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中国古代文论存在着一种以“自然”为核心而展开的重要文学思想,即“自然”论文学观,这一文论系统体现在魏晋六朝《文心雕龙》、《诗品》两部鸿篇巨制中。其中,钟嵘及其《诗品》在诗歌理论上确立了“自然英旨”的审美标准,批判诗歌创作热衷“用事”、讲究“声病”之风,提倡“即是即目”的“直寻”创作方法,崇尚“自然”而不废文采。其理论取向与刘勰颇为一致,进一步促进了“自然”论文学观的确立。  相似文献   

2.
钟嵘及其《诗品》三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嵘的《诗品》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批评的专著。但是,至今人们对钟嵘的生卒年代和《诗品》的酝酿、写作起止年代,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本文根据有关史料加以考索,略作钩沉,以求教于方家。 钟蝾生年考 《梁书》、《南史》《钟嵘传》皆云,嵘,齐永明中为国子生,明《周易》。卫将军王俭领祭酒,颇赏接之。 钟嵘既然为齐永明时的国子生,那么,齐代的国学立于何年?学生入学的年龄是如何规定的?王俭领国学祭酒又在何年?这是我们首先必须弄清楚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开拓古典“辨读”的新域———《诗品辨读》简评郑训佐凌惠卿在中国文学史上,刘勰《文心雕龙》与钟嵘《诗品》是差不多同时出现,并对此后的文学理论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两部文论著作。与《文心雕龙》研究的繁华与丰富相比,《诗品》研究则相对显得冷落与单调,表现出浓厚...  相似文献   

4.
黄念然 《中州学刊》2003,9(6):94-98
钟嵘的《诗品》是中国古代文论的经典 ,其研究代不乏人。 2 0世纪的《诗品》研究主要集中在诗人品第、“滋味”说、批评观 ,以及与其他经典著作的比较研究等方面。整个研究历程形成了“两高一低”的发展态势 ,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有待改进的方面。  相似文献   

5.
一“嵘今所录,止乎五言。”钟嵘明确地说他的《诗品》是专论五言诗的,从古至今的学者对此也是公认无疑的。可是我们细读全书,就不难发现,钟嵘虽标明了这条原则,但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中,往往又超越了这条原则。可见钟嵘评论诗歌的对象,并不完全局限于五言诗的范畴,而是兼及众体的。无征不信,试举下列九例为证。其一,钟嵘评夏侯湛的诗说:“孝若虽曰后进,见重安仁。”(《诗品》下)据《世说新语·文学篇》记载:“夏侯湛作《周诗》成,示潘安仁。安仁曰:“此非徒温雅,乃别见孝悌之性’。”案《周诗》现存,全为四言。其诗曰:“既殷斯虔,仰说洪恩。夕定晨省,奉朝侍昏。宵  相似文献   

6.
李黎 《兰州学刊》2008,(1):196-198
钟嵘《诗品》推溯诗歌源流,论潘岳源出于王粲,今人大多或以为牵强,或以为该论的主要原因在于二人诗歌皆文辞华美。文章对钟嵘《诗品》晋黄门郎潘岳条作出疏证,认为潘岳与王粲的渊源关系在于:一、清且悲的诗歌风格;二、叙事如传的书写笔法;也正是这两点使潘岳诗歌“浅”于陆机。文章具体分析了“浅”与“深”之所指,阐释了钟嵘“陆海潘江”之评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钟嵘的《诗品》问世1400多年来,评家纷起,毁誉参半。郭绍虞先生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中说:“《诗品》和以前批评风气不同的地方就是显优劣、有品第”,“所以能提高鉴赏的标准,同时也开创新的历史的批评之方法”①。美国汉学理论家丁·刘若愚则认为:“刘勰同时代人钟嵘,主张表现主义诗歌观。”“钟嵘认为诗人以情感反映外界事物,并把这一反映,以诗的形式表现出来……《诗品·序》把表现观列为第一位。这一事实本身说明了表现观是钟嵘批评思想的核心,他的主要用心在于实用批评和文学史,因而对一般的文学理论的贡献不大。”②清代的王士认为,…  相似文献   

