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九五六年民主改革前,云南省宁蒗县永宁地区的纳西人,存在着三种婚姻形式:一是成年男女不娶不嫁,双方过着一种叫“阿注”婚姻的自由偶居生活,终生不组织共同的家庭,尚停留在初期对偶婚的阶段;二是建立阿注婚姻关系的男女,经过一段夜合朝离的偶居生活之后,经双方同意,共同组成一个家庭的“阿注同居”;三是经邀媒聘娶,举行过隆  相似文献   

2.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境内居住着壮、苗、彝、仡佬、汉五个民族。五族共居,辐射传播,文化上互有淘取,但又各本其传统。这里将他们各自传统的求偶方式,叙录于下,以供研究民俗和传统文化形态者参考。恋爱让人向往,婚姻给社会、给群体注入了新的活力,家庭则确保了恋爱求偶和婚姻的成果。因此,恋爱、婚姻,家庭,是人类经典式的永恒性的主题。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群体有不同的恋爱求偶方式、婚姻形态和家庭规范。这些不同,体现了不同族体的文化传承关系和因时空相  相似文献   

3.
婚姻,是男女双方怀着共同生活的理想而建立的终身伴侣关系。这种关系的核心是爱情,而不应受客观存在的经济因素等的制约和影响,但在阶级社会里,在普遍存在着利益差别、地位差别等等差别的社会历史发展时期,爱情,往往不是建立婚姻基础的唯一条件,特别是在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高的社会历史阶级更是如此。婚姻从形式上看是男女两性的生理结合,而从本质上看则是男女两性的一种社会结  相似文献   

4.
事实婚姻在一些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较普遍。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一部分民族地区的事实婚姻约占50%—70%,近年来还有上升的趋势。事实婚姻是指没有配偶的男女,未进行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关系同居生活,群众也认为他们是夫妻的一种关系。它的特征是: 从主体看,是指没有配偶的男女(包括未婚和丧偶两种)。如果一方或双方有配偶,则不是事实婚姻,而是事实上的重婚。从内容看,是以夫妻关系共同生活,并为  相似文献   

5.
在桂滇交界地带驮娘江流域的约 30万壮族人中 ,至今仍盛行着一种女娶男嫁、男从女居的婚姻形式 ,壮语称之为“欧贵”。在实行欧贵婚姻的社会里 ,没有婆媳、姑嫂、妯娌的关系 ,夫妻和睦 ,家庭和气 ,社会和谐。欧贵婚姻具有传宗接代、养老抚幼、调济家庭男女余缺、保障穷人婚配等功能。稻作农业和相对封闭的环境是欧贵婚姻得以长期存在的条件。现在 ,欧贵婚姻已同当代社会自然接轨 ,成为自主婚姻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几年前的新春佳节,我们几兄弟携妻带儿从工作的外地一起回普米故乡探望父母.多年不见的乡亲都闻讯赶来看望.上了年纪的大妈们眼睛盯着尹家几位妯娌,连说如今与过去就是不一样,找媳妇可以找外族姑娘了. 自古以来,普米人无论男女一般都不出远门.家中不管有几个孩子,首要的一条就是让孩子尽快成家立户,守在父母身边.如果有人有求学、做生意的非分之想,老人会斥责说“钱多了缺孝心”.直到解放后六十年代前,普米山寨都没有几个读书人.至于男女的婚姻更是不自由了.等级婚姻、同族婚姻、包办婚姻压得人透不过气来.现在好了,普米人观念有  相似文献   

7.
勾蓝瑶是生活在湘南山区的四大民瑶之一,现有两千余人,独特的生活环境、社会经济造就了他们独特的婚姻习俗。历史上他们实行四大民瑶内部通婚,婚姻关系稳定。有"四个蛋子,雷打不动"的古训,有定亲后男女可同居生孩子的习俗,有隆重的婚礼"花筵"和"歌堂"等等。独特的婚姻习俗是研究勾蓝瑶历史文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在仫佬族传统的婚姻模式中存在入赘婚和嫁娶婚,"两头走"是21世纪初仫佬族比较盛行的一种婚姻模式。过礼和上香两种仪式共同促成了仫佬族"两头走",是其文化内涵的重要体现。"两头走"是仫佬族传统文化应对现代文明自我调适的结果,对整合家庭资源、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壮大人口与增进族际交流、维护社会稳定等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应在与仫佬族文化具有相似性的地方鼓励"两头走"的婚姻模式,作为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过渡。  相似文献   

9.
你见过狗子咬银幕的场面吗?那是前年夏收后我回到我的家乡九股梁子时闯见的。在我们九股梁子这个偏僻的土家山寨,金秋之夜倒是十分迷人的。你看,月光映照着混交的松杉林子,远山成了黛墨色,对面梁子上那条挂瀑,就象一张雪白的垂帘,此时竟然不飘不动;而近旁山沟里的岔溪,又恰似几根柔软的银带,缠着我们的木楼。这样的夜晚,我们总爱在院坝里燃起一大堆篝火,老年人品茶闲谈,小伙子吹叶逗趣,崽崽娃则喜欢在火堆里炮洋芋果,吃得一嘴黑、一脸笑。待皓月当空,年长的田三阿公把手锣一敲,男女  相似文献   

