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0 毫秒
1.
面对中国现代诗学这一项未完成的工程,意象在中国现代诗歌中具有基础性和本体性的定位,因而对于中国现代诗学的建设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也就成为我们考量中国现代新诗的一个绝对标杆和命题。问题是为何在中国现代诗学的发展历程中,意象是中国现代诗学建构的一个制高点?又该如何清理和厘定意象的含义,如何规范意象诗学系统?进而在意象的规范系统基础上,本文以意象为基座,在“人道”、“现代汉语”和“意象”三个层面上综合重构出中国现代诗学,熔铸出中国现代意象诗学之基本框架,以完善中国现代诗学工程。  相似文献   

2.
“为诗而诗”论是在中国现代诗学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歌观念。其主要内容有 :诗的最根本特征就是本质的纯正 ;诗要与“政治”、“教化”等划清界限 ,诗与种种非诗体式要有所区别 ,诗歌文本应是一个有机体 ;诗歌艺术只有在表现上才存在。它实际上是对中国现代诗学史上“纯诗”观念的概括与总结 ,它使中国新诗从“散文化”阶段跨越到了“纯诗化”阶段 ,标志着中国新诗观念的一次重要转折。在现代诗学史上 ,这也是一股可贵的、产生了历史进步作用的诗歌美学潮流。它对现代诗人的创作实践和诗歌的接受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诗人沙鸥一生对新诗的形式和意境作不懈的探索,以学艾青抒情诗起步,又转向民歌学习引四川方言入诗,研究古诗创造了人称“沙八行”的诗体,八十年代年届花甲的他开始探索中国传统诗如何与西方现代诗结合,创造了“新体现代诗”。  相似文献   

4.
儒学思想在现代设计价值观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学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哲学流派之一,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对现代设计的价值观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试从三方面略述儒家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联系,同时,“天人合一”、“中庸”之道及“仁”学思想也为促进和谐设计发展、提高设计品质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5.
论文在对西方现代诗学史的研究状况进行考察、检讨的基础上指出:为了能够进一步推进、深化对于西方现代诗学史的研究,我们必须要加强断裂意识、现代性意识。具体来讲,就是要在对西方现代性进程进行考察的基础上,全面分析在这一进程当中所呈现出来的诗学问题,并进而审视西方现代各诗学流派对于这些问题的探讨与解决方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探测到西方现代诗学的生成之源;才能够不仅从根本上真正认识到西方现代诗学“是什么”,而且,还能够进一步辨清它“为什么”;才能够真正发掘出西方现代诗学生成的运作机制与规则,从而可以为当今的文学理论建设提供一种“活的”文化运作机制和规则。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新诗理论批评从诞生起 ,自始至终存在着两对最基本的矛盾 :一是西方现代诗学与中国传统诗学的矛盾 ,二是坚持启蒙救亡与坚持诗歌本体的矛盾。针对第一对矛盾 ,袁可嘉、唐等“九叶”派诗论家继承“五四”以来周作人、梁宗岱、朱自清、穆木天、闻一多、朱光潜等前辈新诗理论批评家融汇中西诗学的理论成果 ,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诗学 ;针对第二矛盾 ,胡适、象征派、现代派、七月诗派等诗论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在此基础上 ,九叶诗派提出了“在现实和艺术之间求得平衡”的主张。中国现代新诗理论批评正是在不断地寻求妥善解决这两对基本矛盾的实践过程中 ,逐步萌芽、滋长、发展、丰富、深化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文”与西方现代诗学的“文学”,其概念是完全不同的.可是在近代,它们却交织在一起.因而,近代散文观也在由“文”向“文学”转换的进程中发生着变化,呈现出多方面的特征:“骈散观”的嬗变与近代散文理论的探寻;“大散文”观及其创作实践;在杂文学观与纯文学观多元建构的文学转型格局中前行.这一新变对当时和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张金梅 《学术论坛》2005,(8):153-156
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文"与西方现代诗学的"文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谱系.可是在晚清至"五四",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文"却和西方现代诗学的"文学"交织在一起,并最终"大河改道"式地确立了现代汉语语境的"文学"观念,实现了由中国传统文论之"文"向西方现代诗学之"文学"谱系的全面切换.在"文"向"文学"转换的进程中,阮元、刘师培、章炳麟等国学大师完成了对中国传统文论"文"的总结;而梁启超、王国维等则分别建立了功利主义政教型文学观和超功利的审美型文学观,对当时和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新诗理论批评史>在现代诗学理论的建设上具有筚路蓝缕的意义,比较出色地完成了一门现代新诗学科体系的建立,反映了中国新诗理论批评研究的最新状态.潘颂德把中国现代诗学看成是一个多元并存的互补格局,以缜密的求实态度与开阔的当代视野,对各种类型和倾向的诗学观进行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考察,在横向深入、纵向发展的交叉网络中,客观地展示了现代诗学的整体发展趋势,形成了现代诗学批评史的构架.  相似文献   

10.
王国维是中国现代诗学的先驱.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近现代之交诗学转型的重要历史时刻,如何在中国传统诗学与西方诗学的碰撞与融合之中再造中国现代诗学是二十世纪中国现代诗学的一个核心主题.19世纪中后叶的文学革命已经开启了中国近现代之交的诗学转型,而深厚的中西学术素养,毕生以学术为己任的执着追求,使王国维当仁不让地成为中国近现代之交包括诗学在内的现代学术转型的开路先锋.  相似文献   