8.
现存《梁书·钟嵘传》《南史·钟嵘传》等文献详载钟嵘生平三件大事,即上书齐明帝、上书梁武帝、撰写《诗品》。可见,此三事在其生平行事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通过结合相关史料考释钟嵘两次上书的始末原委,方能看出事件背后其竭力维护士族群体利益的思想。这是由南朝社会特殊的时代背景决定的。同时,由于齐梁之际,五言诗已成为最重要的文化资本,故钟嵘撰写《诗品》表面上是为了给年轻的士族子弟在五言诗创作上提供“准的可依”,然究其真实动机,很可能是为了更好地占有这种文化资本,进而维护士族在文化领域的优越性。只是与两次上书相比,钟嵘维护士族利益的思想在《诗品》中是一种隐性的存在,然殊途同归,二者并无本质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9.
曹旭教授用了八年多的时间,用新的方法,从注、撰、译、编等多方面的角度,对“百代诗话之祖”,中国第一部诗歌评论著作《诗品》,进行了“立体式”的研究,出版了《诗品集注》和《诗品研究》①两部著作,本文就其研究特点略作评说。一、“面向世界”和“集大成”《诗品》作为“诗话之伐山”(明毛晋语)、中国“诗话之源”(章学诚语),自问世以来,研究者代不乏其人。但真正的研究,应该是从清咸丰十年(1860)开雕的张锡瑜《钟记室诗平》三卷开始的。自1860年至本世纪末的一百多年间,中外学人写出的有关《诗品》的研究著作约…  相似文献   

10.
陈元胜 《学术研究》2002,(8):154-154
中国文学史上众多的作家、诗人,其籍贯古今地名考察,有助于古代文学研究知人论世,还历史以本来面目。钟嵘《诗品》评论汉魏晋至齐梁122位诗人(外加“古诗”),其中不少诗人的籍贯,或在《诗品》注释中,或在古代文学作品选本上,或……  相似文献   

11.
钟嵘的《诗品》在诗歌创作理论和艺术审美理论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提出了“滋味”说。他认为五言诗“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指出诗歌不可用来说教,否则就会“理过其辞,淡乎寡味”。诗要有“味”,读者才能反复品味,收到“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艺术效果。在钟嵘之前,也有人提到“味”的问题,最早的恐怕还是孔子。《论语·述而》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后来是《礼记·乐记》:“一  相似文献   

12.
钟嵘《诗品》评陆机诗"有伤直致之奇",关于"直致"一词,《诗品》注者或略而不注,或注而不详。"直致"是六朝习用语,是钟嵘《诗品》中的一个重要诗学概念。钟嵘将"直"区分为"直致"和"质直"二体。"直致"乃"自然英旨"、"风华清靡"之美;"质直"乃田家语。钟嵘褒"直致"而贬"质直",把"直致"与"雅致"并立,视为诗学中的两个相对但不矛盾的审美范畴。唐宋以后,"直致"成为文学批评中应用广泛的专门概念,但大多是作为一个贬义词来使用,与钟嵘推崇"直致"的原意相反,这是对钟嵘"直致"说的歪曲和误解。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就《毛诗序》与钟嵘《诗品序》的审美价值和功用价值进行了对比分析,本文从写作背景、诗学指导思想、诗歌理论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探讨,肯定了《诗品序》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诗品》与《文选》是粱代文坛“折衷派”文学的代表.两部著作对诗人诗作的评价具有诸多共性.首先,在于“文质并重”思想下都对文采有所重视;其次,在褒扬五言诗表象下都对四言诗有所推崇.刘勰、钟嵘和萧统“三人对文学的观点比较接近”,单就诗歌而论,后二者的关系更为密切.《诗品》与《文选》在评价和选录诗人方面的共性如此之多,绝非偶然.这些共性展示了粱代折衷诗学思想正向的传递与延续.两部著作在对作家作品认同、诗歌题材划分方面的差异,又展现出梁代折衷诗学思想自身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5.
论钟嵘《诗品》对江淹诗歌的评价谢文学江淹以其(恨赋)与《别赋)著称于世,而其诗歌几乎淹没无闻。其实他的诗歌是很有特色的,最早受到了他的学生钟嵘的重视①。钟嵘在其《诗品)中说:文通诗体总杂,善于摹拟。筋力于王微,成就于谢。初,淹罢宣城郡,遂宿冶亭。梦...  相似文献   

