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集权统治和缺乏民主、权力斗争、反修防修问题等政治因素;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判断错误、经济水平的普遍落后、平均主义的大力宣传等经济因素;对最高领导者顶礼膜拜意识、“文革”前的教育和社会文化环境、当时中国教育制度等文化因素是“文化大革命”发生的主要原因。当前虽不存在发动类似“文化大革命”的政治运动的历史条件和环境,但仍然需要处理好一些影响社会和谐和稳定的问题,才能最终实现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
集权统治和缺乏民主、权力斗争、反修防修问题等政治因素;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判断错误、经济水平的普遍落后、平均主义的大力宣传等经济因素;对最高领导者顶礼膜拜意识、文革前的教育和社会文化环境、当时中国教育制度等文化因素是文化大革命发生的主要原因。当前虽不存在发动类似文化大革命的政治运动的历史条件和环境,但仍然需要处理好一些影响社会和谐和稳定的问题,才能最终实现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对“文革”的评价实际上包括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 :一是对“文革”的尖锐批评 ,一是总体上对“文革”的维护和肯定。这两个方面的评价都各有其复杂的主客观原因 ,它们反映出毛泽东晚年陷入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现实的巨大矛盾之中  相似文献   

4.
“文化大革命”期间和“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立足于党和国家的利益,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评价观,对“文化大革命”的评价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后期用实际行动对“文化大革命”否定评价、“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对“文化大革命”不匆忙评价、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文化大革命”否定评价再到改革开放过程中对“文化大革命”辩证评价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文化大革命”前十年共和国历史的整体演进为背景, 结合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变化, 对十年意识形态领域历史发展的主要线索和基本态势作了简要的梳理, 并对影响十年意识形态领域历史走向的主要原因作出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文化大革命的决策问题,是指从文化大革命的问题界定到方案抉择的过程。毛泽东认为在政治领域阶级矛盾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家有三分之一的领导权掌握在敌人手中;在中共党内出现了以刘少奇为首的走资派,出了修正主义;在经济领域出现了资本主义;在文化领域出现了资产阶级反动思想和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单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不能解决中国社会中的黑暗面问题。为此,他毅然发动了文化大革命,结果犯了严重的错误。文化大革命的决策之所以是错误的,因为其方案的规划违背了决策时应遵循的信息真实、现实可行、民主参与等原则。  相似文献   

7.
“文化大革命”发生有着深刻复杂的多重原因。学术界关于“文革”发生的原因众说纷纭,但深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苏共二十大和波匈事件的发生、帝国主义“和平演变”战略的提出、国内不安定因素和部分右派分子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疯狂进攻都是促使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原始诱因。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的主要内容是构建一种“逐步限止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逐步限止按劳分配的物质利益原则,在经济上自给自足或半自给自足的社会组织”。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的鲜明表现为“人民公社“思想和《”五七“指示》,而这两者又与”文化大革命的发生有着内在的、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从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 ,我们从批判“个人崇拜”到批判“反对个人崇拜” ,由批判左倾教条主义到批判右倾机会主主义。结果是左倾教条主义大泛 ,“个人崇拜被鼓吹到狂热的程度” ,以致出现了灾难深重的“文化大革命”。沉痛的历史教训应当吸取 ,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论的死灰复燃都需要警惕 !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对“干群关系”的错误解读是“文化大革命”发生的诱因之一。建立和谐“干群关系”的理想社会,成为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观动因之一;毛泽东错误地定性官僚主义并予以打倒,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一般群众的平均主义思想,为“文化大革命”的发动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毛泽东改善“干群差系”的某些措施成为“文化大革命”的预演和实践基础。认真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美国民权运动起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人问题是美国历史和社会中的一个重要问题。1955年至1968年间爆发的民权运动是美国黑人解放道路上的第二个里程碑。本文从历史、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探讨民权运动的起因。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晚年在文化问题上的认识偏差是其发动"文化大革命"的重要原因,这种偏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混淆了文化领域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在文化争论中普遍运用无限上纲的方法以及对文化战线的总体认识存在明显偏差。深刻把握毛泽东晚年在文化问题上的认识偏差与发动"文化大革命"的相互关系,对于全面把握毛泽东思想,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试析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与“文化大革命“的发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是指毛泽东本人对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总的看法。它既有正确的理论观点,也包括工作中的失误。本文试从这一新的角度,来分析“文化大革命”发生的思想动机与社会历史根源。  相似文献   

14.
窦娥是关汉卿塑造的一个名副其实的悲剧形象,《窦娥冤》也因她成为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的悲剧作品。对窦娥形象悲剧起因的认识,迄今仍存较大争议。本文认为,借高利贷、做童养媳并非窦娥形象悲剧起因,而蔡婆婆在向张驴儿父子叙述被赛卢医勒杀经过时说的止有个寡媳妇儿,相守过日,这句话才是祸根。它把窦娥推向了风口浪尖,是导致窦娥形象悲剧的直接起因。如果再作追究,窦天章一次借那么多高利贷,丢下七岁的女儿去参加科举考试,也应该承担一定责任,属于间接起因。  相似文献   

15.
"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中国人口政策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是中国传统的生育文化体系向现代生育文明转变的分水岭。从国家政策层面来看,"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人口政策可分为三个时段:1966年至1968年,政治动乱导致整个社会处于无序状态,传统的生育文化体系在社会上占支配地位,人口生产处于一种无管制的增长状态;1969年至1972年,面对严峻的人口形势,政府适时提出了"有计划地增长人口"的口号,但只是单个部门的单独行动,没有形成完整的政策体系,所取得的成果有限;1973年至1976年,国家在"有计划地增长人口"的基础上形成了"晚、稀、少"的人口政策,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取得了较好的预后效果。"文化大革命"期间人口政策的转变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人的生育观念和生育价值取向,奠定了现行人口政策的根基。  相似文献   

16.
“文化大革命”文学是畸形文学,是文学史上的一种特例,值得重视与研究。对“文化大革命”文学作出基本评估,总括其主要特征,并探讨它对文学发展的教训与启示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文革”政治文化为“文革”提供了从理论到实践上的合法性,它在一定时期内对“文革”起到强烈的支撑与推延作用。但是由于“文革”政治文化自身及其所支撑的政治实践的不可调和的内部矛盾,遂决定了它的支持与推延作用是有限度的。  相似文献   

18.
文化大革命时期诗歌的复杂性和丰富性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地上诗坛与地下诗坛,以及两个诗坛内各类诗歌之间存在着互相交织、纵贯的关联性;二是干校诗歌、知青诗歌和天安门诗歌同类题材诗歌文本互相辩驳对比的互文性;三是各类诗歌的创作场域、抒情姿态、生产方式、传播方式、阅读效果的多样化形态。  相似文献   

19.
文章中总结了混凝土裂缝的特征、产生的原因和可能的危害性,并提出了预防混凝土裂缝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晚年关于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次大实验,是探求中国自己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努力走入歧途的结果,其后果是人所共知的。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在很大程度上是我们郑重对待“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并从中吸取借鉴和科学总结的结果。正是深刻的历史反省使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清醒,更加深刻。由此“文化大革命”提供的经验教训也就变成了我们的宝贵财富,使“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实现了由“过”到“功”的历史转换,在当代中国成功地演绎了“祸兮福所倚”的生动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