11.
蓝冰 《阴山学刊》2009,22(4):22-26
陶渊明的隐居和诗作使他成为中国“隐逸诗人之宗”。他的生存、生活和创作,形成了中国士文人“诗意居住”的典型范式,部分地实现了生命的和谐,反映了他的超迈峻洁的人格。从陶渊明的诗歌中可以探讨出“人类诗意地栖居”这样的内容。他为中国知识分子构建了千古不朽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2.
赵师秀是四灵之首,是江湖诗宗之一,还是宗室文人的代表作家。多重身份集于一身使得赵师秀的诗歌创作展现出别样的风采:其诗歌创作在内容取向上体现出一种不讳贫穷的平民精神向度;在艺术追求上主要向晚唐的贾岛、姚合学习,崇尚苦吟与摹拟。他是宗室文人平民化趋势中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3.
郭莉芝  潘利锋 《云梦学刊》2013,34(1):106-110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表现方式,抒情是作家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理念的辩证统一。因此.任何抒情诗都有一个关于抒情方式的问题。然而,不同的诗人往往会因自己的诗学理论和个性气质而采取不同的抒情方式.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并以此突显自己的诗歌风格和独特的艺术特色。作为一名出色的抒情诗人,弗罗斯特在抒情艺术方面有着很高的成就,其多变的抒情方式就是其典型表现。其中,直抒作者之情是弗罗斯特最有代表性的抒情方式。诗人在其自然诗、爱情诗、哲理诗、农事诗时常通过直抒抒情主人公“我”或“我们”的胸臆来流露真情,实现表情达意的抒情功能。  相似文献   

14.
罗璇 《阴山学刊》2014,(2):42-49
杨万里的诗歌在南宋诗坛独树一帜,其深厚的理学内涵是其自成一体的重要原因.程颢所提出的“仁者浑然与物同体”的理学命题与杨万里诗歌有着密切联系.杨万里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盎然生意、仁者情怀和“乐”意都是由对“与物同体”这一理学境界的体察中延展出来,从杨万里诗歌的这三个层面入手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揭示出杨万里诗歌内在的理学意蕴.  相似文献   

15.
陈才生 《殷都学刊》2008,29(2):97-100
“心性”之学是中国当代新儒家哲学思想的核心,将“心”的文化与“心”的艺术之间的障壁打通却是徐复观的独创。其要点有二:一、虚、静、明之心乃是精神自由的关键,亦是艺术价值的根源;二、“不为物役”不仅是庄子人生中“美地观照”的关键,也是艺术创造的关键。徐复观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现代化因子的方法实乃当代新儒学内圣而外王理路在艺术领域的反映。  相似文献   

16.
左鹏军 《晋阳学刊》2009,(5):118-121
近代著名诗人江湜的诗歌具有重要的“诗史”价值,这主要表现在关心民生疾苦、反映太平天国起义的作品中,也表现在揭露社会问题、反映鸦片贸易、描摹近代上海景象、体验世态炎凉的作品中。江湜的“诗史”之作是构成他诗歌成就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近代诗歌特点和成就的一个有力展现。  相似文献   

17.
何方形 《云梦学刊》2007,28(2):48-51
中国山水诗的历史蕴涵深刻而丰厚。在人和自然的审美关系领域中,人们注重诗情的提炼与铸造,赋予客观山水以丰富的生命情调和审美品格,透露出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寄托着诗人拯济苍生的人生理想和实现自我的进取精神,也表达出壮志难酬的幽愤与感伤。这一充盈的诗性意趣与人生境界,与屈骚精神的习得与弘扬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表现出一种极强的历史传承性。诗人们在进行山水诗创作时,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熔铸屈骚精神及自身的生活感受,力求创变,从而形成影响深远的中国传统诗歌美学风范。  相似文献   

18.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文化的主干,对中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对中华民族的心理和文化影响至深。它构建出由“君子”到“圣人”的丰富立体的理想人格模式,并从多方面探讨成人之道的思想,对现代人的人格完善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沈玲 《云梦学刊》2004,25(2):72-75
鲍照的乐府诗题材多样,思想内涵复杂但又井然有序。既自觉继承了民歌的言情风尚,又弘扬了汉魏之交文人诗家忧念治乱的政治情操。流行于刘宋时期的儒学、玄学和道教等多种文化在鲍照思想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而现实生活又引导着他进行文化选择与整合,并进而决定了他的乐府诗的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是元末文人共同尊奉的精神偶像,元末文人不仅从陶渊明的隐逸生活和崇高人格中培养起文人自我的独立价值,也寻找到了他们心灵与出处、行迹的精神支撑,并且在学习陶诗的过程中汲取丰富的诗学养料。而这种诗学取法也因他们对陶渊明的不同解读有不同的角度,他们学习陶诗首先主张从其人品出发,经过对其情性、人品的学习进而认识陶诗的内理;当然,他们也在陶诗中品味到对自然、宇宙的适意,以平淡之笔陶写一己之心灵与情绪。而两种不同的解读与取法实则培养了属于元末文人自我的诗歌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