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这是鲁迅先生在“五四”革命运动高潮时期写的《<呐喊>自序》一文中的一句铭言。《呐喊》小说集和这篇《自序》的巨大历史意义,在于从创作的实践和理论上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现实主义的发展道路。《呐喊》收有作者“五四”时期作的十四篇短篇小说。是一九一八年春到一九二二年冬五年间写的。小说反映的思想内容,集中地表现了当时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人民大众的心声;在形  相似文献   

2.
鲁迅“改革国民性思想”是一个思想体系,这个体系的思想基础是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现实基础是当时严酷的社会现状。该体系发端于日本留学期间,到《呐喊》、《彷徨》时代基本形成——《呐喊》、《彷徨》就是这个思想的艺术结晶,并且随着鲁迅世界观的不断发展深化而日趋成熟、丰满。 鲁迅“改革国民性思想”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许寿裳回忆在日本留学时鲁迅与他们一起经常讨论的三个相关联的问题:一、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茅  相似文献   

3.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在五四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以他成就卓越的《呐喊》、《彷徨》两集小说、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基础,显示了他坚定的革命民主主义立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精神和宏深的在社会实践中发展的思想。鲁迅思想的宏深,在于他精研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并“求新声于异邦”①必欲“洞达世界之大势,权衡较量,去其偏颇,得其神明,施之国中,翕合无间。”②总是用批  相似文献   

4.
王富仁同志在他的《“呐喊”“彷徨”综论》和《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镜子》等文中①,将《呐喊》和《彷徨》的思想意义归结为具有反封建思想革命方面的成就。其中,他对鲁迅有关辛亥革命的小说,便是从这样的角度作了总体性的评价的。他的基本观  相似文献   

5.
一众所周知,在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之中,剖析和批判“国民性”是这些作品最突出、最基本的主题。然而,很长一个时期以来,我们的文学评论和研究对这一基本主题却是误解乃至曲解的。肯定它的人,认为批判国民性就是批判封建主义,无需另外加以阐释;否定它的人,则断定批判国民性是鲁迅前期思想局限性的表现,不必给予过多的关注。这些从狭隘的政治观点、阶级观点出发的认识,无疑极大地限制了我们对于国民性问题的探讨和研究。究竟应当怎样去理解鲁迅所提出的“国民性”问题呢?归根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一、鲁迅为何那样热切地关注知识分子命运;二、小说所揭示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几种类型的知识分子面貌;三、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前进道路的具体探索;四、鲁迅小说人物留给我们的历史教训。鲁迅热切地关注知识分子,是他在文化战线上执行反帝反封建的伟大使命的一个重要侧面。在《呐喊》和《彷徨》里,鲁迅通过对各类知识分子典型的深刻剖析,无情地鞭挞了封建势力,努力地探索着振兴中华民族的道路,积极地寻找着彻底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友。鲁迅在探索中前进,在前进中探索,表现出英勇顽强的主动精神,为革命的知识分子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为革命人民提供了宝贵的教训。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国内学术界总是把阿Q与"国民性"联系起来进行解读,《阿Q正传》也被认为是鲁迅批判国民性的集大成之作。尽管小说确实有批判国民性的一面,但是,对这一方面的过度强调,使我们仅仅关注于阿Q行状的国民性,而遮蔽掉了小说序言中的某些重要信息。鲁迅批判的对象并不仅仅只是阿Q这样的愚昧民众,他同时也指向了那些掌握着话语权的新旧知识分子。通过序言及小说中对赵秀才、钱假洋鬼子的书写,从而把虚构的小说与现实的生活联系了起来,促使读者去重新反思知识分子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文学是以“人间悲剧”—作为鲁迅、《呐喊》和《彷徨》集主体的一组悲剧性小说开始的,这是它永恒的骄傲。人们承认这个事实,但还没有深入地探讨在这个事实里蕴藏的丰富的、具有宝贵价值的内涵。对鲁迅小说已经有了大量的卓有建树的研究,但在鲁迅小说悲剧性这个特定的领域还缺乏深入地挖掘和开拓。本文试图作一点尝试,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9.
五四时期俄罗斯文学和其他欧洲国家文学的翻译和介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五四运动是在伟大的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和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革命者如李大钊等人的领导下发生的。它具有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性质,它宣告了中国旧民主主义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当时的文艺界展开了一场新与旧的尖锐斗争,产生了一些思想性强、艺术性也高的,能结合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文艺作品,如鲁迅的《呐喊》和郭沫若的《女神》就是新文学运动最早的成果,文学革命的实绩。和创作一样,当时的翻译事业也出现了一个空前繁荣的局面。译品的数量增多了,质量有显著的提高。在这以前,市场上充斥着所谓“言情”、“侦探”、“义侠”等供有闲阶级消遣的翻译小说,如今代之而起的是进步的现实主义的文艺作品,尤其是优秀的俄罗斯  相似文献   

10.
“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①这些是鲁迅早年留学日本时所提出的富有深刻意义的问题,并为鲁迅一生所坚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作出了在那个时代所能作出的最高水平的回答。《呐喊》、《仿徨》中的抒情小说就是这种理性思考的艺术结晶,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鲁迅前期对理想人性探索的重要思想。但是,多年来,人  相似文献   

