小说十四篇,《彷徨》里有短篇小说十一篇。在这总共二十五篇小说中,有十一篇是用第一人称来写的,在作品里有“我”这个人物。这十一篇小说是:《孔乙己》、《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故乡》、《兔  相似文献   

2.
读时下某些时评作品,不禁想起邓拓《燕山夜话》里那篇《多学少评》。如果用几个字概括,时下某些时评作品,我看就是“旧”、“凑”、“瘦”、“陋”。“旧”,  相似文献   

3.
《孔乙己》是鲁迅自己最喜欢的一篇作品。鲁迅的学生孙伏园曾回忆道:“我尝问鲁迅先生,在他所作的短篇小说里,他最喜欢那一篇。”“他答复我说是《孔乙己》。”(《鲁迅先生二三事·〈孔乙己〉》)当有日文杂志的编者向鲁迅索稿时,鲁迅自己曾将这篇小说译成日文;一九三二年,他还将《孔乙己》编入他的《自选集》里。这些,也都能说明鲁迅对《孔乙己》这篇作品的态度。的确,这是一篇具有惊人的艺术概括力的作品。鲁迅以简洁凝炼的线条,从容不迫的文字,勾勒出现实生活的生动画面,刻划  相似文献   

4.
《天问》是一篇千古奇文,内涵丰富。从历史文化角度看,《天问》为我们保存了许多宝贵的资料。孙作云先生《天门研究》中专列《〈天问〉对于上古史研究的贡献》一节,林庚先生《天问论笺》亦附有《〈天问〉中所见夏王朝的历史传说》诸文,汤炳正先生《屈赋新探》有《试论〈天问〉所反映的周楚民族的两次斗争》文,萧兵先生《楚辞新探》有《“勋阖梦生”:〈天问〉里的逸史》等文。郭沫若先生对《天问》里的历史文化价值曾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天问》“是一篇很重要的作品。虽然都是以问题的形式提出,但我们只要把这些问辞去掉,就可得到…  相似文献   

5.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本只称《诗》后世称为《诗经》),成书于春秋时代。全书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囊括了从周初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诗歌作品。△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学评论专著是《文心雕龙》,南朝梁代刘勰撰。全书十卷,五十篇,主要论述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文体特征、历史演变、创作方法、批评原则以及文学和时代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小说,一开始就以“格式的特别”使人耳目一新。这“特别”,首先当然是与习见的旧小说迥然不同;另一方面,这些小说本身的“格式”也是多样的。正如茅盾所说:“《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鲁迅不愧为“创造‘新形式’的先锋”,他总是能为自己作品的思想内容找到最和谐的表现形式。《鸭的喜剧》,就是《呐喊》中别具特色的  相似文献   

7.
《墓碣文》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里的一篇作品。因为本篇作品是用“说梦”的方式来写的,梦中所见墓碣上的“有限的文句”、“残存的文句”,缺漏不全,且多象征隐喻的意义,故历来被认为是《野草》里最难懂的作品之一,解释纷纭。现在仅就个人学习本篇作品所得的理解,试论释如下。由于《墓碣文》从思想内容到表现形式,都十分隐晦曲折,要直接从这篇作品本身去分析它,不但是困难的,而且也是不够的,很容易不知不觉地违反作者的本意,以解释者自己不正确的理解去代替作品本来的思想内容。因此,我们必须很好运用文艺科学上的种种方法,引征作者其他的思想资料和参照某些艺术形象在作者其他作品中的含义,然后给予分  相似文献   

8.
<正> 在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中国封建社会里,重视农业生产,轻视商品流通的思想一直处于统治地位。但《管子·轻重》篇则不同。它特别强调流通的作用,认为国家必须控制商品流通过程。研究一下《管子·轻重》篇的这一思想,今天特别具有现实意义。 《管子》书中有十九篇文章(亡佚三篇)冠以“轻重”之名。郭沫若认为:“《轻重》诸篇成于汉文景之世。”①罗根泽认为:“轻重十九篇,并汉武、昭时理财家作。”②根据“轻重”篇的思想内容看,应是西汉前期的作品。西汉王朝经过文景之治,经济恢复,生产  相似文献   

9.
文学史上有些现象乍看十分偶然,仔细考察却又包含了充分的必然。鲁迅在创作了不少出色的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后,突然开始写作以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为题材的小说。这是一九二二年发生的事,他写的作品是《补天》(原名《不周山》);接着在一九二六年经历了“女师大学潮”和“三·一八惨案”之后,在离开北京到厦门时,又创作了《奔月》和《铸剑》(原名《眉间尺》)。然后一停八、九个年头,又重新提笔,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集中写了《非攻》、《理水》、《采薇》、《山关》、《起死》等五篇,和原先写就的三篇共八篇合成一集,于一九三六年一月以《故事新编》为集名出版。  相似文献   

10.
十年前,生于阿佤山长于阿佤山,深深的爱也“埋在阿佤山”的董秀英,以一篇三千来字的散文《木鼓声声》敲响了她文学创作中“第一声木鼓。”现在来看这篇作品,我们当然可以列数这样那样的不足,但这毕竟是董秀英向我们讲述的第一个来自阿佤山的故事,并且,客观地说,浸透在作品里的那股子清新和朴实也的确亮人眼目。从那以后,人们又陆续看到了她的几个短篇小说,其中包括后来获奖的《佤山风雨夜》和《最后的微笑》。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几篇作品其实依然只是董秀英正式步入文学创作的几声“前奏”而已。  相似文献   

