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2 毫秒
1.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与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的基本特征是批判和自由创造的精神,可是这种精神在其发展过程中却走向了它自身的反面。“后现代主义”就是“现代性”为要彻底实现自身而进行的自我批判、自我超越,“后现代主义”孕育于“现代性”之内。“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对传统的“主体性”概念、理性至上主义、旧形而上学的批判,而最终归结为人的自由生活——审美生活的彻底实现。因此,美学问题和文艺评论成了“后现代主义”的主要话题。文章专门以著名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德里达对语音中心主义的批判和后现代主义的文艺理论为例,具体说明了“后现代主义”的彻底批判精神和自由创造精神。作者认为,“后现代主义”尽管有些过激之谈和片面性,但其彻底批判和不断自我超越的精神,却是值得赞赏和吸取的。  相似文献   

2.
在先锋与后现代主义之关系的问题上,倾向性态度有四种:先锋“善”而后现代主义“恶”是一种(洪治纲);先锋“恶”后现代主义亦“恶”是第二种(伊哈布·哈桑);后现代主义“善”而先锋“恶”是第三种(麦克路安),先锋与后现代主义同“善”共“恶”则是第四种(丹尼尔·贝尔)。先锋本是一种前卫意识,一种永不倦怠的破旧与创新的精神;在现代主义文化中,破旧与创新的先锋精神结合得比较紧密,而在后现代主义文化中,先锋精神的二重性出现较大程度的背离,由此造成后现代主义与先锋某种矛盾对立的看法其实也就不难理解了。因此,比较而言,丹尼尔·贝尔的看法更有说服力。  相似文献   

3.
荒诞派戏剧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流派,后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无视任何既定规范的极度自由的“破坏性”文学,是某种意义上的“反文学”。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主义作为当下最为前卫的文化思潮,它对包括音乐、文学等众多艺术形式以及哲学观念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文章以音乐艺术为对象,从对后现代主义的概念和特征的梳理中来探讨当今音乐创作观念及审美等方面表现出的种种后现代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5.
对后现代主义音乐在中国的现状与发展之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现代主义音乐看不到富有人文色彩的音乐主题,听不到有深度的内容,却有对各种合成与非合成音响的探索,对各种奇异效果的试验,这样无论如何不易得到大多数中国听众的理解。后现代主义音乐与中国传统文化在根本上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中国没有与之相适应的物质文化土壤,在中国的政治经济基础上产生不了、也很难大力发展后现代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文艺界,形成了一般很有声势的新文艺思潮,评论界称之为“后现代主义”。虽然后现代主义这般文艺思潮遍及小说、戏剧、诗歌、电影、音乐、绘画、舞蹈以及建筑等领域,但它的主要领地是在小说、戏剧、诗歌方面。其特征表现为:不仅否定19世纪以来的批判现实主义创作,而且还把矛头指向本世纪初叶反叛浪漫主义的现代主义创作,认为当代文艺创作的纲领应当是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综合或超越”。西方文艺评论家们在作综合考察时,通常把战后西方文坛新出现的流派,  相似文献   

7.
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从文化学和认识论角度分析了贝多芬的音乐作品在美学史上的地位 ,以及作为艺术形式的音乐在认识上的特殊地位。在研究音乐所具有的独特认知功能的基础上 ,建构了一个音乐对世界进行理解和把握的结构模式。与所谓“后现代主义”的音乐学理论相反 ,音乐必须反映时代精神 ,弘扬时代的主旋律 ,为促进人类解放事业服务。贝多芬的音乐作品和他的音乐思想反映了人类永恒的主题 ,将永远彪炳于人类文化史册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主义的出现及产生的影响已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但国内外学界对后现代主义的认识却存在着诸多分歧。杰姆逊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对“后现代主义”所作的细致考察虽有偏颇,但却有其自身特色和价值。他不仅从概念上将“后现代主义”指认为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而且从细节上对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之间的断裂和连续性作了具体分析,从而表明了他对后现代主义的态度。  相似文献   

9.
从共时的角度来看,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边缘生存策略。鲁迅一方面重视中国民间边缘本对正经宏大叙事的消除,并有所借鉴,另一方面却拒绝认同其供水表的后现代主义生存策略。这决定了《故事新编》的本“类似点”无缘成为后现代主义“特征”。本从历史体验和重估“叛逆性”传统两个方面,探讨了鲁迅与后现代主义在生存策略中的分歧,共时,生存策略。  相似文献   