10.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一说到“花竹帽柳郎咧”,都知道是形容毛南族动听的情歌。花竹帽是毛南族青年男女恋爱时用作定情的精美手工艺品,柳郎咧是毛南族山歌的一种形式,曲调活泼花俏、朴实而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1.
在湘、桂、黔交界的侗族地区,至今还流传着许多妙趣横生的侗乡独特风俗,它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以歌传情的“坐妹”侗族青年男女有一种独特的谈情说爱风俗———“坐妹”(俗称“行歌坐夜”),是小伙姑娘们相互寻找对象,围坐火塘边倾诉衷情的恋爱方式。它奇特的方式,曾引得无数墨客骚人倾倒喝彩。“坐妹”,即是侗家“勒汉”(小伙子)到“勒棉”(姑娘)家一起谈情说爱的意思。侗家男女恋爱约会的方式有多种:大雾梁歌会、赶墟场、赛芦笙踩花堂、互相帮工、“坐妹”等,于来来往往中增进了解,建立感情,“坐妹”是其中最具风情也是最…  相似文献   

12.
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青年男女的恋爱方式各具特色。但仍可以大致归纳为如下几种: 歌舞式即通过对歌、舞蹈和既歌又舞等方式,男女青年进行谈情说爱。它流行于壮、白、土家、苗、畲、佤、傣、侗、京、拉祜、哈尼等等民族,是一种普遍盛行的恋爱方式。对歌式又可分为直接口头和间接奏乐对歌式。前者如壮族“三月三”和“赶风流”、苗族“香炉山上爬坡节”、侗族“行歌坐月”等;后者如土家族“吹咚咚奎”、白族“吹叶唤情人”、苗族“芦笙节”、傣族“吹金竹笛”等。青年男女通过舞蹈和载歌载舞谈情说爱,是我国许多少数民族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并且有些还接近现代交谊方式。譬如布依族传统节日“跳花会”期间,男女青年身肴盛装,欢聚于跳花场,吹“嘞友”,  相似文献   

13.
古代赫哲人多采取比武招亲的婚姻缔结形式,近代男女青年结婚则以父母包办为主;婚姻缔结过程非常繁琐,具有与古婚俗迥异的行为特点.透彻理解近代赫哲族婚姻的类型、缔结形式及主要特点,对于我们全面把握由古婚俗向近代婚俗转变的历史脉络具有重要启迪.  相似文献   

14.
“行歌坐夜”,是贵州省榕江县“三宝”千户侗寨男女青年的一种既传统、独特,又文明、高雅的恋爱习俗。 每当夜幕降临,明月挂上树梢时,侗家姑娘们呼朋引伴,三五个或七八个聚集于她们当中某位要好姊妹家的堂屋里,一边或是纺纱织布、或  相似文献   

15.
在云南的中缅边境地区,跨国婚姻具有普遍性,但因其存在着"婚姻不登记"、"户籍普遍缺失"等突出特征,缅甸籍配偶婚后在中国的社会融入成为问题。其中,政治-合法性融入困境尤为突出,其主要体现在:中国公民身份获得的制度环境、缅甸籍配偶作为中国居民的"公民权利"实践以及跨国婚姻主体的融入意愿。在寻求其社会融入途径时,须综合考虑国家制度环境、民族传统实践和主体意愿及三者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6.
中国乡村的婚姻行为实际上是农民个人及家庭为适应社会变迁做出的理性选择。以家庭与婚姻作为切入点将农民微观的行为方式与宏观的社会变迁过程联系起来,通过分析传统继替的过程,探究村民应对社会变迁作出的婚姻策略。本文"婚姻策略"的概念成为理解当代乡村家庭及其与社会变迁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17.
恋爱、婚姻、家庭是人生大事,是社会稳定的基础。随着时代的推进,传统婚俗在逐渐消失,挽救文化遗产迫在眉睫。本文以中越边境麻栗坡县董干村委会八里坪村民小组的汉族婚俗为调查对象,对八里坪村汉族传统的婚俗情况进行了记录与分析。  相似文献   

18.
<正> 一、独具特色的恋爱形式侗族把青年男女初次相逢对歌借把凭、约期花园幽会,到携伴私奔期间的这段恋爱过程统称为“玩山”。“玩山”顾名思义便是在山上玩。侗语或称“或炎”(做玩),或称“学虽”(学智慧)。因玩山地点多设  相似文献   

19.
财产公证     
她有些小性,总觉得丈夫对她不够好,而她的收入又比他高出很多,一旦他负心,自己未免太吃亏了。于是便常有意无意地试探他:"如果有一天咱们离婚了,你是不是会把财产都给我?""那怎么行?你又不是我的人了。"丈夫总是笑着逗她。一天晚上,他们闹了别扭,她很严肃地重新提出了这个问题,丈夫也很严肃地说:"我不知道。因为我从没想过这个问题。我一心一意想的就是和你过日子。如果你对我们的婚姻实在缺乏信心,我们可以补做一个财产公证。"  相似文献   

20.
刘勇辉 《民族论坛》2012,(10):85-87
合同相对性原则是合同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合同相对性原则在"房闹"事件中表现为"人"的相对性和"事"的相对性。合同相对性原则也存在突破性规定。"房闹"事件既违背合同相对性原则,也不符合合同相对性原则的突破性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