16.
陶潜是我国晋代一位杰出的诗人,生前政治上倍受压抑,生活上饱经折磨,死后其诗歌遭到冷遇,很少有人问津,直到八十多年后,钟嵘《诗品》才对其诗歌作出了评价,将其置于“中品”,却受到后人的不少责难。尽管如此,钟嵘是第一个推崇陶潜诗歌的人。从这个角度来说,钟嵘对陶潜诗歌的评价弥足珍贵,更加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7.
唐代诗人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是一部以诗论诗歌风格的美学论著,历代影响很大,仿作也较多.自《二十四诗品》问世后,论者论及风格美,常以.《二十四诗品》.的种类区分.今人肖驰著文论述《二十四诗品》,认为《二十四诗品》.“是世界艺术批评史上的一个奇迹,一部永远值得中华民族骄傲的杰作.”就我细读,决非虚谈.对于《二十四诗品》的研究,历代都有一些进展.其间在理论方面的研究,当推本世纪八十年代左右成就最为显著.但是《二十四诗品》相当难懂,其难处又不同一般的古代诗文难在文辞和典故艰深方面,而是难  相似文献   

18.
在建安诗人中,曹操、刘桢的诗风有极相似处:(一)刘诗以风骨见长,曹诗历来也是以“气韵沉雄”、“骨力难侔”著称的。(二)刘诗不尚雕琢,曹诗古朴质直,语言风格也颇相类。但二人在钟嵘《诗品》中的品第却高下悬殊:刘诗被列入上品,评语云:“其源出于《古诗》。仗气爱奇,动多振绝。真骨凌霜,高风跨俗。但气过其文,雕润恨少。然自陈思已下,桢称独步。”《序》并云“曹(植)、刘殆文章之圣”。而曹诗被列入下品,评语只有“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这寥寥十字。此事粗看颇觉蹊跷,而细加思量,也觉事出有因。《诗品序》云:  相似文献   

19.
钟嵘在《诗品》中明确提出以“滋味”为标准论诗,以“滋味”为标准评诗。其“滋味”说,继往开来,对中国诗歌理论影响深远。历代的文人学士从不同角度对“滋味”曾加以不同的阐释和发展,形成了中国古代诗论独特的审美观念。今天我们研究《诗品》,应对钟嵘的“滋味”说的源流、本质及作用,作全面深入的研究,以寻求钟嵘“滋味”说的底蕴。 一 “滋味”,“混沌”的审美观 “混沌”理论,是揭示事物复杂性的科学,是探讨事物有序与无序统一、确定性和随机性统一的科学。“混沌”,是介于绝对混乱和绝对有序之间的过渡状态。以“混沌学”的理论考察钟嵘的“滋味说”,会惊异地发现其中竟蕴含着“混沌”理论的内核。钟嵘以形象的比喻“滋味”,道出了诗歌创作和诗歌鉴赏中审美的混沌状态。  相似文献   

20.
一、《诗品》的理论系统关于司空图《诗品》的理论系统,迄今,学术界仍未取得一致的看法。苏东坡在《书黄子思诗集后》里说:《诗品》是司空图“有得于文字之表者二十四韵。”依此看来,他认为《诗品》并非是一部有系统的诗歌理论著作。但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