11.
孙昌武同志的《试论柳宗元“生人之意”的社会思想》一文,载《文学评论丛刊》第五辑,试图对柳宗元的历史观进行剖析,愿望是良好的,但对柳宗元原文理解似乎有错。在原文里,“生人之意”‘四个字并构不成词组,因而论述不免落空。 今查柳宗元的全部作品中,只有《贞符》一篇的小序里提有“生人之意”四个字,原文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小说,一开始就以“格式的特别”使入耳目一新。这“特别”,首先当然是与习见的旧小说迥然不同;另一方面,这些小说本身的“格式”也是多样的。正如茅盾所说:“《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鲁迅不愧为“创造‘新形式’的先锋”,他总是能为自己作品的思想内容找到最和谐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3.
《过客》是鲁迅《野草》里的一篇散文诗剧。它具有戏剧的要素,又兼备散文诗的风格,是一篇具有独特艺术构思和形式的作品。长期以来,这篇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吸引了许多读者和专家的注意。但是,由于作品的构思和表现形式上的独特性和深刻性,使大家的理解还不一致。本文想分析一下《过客》这篇作品的思想内容以及戏剧冲突在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方面的意义,以供读者参考。一《过客》的背景是某一天黄昏,某一处荒野,东边有几株杂树和一堆瓦砾,西边是荒凉破败的丛莽,其间一条似路非路的痕迹通向一间小土屋,屋门侧有一段枯树根。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塑造了一个“困顿倔强”、不顾饥渴、不舍昼夜地奋然前进的“过客”形象。这  相似文献   

14.
伊莱恩·肖沃尔特 伊莱恩·肖沃尔特被认为是美国最重要的女权主义批评家之一,因此,她的理论见解对于我们具有特殊的吸引力。下面我想考察一下她关于女权主义文学理论的两篇论文,《走向女权主义诗学》<1979年)和《荒野中的女权主义批评》(1981年)。 在第一篇论文里,肖沃尔特把女权主义批评分成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把妇女作为读者来考察,肖沃尔特称之为“女权主义批判”(femi-nist critique);第二种类型是把妇女作为作家来考察,肖沃尔特称之为“女性批评”(gynocritics)。“女权主义批判”探讨男作家的作品,肖沃尔特告诉我们,这种类型的批评“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去探索文学现象的意识形态臆说”。然而,这种批评运用“怀疑论”的方法去研究文学文本,似乎与肖沃尔特第二种类型的批评完全不同,因为在“女性批评”的基本活动中,我们不仅发现了“女性艺术创造的心理动力”和“个别作家作品的研究”,而且还发现了“妇女文学的历史、  相似文献   

15.
“女性至上”,“女性崇拜”的思想是谷崎作品的一贯风格,同样《春琴抄》这篇作品也不例外。本文试图从“美”这个角度出发来欣赏这篇唯美主义文学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6.
试论《李有才板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树理同志说:《李有才板话》是写农民诗人李有才“作快板的话”的。应当怎样去认识这部小说的重要成就及其历史意义呢?本文就这个问题试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请同志们指正。 为人民文艺写史 据说,在《李有才板话》等三篇小说发表的当时,有人就指出:赵树理在作品中描绘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严重不纯,描绘了有些基层干部是混入党内和政府里的坏分子,  相似文献   

17.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一篇杰出的散文作品,在宋代被称为“四绝”之一。(《渑水燕淡录》)《岳阳楼记》产生以来,一直被人们所推崇。古代散文中的“记”,一般都以纪事,或者写景,或者即景抒情为主。因此,许多评论家都用这种常规去理解《岳阳楼记》这篇独具风格的作品,有的以为是写景文,有的以为是纪事文,有的以为是即景抒情之作。如《后山诗话》中说:“范文正公为《岳阳楼记》,用对话说时景,世以为奇。”其实这篇作品并不是写景文。过去分析《岳阳楼记》的特色,多以为是情景交  相似文献   

18.
瞿秋白赞赏泰戈尔的“森林哲学”。在瞿秋白早期“爱”的哲学里,也可以说带有泰氏思想的某些影响,由于斗争情势的需要,瞿秋白与东方文化派论战之际,写成两篇专文批评泰氏作品和言论。本文着重论析他《太戈尔——过去的人》一文对泰氏长篇小说《家庭与世界》的论评。  相似文献   

19.
扬雄著作,在《汉书》里有如下记载: 《艺文志》:“小学家类”录有《训纂》一篇,班固原注:“扬雄作”;又有《扬雄训纂》一篇(案:二篇实为同一篇)。“儒家类”录有:“扬雄所序三十八篇”,班固原注:“《太玄》十九,《法言》十三,《乐》四,《箴》二。”“陆贾赋类”有:“扬雄赋十二篇。”(案:《汉书·扬雄传》载有《反离骚》、《甘泉》、《河东》、《羽猎》、《长杨》、《解嘲》、《解难》等赋以及有目无文的《广骚》、《畔牢  相似文献   

20.
《白族文学史》(修订版)第二编“南诏及大理时代的白族文学”第二章“历史故事《火烧松明楼》”第三节“《火烧松明楼》的流传及影响”在叙述“《火烧松明楼》对文人作品的影响”时说: 《火烧松明楼》中柏洁夫人这形象,不仅在民间流传,在过去文人的作品里也常出现。他们取材于这个故事,以自己的感情来歌颂柏洁夫人。具有代表性的一首无名氏的诗《星回节》是用七言写成的(见《邓川州志·艺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