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储蓄率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的同时也让中国经济陷入了高储蓄低消费的不平衡困境。本文针对我国高储蓄的发展模式做出了分析,提出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紧迫性,以及社会制度及收入分配制度方面进一步完善以冲击国内消费降低目前过高的储蓄率,从而改变目前这种高储蓄低消费的经济增长局面,实现经济持续健康的增长。  相似文献   

2.
对中国企业储蓄率的研究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政策的逻辑起点,同时又是扩大内需和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基础。本文主要利用统计局工业企业数据库对2000~2007年中国企业储蓄率进行了测算并基于融资约束视角对企业储蓄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2000~2007年中国企业的平均储蓄率(企业储蓄除以增加值)为28.36%。本文将融资约束分为商业信用、银行信贷以及政府补贴3个方面。实证研究表明,企业给予的商业信用降低了自身储蓄率;银行信贷融资约束越宽松,企业储蓄率越低;政府补贴越多,企业储蓄率越高。进一步研究发现,银行信贷融资约束放宽对降低国有企业的储蓄率有积极作用,但是提高了非出口企业的储蓄率。改革金融体系,放宽银行信贷融资约束是企业提高分红比例进而降低中国企业储蓄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在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与强化投资、储蓄的重要作用协同并进显得更为重要。本文以2000—2020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计713个观测值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协同效应、中介效应,分析人口老龄化、储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作用关系,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人口老龄化会对经济增长产生负向影响,而储蓄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向影响;第二,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负向影响会因储蓄增加而减弱,而储蓄对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也会受到人口老龄化的影响而增强;第三,人口老龄化与储蓄通过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本作用于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4.
基于中国2009年3省9县的农村住户调查数据,本文考察家庭社会网络对农户储蓄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1)家庭社会网络越广泛,农户储蓄率越低,即使使用不同的代理变量,该结论依然稳健;(2)收入越低的农户,家庭社会网络对储蓄率的影响越大;(3)对影响机制的扩展研究表明,家庭社会网络对农户储蓄率的作用会随着收入增长、正规金融发展及市场化的推进而减弱。本文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家庭社会网络对农村家庭的保障功能,并为促进农村居民消费提供初步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5.
杨书越  陈稹 《管理评论》2023,(2):79-93+170
在我国人口结构日趋老龄化背景下,单纯调整生育政策能否有效改变家庭生育行为和维持经济增速?是否需要对生育政策和教育政策进行协同调整?本文采用三期世代交叠模型研究人口老龄化、生育政策和教育政策的协同调整如何影响中国家庭的储蓄、教育投资决策和经济增长,并根据中国的现实数据和参数进行模拟分析和政策评价。研究发现:(1)虽然人口老龄化对家庭储蓄率及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影响在理论上是不确定的,但现实数据模拟结果显示,当前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已对家庭储蓄率和经济增长带来了确定性的不利影响。(2)提高生育率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老龄化的影响,但仅依靠生育政策调整会导致家庭效用下降,无法有效提高家庭生育率和维持经济增速。(3)适当降低教育商品价格(提供教育商品价格补贴)、提高国家财政支出中公共教育投资占比,有助于缓解家庭因增加生育子女数量带来的效用下降,强化生育政策调整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果。  相似文献   

6.
居民储蓄是一国经济循环过程中投资资金的重要来源。居民储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居民储蓄可以转化为投资对经济增长起到拉动作用,而经济增长使得居民的收入水平得到提高,从而促进居民储蓄的增加。从长远来看,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离不开稳定的资金来源。我国的资金供给状况以及储蓄—投资转化机制表明,居民储蓄存款的多寡直接决定了资金供给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济增长的基本动力来自投资,而投资的力度主要依赖于储蓄。从储蓄率的角度看,我国是全球最高的国家之一,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最新月度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月末,我国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已经突破10万亿元大关,达到10.03万亿元,比年初增加5894亿元,同比增长18%。对百姓而言,钱应是愈多愈好。但从经济学角度看,过高的储蓄反不是好事,10.03万亿元的储蓄存款规模,相当于2002年我国全年的GDP。这意味着如果这些存款变成真正的购买力,可以在一年内将国内企业生产出来的服务、产品等价值全部买光。储蓄犹如“笼中虎”,老虎一旦破笼,必是后患…  相似文献   

8.
中国发展的新动力在何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铭 《决策探索》2009,(21):35-37
最近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迅速恢复,南方沿海一些城市甚至又再现用工荒了。可是,笔者想提醒一句,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采取的是投资推动的方式,投资在短期内是需求,在长期是供给。从中国的长期经济增长来看,人口红利期即将结束,劳动力供给增长将放缓,而人口的老龄化也会带来国内储蓄率的下降,长期的经济增长只能依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通常情况下,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依靠教育,而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劳动生产率还有一个不应忽视的来源,那就是城市化和区域格局的调整。  相似文献   

9.
自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中国的国民储蓄率不降反升,而且过去30多年区域储蓄率的变化与其人口老龄化进程呈现出高度一致的东高西低的梯度差异,这些都与经典的生命周期假说提出的老年人口负担理论不符。本文构建了一个同时考虑人口老龄化的寿命与负担效应的三期世代交替模型对上述现象进行了理论分析并运用分省份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研究发现:由寿命延长带来的"未雨绸缪"的储蓄动机既能解释中国储蓄率在时间上的上升趋势也能解释区域间的梯度差异,而老龄人口负担上升并没有对储蓄率产生明显的负效应,也对储蓄率在时间和区域间的变化均没有解释力。运用实证模型的结果,本文还对2015~2050年中国区域储蓄率的走势进行了预测,发现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寿命延长带来的正效应会相对减弱而老年负担效应会增强,这种此消彼长的变化导致人口老龄化的净效应发生正负转换。在人口因素和经济因素的共同推动下,东部和中部储蓄率从2015年开始快速下降,西部储蓄率到2030年左右也会迎来进入下降通道的转折点,最终各区域间储蓄率的梯度差异会缩小并发生反转。  相似文献   

10.
涂振鹏 《经营管理者》2014,(12):110-111
本文拓展Dynan模型分别对中国城镇、农村不同收入等级居民家庭的预防性储蓄动机进行测度分析。实证结果显示:农村不同收入等级居民家庭基本都受流动性约束,在流动性约束下,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较强,而城镇不同收入等级居民家庭受流动性约束效果不明显,估计结果不支持流动性约束理论。另外,无论城镇还是农村居民,实际利率变动对居民储蓄行为基本不产生影响,实际利率的替代效应微弱,说明央行调低存款利率抑制储蓄率过快增长效果有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