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一提起我家的藏书,应该说是从我的祖父(罗振玉)才开始。祖父一生寝馈书丛,书籍和文物几乎成为他须臾不能离的东西。他三十岁从淮安到了上海,虽然从事农业的振兴和宣传,办了《农学报》,同时又开设东文学社造就翻译人才,但他并没有忘记了十年以前所搞的考订之学,祖父搞考订是从古文学入手,他早年所著的几部书,《读碑小笺》、《存拙斋札疏》、《眼学偶得》都是以古文字论证经史,因此,读书必博,那时  相似文献   

2.
在研究鲁迅早期思想的时候,往往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鲁迅何时才开始接受进化论思想的影响?这个问题,和他何时购买并阅读《天演论》有直接关系。 《天演论》,即英国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论文》一书前面两篇文章的译述,译述者为严复。《天演论》的版本,最早是陕西味经售书处的刻本,时间约为1894年或1895年,后经修改,于1898年正式出版。鲁迅在《朝花夕拾·琐记》中,说到他购读《天演  相似文献   

3.
论晴雯     
一问题的提起“四人帮”把许多问题都搞混乱了,理论搞混乱了,历史文化遗产也搞混乱了。毛主席在谈到古典小说《红楼梦》的时候,总是强调要当作历史读,要多读几遍,否则不容易弄清楚书中  相似文献   

4.
吴世昌不仅在红学方面多所建树,而且兼擅词章,他的论词学研究,为学术界所注视。一、读词与品词吴世昌曾说:“学习或研究任何学问,总要从读书入手;而属于文学方面的尤其如此。读书的最彻底办法是读原料书,直接与作者交涉,最好少读或不读选集和别人对于某集的讨论之类。”并说:“……我们虽主张读原料书,却不能不讲方法。而在方法中,尤其是对于词,最初,也许是最重要的一步是读法”(《词学导论》第一卷《总论读法》)。读原料书,弄通词  相似文献   

5.
最近出版的《辩证逻辑基础》一书,是我国逻辑界在辩证逻辑研究上取得的新的成果。对辩证逻辑的系统研究,建立辩证逻辑的科学体系,在我国还是处在初创阶段,对这个学科的许多问题,还需要一个探索过程。正是基于这种情况,读者对于每一本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辩证逻辑新作,都将是十分欢迎的。我们带着这种心情,读了《辩证逻辑基础》(以下简称《基础》)一书,更是感受颇深,  相似文献   

6.
沙河 《天府新论》2014,(3):159-160
正《理念、价值、精神:汶川地震灾后思想建设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年出版)是电子科技大学戴钢书教授主持完成的200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成果。《理念、价值、精神:汶川地震灾后思想建设研究》先后共有19位副教授、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参与调研和撰写,研究过程历时5年。最终成果受到学术界的关注。电子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王让新教授,长江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刘建军教授,长江学者,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沈壮海教授,西南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林伯海教授,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熊建生教授对这项研究结果给以了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7.
今天提两个建议:(一)建议我们的大中学生,特别是大学生,读一点鲁迅的著作,实际也就是建议各高等学校的领导人动员不管是文科的,还是理科的学生读一点鲁迅的书。鲁迅的书很多,我建议读六篇文章。第一篇是《呐喊·自序》。在这篇文章中,鲁迅首先提出要听将令,也就是搞遵命文学,按今天的说法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搞文学。第二篇是《灯下漫笔》,在《华盖  相似文献   

8.
有人问我长江集团最早是怎么找到三联的?我也不知道。听说长江集团有人看三联的书 ,包括订《读书》的繁体字版。本次奖虽是以“长江《读书》”的名义 ,但是与《读书》杂志的关系不是外边有人想象的那样是合二而一的。《读书》四个专职编辑、两个兼职主编 ,加上编务 ,一半以上的人完全没有参与评奖的各类活动 ,而《读书》以外的三联的几位工作人员参加了“长江《读书》”工作室 ,具体组织和服务工作是由这个工作室做 ,评奖则是在推荐委员推荐的基础上由评委独立完成的 ,所以 ,名为“长江读书奖”或“长江—读书奖”“长江《读书》奖” ,《读…  相似文献   

9.
人生六问     
台湾著名诗人痖弦对青年文友提出的有关人生的问题,作了如下回答:一、你奋斗的经验和秘诀是什么?少年时攻学业,青年时闯事业,老年时修德业。二、你喜欢读什么书?我什么书都读,多读书不求甚解也没什么不好,即  相似文献   

10.
赵沛霖同志的《兴的源起——历史积淀与诗歌艺术》一书(以下简称《源起》),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读了《源起》一书,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它角度新,观点新,论述严密翔实,填补了诗歌比兴研究的一项空白,是十年来古典文学研究的一项可喜收获。《源起》一书在学术上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1.
近年,随着“毛泽东热”的升温,社会上出现了大量有关毛泽东的著作。其中,关于毛泽东读书情况的著作也很多。最近,由陈晋主编,广东人民出现社出版的《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下简称《笔记》)一书。为人们了解毛泽东生动、科学的读书方法,更好的认识和研究毛泽东的思想理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此书在参阅了大量书籍、报刊、谈话、回忆录,并在认真核对的基础上对毛泽东的读书生涯作了全方位的展示。书中既有一部分毛泽东所读或批注的原著、原文,还有读书笔记和谈话,最有特色的是注解分析:包括毛泽东所读原著基本情况,毛泽东阅读时的社会背景,并客观分析、评价其读评的基本观点,有利于读者综合、全面地了解毛泽东的读书生活。本书不但对研究毛泽东的专家、学者,而且对一般的普通读者来说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书。本文想依据《笔记》所提供的资料,对毛泽东读书的特点和思想发展的轨迹谈点体会。  相似文献   

