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鹿原》中的神秘现象、性爱关系描写与儒家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民之 《殷都学刊》2004,42(3):81-85
《白鹿原》被称为一个民族的秘史 ,是新时期正面集中反映儒家文化的作品。作品中有许多对神秘现象和性爱关系的描写 ,这些内容可以从儒家文化来加以解读。神秘现象揭示出儒家文化后来被神秘主义化的某些痕迹 ;性爱关系的描写则反映了儒家文化对性爱的态度以及对人的最为隐秘的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差序格局中自我中心主义的消解问题是当前差序格局研究的一个重要瓶颈。截至目前的研究虽然提出了这一问题,但尚没有文献说明差序格局中自我中心主义的消解如何成为可能。造成这一研究困境的原因在于,以往有关差序格局的研究往往只关注了儒家文化强调人际关系差序性的一面,而没有注意到儒家文化强调“反报性”的一面。文章通过引入“反报性”的概念,揭示了儒家文化注重强化“反报性”的特点,进而说明儒家文化强化“反报性”旨在促进差序格局中自我中心主义的消解。儒家文化对“反报性”的强化在一定程度上使差序格局中自我中心主义的消解成为了可能。  相似文献   

3.
近百年来,儒家文化的现代命运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文化人和关注中国文化的人。本文所讨论的儒家法文化只是儒家文化母体中的一个子体。它的被现代化问题无疑与整个儒家文化的被现代化问题有着共性,但与儒家文化母体所含的道德、伦理、心性、美学、教育等子体相比,又有其特殊的困难。也就是说,儒家法文化能否被现代化的问题,是同杜维明先生提出的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可能性既相同又有异的问题。如果第二期儒学以博大的胸襟整合了西来的佛教文化,那么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前景取决于其能否对西方强势文化的挑战有一个积极的创造性的回应。同样,…  相似文献   

4.
对儒家文化的寻根贯穿于20世纪中国文学中,其中“五四”时期及20年代,30、40年代和80、90年代尤为突出,且呈现出不同的话语面貌。这种寻根形成了两种张力:一是儒家文化在遭到反叛的同时,也被潜在或公开地认同和赞赏;二是儒家文化与源于西方的现代文化基本上处于冲突状态,但它有时也会被进行现代改造或话语转换。由此得到启示:应当把儒家文化及其他传统文化与西方等外来文化相互阐发,从而以综合创制的方法来完成中国文化的现代建构,并完成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5.
儒家文化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对中国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儒家文化从唐代开始就不断向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的一些国家传播,并且对这些国家的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然而到了近代,代表农业文明的儒家文化在西方工业文明面前显得落后了,处于被...  相似文献   

6.
关于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文化之间关系的思考刘宏章在《孔子研究》1996年第3期发表如题文章认为:一、正确地认识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当前文化思想领域里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是因为:第一,自本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之后,就存在着与中国...  相似文献   

7.
儒家文化与21世纪陈国庆近几年,学术界对于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研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丰硕成果。然而,问题并没有解决,争论还在继续。有些学者认为未来的21世纪,人们的思想观念将发生重大飞跃,往昔的传统文化无疑将成为历史的陈迹,从而完全被博物馆化了。有些学...  相似文献   

8.
陈炎《多维视野中的儒家文化》一书引起讨论最近,在山东社会科学院儒学研究所主办的“儒学研究方法论问题”讨论会上,与会的多数学者在讨论中均涉及到了山东大学陈炎教授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多维视野中的儒家文化》一书,并就其所主张的“价值中立”和“方...  相似文献   

9.
杨翰卿 《中州学刊》2002,(1):111-115
儒学在东亚国家和地区具有深远的影响,是东亚国家近现代时期主要的思想文化意识形态,是现代东亚文明发展的重要历史文化基础。现代东亚文明在精神层面其核心是现代东亚价值,这种价值观的思想根基显然是儒学。事实已经和仍在继续证明,东亚模式基本是成功的、有活力的。儒家文化既处于东亚模式的结构性关系中,又处于历时性关系中,随着东亚模式的更新、完善和发展而不断获得新的塑造。因此,儒家文化可以与现代化相结合,现代化割不断与传统的联系,在具有深厚儒家文化传统的历史背景中发展现代化事业,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好这种儒家文化传统资源,应当是现代化实践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这里说的是一个关于儒家文化的老话题,不过,本文希冀做到的是,把儒家思想在日本产生的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作为文化切片,探讨一下儒家文化的世界意义。一、儒家学说在日本的不同命运日本是世界上受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影响最深的国度。美国学者埃德温·赖肖尔在《日本人》中称:“几乎一亿日本人都是孔孟之徒”。①这说法虽然夸张了一点,但它道出了中日儒家文化的渊源关系。儒家文化传入日本的确切时期该在6世纪初,公元513年6月,百济派五经(《尚书》、《周易》、《诗经》、《春秋》、风记》)博士段杨尔赴日讲学,开儒学传入日…  相似文献   