10.
罗蒂在复旦大学讲演的主题是“世界政府”和“对后现代主义的批评”。什么是罗蒂鼓吹世界政府的动机呢?为什么他要批评后现代主义呢?本文将试图反思这两个问题,并力图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主义呼应现代“反科学”倾向,主张重新认识科学的价值,反对唯科学主义和滥用科学技术;在现代“反科学”思想家认为科学技术是为人的和属人的基础上,后现代主义强调科学技术及其对象的人性化、人道化;在科学方法问题上,后现代主义反对科学方法的惟一性、客观性,坚持科学方法的多元性、相对性。  相似文献   

12.
后现代主义将师生关系理解为"对话者及其关系",强调在师生之间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对话成为后现代主义视域中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后现代主义将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理解为一种相互作用的交往关系,而交往追求的应是相互理解,应把师生关系塑造成为一种共生关系.后现代主义推动了当代教育理论的师生观转型.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主义既是历史上最复杂的文化思潮,也是特定的历史状况,它同时具有激进、建设和庸俗三种形态.后现代主义反对追求"普识性真理", 认为这是不可能达到的目标;关注意义和公平;后现代性是现代性的继续与重写,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是辩证的统一.它促进了对心理学学科性质的完整把握,促进了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多元化、研究内容的本土化和研究倾向的积极化.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对“主体性原则”进行了实践的批判,强调了人类应该尊重客观规律,在实践的基础上,达到主体和客体的辩证统一,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后现代主义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对“主体本位性”进行了批判或“解构”,提倡“主体间性”,主张人与自然应保持一种平等与和谐的关系。尽管它们是不同的流派或思潮,思想理论有本质的差异,但就人与自然和谐圆通、共同发展方面而言,它们有其相通之处。可谓不同期而相遇。  相似文献   

15.
伊塞尔的"空白"论旨在研究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主动性,罗伯·格里耶的<橡皮>中随处可见的"空白"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参与性得到充分体现.两者在理论与实践中的完美统一使得长期以来西方推崇的"作者中心"、"作品中心"转向了"读者中心",因此通过本文的论述得出他们的理论和创作就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也是后现代主义文学发展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16.
后现代叙事策略在文艺作品中主要表现为对传统文化元叙事原则的解构和颠覆,后现代文化表征在当代影视作品中最突出的表现是2006年首播的80集电视连续剧<武林外传>,解构经典、颠覆传统,在狂欢中体现出后现代作品的虚无性,是该剧最为突出的表述特征.  相似文献   

17.
美国现代诗歌的演变过程,经历了由“欧洲中心文化”到“本土精神”直至“多元化”的格局,其间通过对美国本土精神的挖掘以及欧洲诗歌传统的吸收和扬弃,逐渐成为世界诗坛的重要力量。了解它的创作与发展,是理解20世纪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诗潮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8.
文章运用后现代主义的相关理论分析香港无厘头电影《大话西游》。着重分析了该影片对传统艺术表现形式的颠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传统主题的颠覆、对传统形象的颠覆、对传统叙事手法的颠覆。其颠覆有其成功的一面,它融入的现在元素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具有一定的娱乐功能;但另一方面,它又会造成传统故事精髓的损失。  相似文献   

19.
产生于实践基础上的“道德”,是伦理学的中心范畴,而对“道德”的研究则构成了全部伦理学内容。纵观西方伦理学发展史,因道德研究旨趣不同,出现了感性主义、理性主义、功利主义、目的论等伦理学发展流派。透过不同的伦理学流派可以看出,道德研究客观上呈现出了历史唯物主义、元伦理主义、后现代主义三个研究维度。  相似文献   

20.
后现代主义文学在中心消解、主体消失之后,昔日作为媒介和工具的语言一跃成为本体和中心。后现代主义者试图通过语言自治的方式使作品成为一个独立的"自身指涉"和完全自足的语言体系,文学创作因而成为话语试验或语言游戏,而这种创作本身又是以自己的独创手法来否定语言,否定形式,否定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