11.
目前对鲁迅的文学创作评论,人们更多地关注其作品中体现的革命性、个性解放、爱国主义、国民性批判、反封建主旨及真善美统一的文艺观等方面,鲁迅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民生思想却往往被忽略。在《故乡》、《祝福》等作品中,鲁迅对平民的生存与发展状况作了深度的关切,并且将之与社会制度的变革结合起来,使其文学作品充满了民生关怀和深刻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12.
将近七十年来,在整个鲁迅研究中,对鲁迅小说的研究成绩最大。但是,鲁迅小说研究没有到顶,鲁迅研究工作者仍在继续努力着,新的成果终于出现了。那就是王富仁的博士学位论文(摘要)《<呐喊><彷徨>综论》(见《文学评论》1985年第3期第4期)和范伯群、曾华鹏撰写的专著《鲁迅小说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10月出版,以下简称《新论》)。前者的主要贡献是建立了鲁迅小说研究的新体系,即《呐喊》、《彷徨》是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后者的新贡献在于用新的方法从新的角度,对鲁迅小说进行了单篇的和综合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建立和走想成熟的思想的保证,使中国现代文学具有了反思的品格。现代性的复杂性在鲁迅心灵体验中具有深刻的体现。无疑他的《野草》诗集最能体现鲁迅这种复杂的现代性体验。由于现代性的多面性,于是鲁迅《野草》中心灵体验也就具有多种的阐释,从中可以感受到他的现代性复心灵体验。从《野草》中可以具体感受的现代性体验是鲁迅的自我怀疑、自杀意向、实用理性支配下执着的行走、无言自我放逐和难以言说的颓废心灵体验。  相似文献   

14.
如果没有《〈呐喊〉〈彷徨〉综论》,王富仁在鲁迅研究界也许只能是一名小卒。1982年,更确切地说是在1985年,小卒终于过河了。这一年王富仁在《文学评论》上公布了自己在鲁迅小说研究中所取得的比以前更加完备的重大进展,提出了“《呐喊》、《彷徨》是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的命题。为鲁迅研究消得人憔悴的这位现代文学博士,顿时连同他的命题一起,成了鲁研界,甚至是整个文学研究界的热点。热情赞美者有之,斥之为离经叛道者亦有之,更有汪晖、钱理群等人以自己气势磅礴的理论和现代色彩强烈的研究成果宣布了王富仁所惨淡经营的系统的陈旧和浅薄。这位“乡下人”  相似文献   

15.
对“梦’与“境遇”及其关系的思考,是鲁迅前期思想的核心内涵,它构成了《呐喊》、《彷徨》创作的一条中心线索。本文以此对《呐喊》、《彷徨》进行重新解读,展示了鲁迅创作中更深层次的内涵、矛盾与追寻。  相似文献   

16.
延安时期的"鲁迅"是透视延安文化历史形成和延安文人思想变迁的窗口,这一时期主要存在着两种鲁迅观.延安文人认为"鲁迅精神就是揭露黑暗追求真理,不怕孤独,即彻底的反封建的革命的民主主义精神和批判国民性的现实主义精神",并将自我对"鲁迅精神"的体认融入到了自己的文学实践中.而中共领导人则更侧重从政治的需要来阐释鲁迅,使得鲁迅逐步被意识形态化,并且通过标举鲁迅的旗帜团结文人以及规训他们的话语方式.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是第一个使用现代汉语进行小说创作的语言大师。多年来,对于《呐喊》、《徬徨》的语言艺术,人们已从多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但对其句式特色却很少有人涉及。事实上,鲁迅在选用句式方面是有功力的。认真地考察鲁迅小说句式选择的特色,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反封建意识与生命意识完美融合的角度重新解读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认为这篇散文既有针对现实的反封建的呐喊,又有来自作者内心的生命的呼唤,二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造成了一种极具穿透力的思想光芒和深厚的艺术韵味。  相似文献   

19.
国民性批判是贯穿鲁迅一生的思想枢要,这一思想的萌发和形成机制是长期积累使然。鲁迅早年在日本留学期间所写的五篇文章中蕴含着他对国民性批判的系统追寻,初步建构了其独特的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基本框架。具体而言,《斯巴达之魂》寄托了鲁迅将"精神""魂"与国民性改造之间联结的希冀;在《人之历史》中,鲁迅论述了其时盛行的进化论热潮,从生物学维度解构了国民性这一思想命题;通过《科学史教篇》,鲁迅绘制了其独特的思想脉络,在赞颂科学主义的同时又对知识和物质颇多微词;而在《文化偏至论》中,鲁迅全盘超越了启蒙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的藩篱,"个人""此在""主观意识"构成了国民性内在批判的衡器;最后,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高扬摩罗诗人和浪漫主义文化哲学的大旗,并将其作为抵御甚至救赎19世纪文明,催生20世纪新文明脱胎的艺术选择。  相似文献   

20.
人物语言是作家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言为心声”,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情绪的反映,它能揭示人物的心理状态,透露人物的内心奥秘。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他在《呐喊》《彷徨》这两本小说集里,为我们塑造了现代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