11.
新时代要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就必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广东省珠海市、中山市的儒家文化在传承与发展方面具有独特性:两地儒家文化根植于深厚的现实环境,同广府文化、商业文化、华侨文化、红色文化和近代西学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传承和发展中获得鲜活的生命力和时代特色。深度挖掘珠海市、中山市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对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儒家经济伦理与中国古代商人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看待儒家文化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问题,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一个聚讼不息的重要问题。本文仅就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儒家经济伦理对中国古代商人精神的塑造和影响作一简要的历史考察和分析,以便从一个侧面说明儒家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不容置否的历史作用。一也许人们首先会问,建立在宗法家族主义农耕文明基础上的儒家经济伦理何以能对建立在平等自由的商业文明基础上的商人精神发生影响作用,甚至对它进行重塑呢?不错,从基质来说,儒家经济伦理和商人精神是分属于两种不同价值体系的意识形态。然而,在漫长的中…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的早期政治思想,是指毛泽东从少年时期。至1920年底基本实现马克思主义转变以前的思想。青年毛泽东博学多思、涉猎广泛,但对他早期政治思想影响最深的则是在历史上居于统治地位的儒家文化。本文力图从儒家文化的民本思想、政治忧患意识、政治平等思想三个方面,来较为深入地探讨儒家文化时毛泽东早期政治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梁启超论儒家文化与民族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梁启超论儒家文化与民族主义皮明勇当本世纪之初,儒家文化的地位开始受到挑战之日,也正是近代民族主义在中国滥觞之时。那时,敏感的知识界便十分严肃地提出了儒家文化与民族主义两者间关系的问题。梁启超作为那个时代中国思想理论界的风云人物,他既是中国的第一位近代...  相似文献   

15.
韦忠继 《江淮论坛》2007,(5):140-143
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它具有亲情性、等级性、人治性及缺乏责任性的特征,这些特征在中华大地的各个方面都产生过深远影响。由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相对滞后性,在我国正在进行的公务员队伍建设过程中,儒家文化也会对公务员的思想意识、制度建设和行政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孙祁文 《南方论刊》2014,(12):78-79
儒家文化能够成为传统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在传统中国行之千年而不衰,除了儒家文化更合乎当时的社会需要之外,还取决于儒家文化成功的普及经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与儒家文化的普及在目的、对象和内容方面存在的共同点,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可能借鉴儒家文化普及经验,形成形而上层面、制度层面和生活层面的三位一体的普及方式。  相似文献   

17.
儒家文化的辉煌属于封建社会.近代以来,反封建的时代任务和现代社会形态的建立取消了儒家文化的政治合法性,农村宗法社会和小农经济的解体摧毁了儒家文化的基本生存土壤,政治意识形态排斥了儒家文化的作用空间,而市场经济大潮则淹没了儒家文化的价值体系.经过历史的冲刷和人为的毁损,儒家文化正日渐离现代生活而去.  相似文献   

18.
经浙江省社科规划领导小组批准,1993年共有53项课题被列为省社科规划重点课题。本刊第5期已发布其中41项,其余为:南孔与儒家文化(陈云汉,浙江衢州市委党校);“复关”对我省经济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董君舒,省计经委);市场经济下浙江第三产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程炳卿,省社科院);浙江省21世纪初教育发展目标(林正范,省高教学会)。8项为列项不资助课题:儒家文化与东亚社会现代化(吴光,省社科院),景观美学研究  相似文献   

19.
“和谐”是儒家文化的特征,也是儒家文化的精髓。基于对儒家“和谐”思想的产生和主要内容的分析指出,科学地借鉴儒家和谐思想资源,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儒家伦理在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伦理在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中的应用邵龙宝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儒家文化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文化的核心体现为一种伦理精神,代表中华民族的整体思想意识和心理品质,维系着中华民族数干年绵延不断,繁衍生息,有着强大的内聚作用。随着历史演变,儒家学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