12.
国柱同志: 接读来信和论文《论王安石》,得悉努力学习,读书写作,至慰远怀。你阅读《王文公文集》后,即写出论文,甚好。前两章关于哲学和政治方面,大致尚佳。关于王安石的思想来源,属于儒家,不是法家,本文已能自圆其说。为了深入一步,王安石《答曾子固书》,可以深深见到王安石的思想的治学精神与得力地方。治经  相似文献   

13.
一九八六年冬,我曾读过刘桓同志所著《殷契新释》(以下简称《新释》)书稿,为作序言,这部书已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在一九八九年出版了。《新释》如刘桓同志自述,是他十年间研治殷墟甲骨文字的一个结集,收文五十五篇,可称用力既勤,收获亦富,当时他便告诉我,尚有不少文稿,计划继续辑集。今年初春,他又亲自把《殷墟文字通论》和《殷契存稿》两书送来。披读之下,见其成果较《新释》更多,使我欣喜过望。  相似文献   

14.
提倡活读书     
书不可死读,书而死读,结果一定会连生气勃勃、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活书也读成了死书。蒲松龄聊斋志异有一则“书痴”的故事,他写颜如玉这个聪明的神女如何教书痴读书,足以发人深省。颜如玉对于经常“诵声大作”却连“生孩子”也不懂的祁玉柱,教导之方第一是不准读书,  相似文献   

15.
读研究生前,曾看过任继愈先生的《汉唐佛教思想论集》,看过他发表在杂志上的论文。1978年到北京读研究生,按导师黄心川先生的安排,修习了任先生的佛教概论与古代汉语。1984年起跟随任先生读博士。其后,在先生指导下从事佛教文献学研究、整理敦煌遗书,并作为先生的助手参加《中华大藏经》的工作,亦曾在先生直接领导下在北图善本部工作多年。几十年相随,  相似文献   

16.
50年前中国最热衷阅读和推崇苏联经济理论者当首推毛泽东。斯大林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毛泽东读过许多遍。批注过的本子就有四个;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他不仅自己读,还组织一个读书小组(有陈伯达、胡绳、邓力群、田家英等)共同读。  相似文献   

17.
杨炳安同志的《孙子会笺》一书,已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这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研究我国古代军事经典著作的又一新成果。 《孙子会笺》是杨炳安同志几十年来研究孙子学的结晶。早年他每读《孙子》时,就发现其文字鲁鱼亥豕,歧异殊多。古近学人,虽有所諟正,然限于诸多条件,依然存在许多问题。所以,他于五十年代末,在著名史学家翦伯赞、齐思和,陈乃乾诸先生的鼓励指导下,对《孙子》的文字进行了校勘,而有《孙子集校》之作,一九五九年由中华书局出版,成为全国解放后第一部集中校勘孙子十三篇文字的书。但是,《孙子集校》是只校文字,未解本义。随着作者对《孙子》研究的深入,银雀山汉简《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的出土,发现历来研究《孙子》见仁  相似文献   

18.
“生平无事可述,惟读书数十年,著书百余卷耳。”——东塾先生《自述》一八一○年(清嘉庆十五年庚午春二月十九日)生。一八一六年(嘉庆二十一年丙子)六岁。入塾,读《论语》。一八一八年(嘉庆二十三年戊寅)八岁。读《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一八一九年(嘉庆二十四年己卯)九岁。读《孟子》、《诗》、《易》、《书》。一八二○年(嘉庆二十五年庚辰)十岁。读《尚书》、《礼记》。一八二二年(道光二年壬午)十二岁。读《左传》。一八二七年(道光七年丁亥)十七岁。肄业于粤秀书院。“复问诗学于张南山先生”,“问经学于侯君漠先生。”(自述) 一八三一年(道光十一年辛卯)二十一岁。读《四库简明目录》。一八三二年(道光十二年壬辰)二十二岁。读《禹贡锥指》。学算。一八三四年(道光十四年甲午)二十四岁。著《汉地理图》。读《文选》,治《谷梁春  相似文献   

19.
《四库全书总目》研究的新成果──读《文化视野下的四库全书总目》王余光《四库全书总目》自1793年间世以来,两百年间,在社会上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作为一部官修目录,其成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正如清代著名目录学家周中李在他的《郑堂读书记》中所说:“窃...  相似文献   

20.
却把金针度与人──从方法论的角度读《程千帆选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常听到大学生和一些年轻研究生的议论,说他们有志钻研国学,却苦于不得其门而入。他们认真地读了不少书,也会发现一些问题,临到作论文的时候,却往往不知道如何入手才好。实际上,这正说明他们已走到了治学的门槛前,只要再迈开一步,就可以顺利入门了。每当这个时候,我总是建议他们选择一些学界名家所作的论文加以精读,在阅读中揣摩体会,学习使用文献的方法和处理问题的角度,久而久之,自然就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在古代文史领域,值得一读的名家论著很多,辽宁古籍出版社最近出版的《程千帆选集》就是其中一种。程千帆先生是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