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军 《社科纵横》2006,21(2):127-128
本文具体分析新感觉派作家的都市小说,通过分析“街道经验”的具体表现形态,将他们的作品和同时期的其他小说相比照,得出新感觉派作家的“街道经验”是他们对现代小说的独特贡献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2.
乌拉姆·阿巴斯是著名乌尔都语小说家。他继承了老一辈乌尔都语作家的创作风格,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自然主义的创作方法。他在现实主义创作中吸收自然主义因素,为乌尔都语文学创作开辟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3.
“破灭型”作家这一概念是平野谦、中村光夫、伊藤整等人在研究日本近代“私小说”作家时提出来的。它指的是在现实生活贫困不堪 ,在文学创作中缺乏成就 ,终身饱受煎熬却立志献身文学艺术的作家。具体代表人物有明治时代的近松秋江、大正时期的葛西善藏和昭和初期的太宰治、木尾井基次郎等。而克服了这种双重危机 ,描写自己逐渐由危机转向一种精神上的安定、内心平衡的作品和作家 ,称为“调和型”。  由于“私小说”一词概念的模糊性 ,使许多我们看来并非属于“私小说”风格的近代作家也被纳入其中 ,例如有川上眉山、北村透谷、有岛武郎、…  相似文献   

4.
今年3月27日,是茅盾逝世十周年。为纪念茅公,本刊特辟“茅盾研究”专栏。丰昀的论文,较详尽地研究了茅盾小说的客观化思想,指出茅盾引以为圭臬的主要是欧洲十九世纪的自然主义作家,但茅盾超越了自然主义作家,将人物命运置于广阔的社会环境之中,这是他高于前人的原因之  相似文献   

5.
文如其人?——一个古典命题的合理内涵与适用限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蒋寅 《求是学刊》2001,28(6):82-89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 ,“文如其人”或相反一直是个论争不休的话题。作者认为 ,“文不如其人”的命题是基于如下三项假设或者说断定的前提而成立的。第一 ,作家有文如其人的愿望 ;第二 ,作家都真实地表达了他的内心 ;第三 ,文学作品能够如实地再现作家所欲表达的意思。但是 ,以上三点存在许多不确定性 ,稍加检讨 ,便显示出牵强性。所以“文如其人”的命题实际上是有限度的 ,其内核主要应该是人的气质乃至个性。  相似文献   

6.
王怡静 《创新》2009,3(5):91-94
随着自然主义的思潮涌进中国,中国作家的作品中也逐渐透露出诸多自然主义写作原则。一部《半生缘》描述了一段擦肩而过的爱情,道尽了世间的无奈,也暗暗透露出作者浓厚的悲观主义色彩。探究其描写手法,我们发现张爱玲女士在写作中运用了很多自然主义的描写原则,无意或有意,我们不得而知。诚然,在中国文坛上始终没能出现一支明确标榜“自然主义文学”的流派,但自然主义的创作方法和文学观念则渗透在中国文学的各种不同流派之中,对20世纪的中国文学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大约没有第二部象郁达夫《沉沦》的出版这样引起如此强烈反响、又招致种种非议的。此作发表迄今的70多年中,还是有不少论者从不同角度肯定了它的价值。然而总观有关评论,不论是毁是誉,不知是何原因,均未曾对它的意蕴作深入全面考察,并在此基础上作出合乎实际的阐释。本文想在这方面作些尝试,以就教于方家。作者说:“《沉沦》是描写着一个病的青年心里,也可以说是青年忧郁病Hrpochondria(自病症)的解剖。”①这很可能受了法国自然主义作家的理论或某些作品的影响。受孔德实证主义哲学影响的法国自然主义作…  相似文献   

8.
中日比较文学研究的新创获──评《日本白桦派与中国作家》青岛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宁殿弼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白桦派是一个大集团型重要流派,它以重个性、脱旧套、纳新潮、高张崭新的理想主义和真诚的人道主义而成为大正时期文学的主流。名扬世界文坛,由于相近的社会现...  相似文献   

9.
刘立善 《日本研究》2013,(3):112-117
耽美派作家反对风靡文坛平板无味的自然主义,极力逃离现实人生的泥淖,从氛围、心绪和情趣中寻觅避风港,赞美风韵女人肉体生命的律动,将颓废享乐作为精神逃亡的宿营地,借助官能快感打开精神桎梏,宣称恋爱和官能欢乐是人生目的。以绚丽的幻想美、官能美反驳文坛灰暗、矣技巧、平板的自然主义文学。《痴人的爱》宣告谷崎前期文学活动基本结束,由此转变文风,他告别“恶魔主义”。前期的谷崎是反传统的现代主义者和描写现代社会风俗的高手,后期的谷崎文风慎重,题材转向古典美,进入古典主义时代。谷崎忠于个性化审美观,不迎合时局,不盲目跟风,不把文学绑在国策战车上,是他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丁玲早期作品的心理分析既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是作家艺术个性、心理特征的表现,同时也与19世纪西方文学影响分不开,与新文学前辈的私小说的影响分不开。  相似文献   

11.
刘立善 《日本研究》2011,(4):96-100
白桦派剧作家和评论家仓田百三今年诞生120周年。他的代表作《出家及其弟子》问世之后,相继被译成英文、德文、法文、中文。《出家及其弟子》提倡的基督教人道主义博爱精神,博得了法国人道主义作家罗曼·罗兰的好评。仓田的《爱与认识的出发》与西田几多郎的《善的研究》、阿部次郎的《三太郎的日记》,是青年必读的人生教养三本“座右之书”。仓田的作品多以爱与信仰为主题,带有宗教伦理色彩。当“无理想”的自然主义文学走入死胡同时,仓田的“良心私语”式作品,富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和人道主义激情,为青年们带来了希望。  相似文献   

12.
李卉 《日本研究》2000,(1):79-84
“无赖派”又被称作“新戏作派”,是日本继“战后派”后 ,产生的一个新的文学流派。无赖派作家们企图如实地记叙当时虚无、颓废的混乱社会 ,以及置身于其中的人。在战后的开放气氛中 ,雄居文坛前沿 ,“取得了辉煌的业绩”。本文试就这一流派的形成、文学特征及主要作家作品予以探讨 ,以期明晰这一段复杂多变的文学历史。无赖派的形成与文学特征  日本的战后是一个混乱的年代。人们一方面匆匆地抛弃旧传统旧道德 ,另一方面又找不到新的精神支柱替代 ,精神低迷 ,处于迷惘、不安、绝望的状态。在这个混乱的社会现状中 ,以往受压抑、受禁梏的…  相似文献   

13.
一、森鸥外与坪内逍遥的“没理想论争”  《青年》是鸥外于自然主义登峰造极之时发表的代表性反自然主义小说 ,鸥外要以理智的理想主义来反击自然主义提出的“无理想无解决”这一文学主张。  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最早就文艺创作中有无理想为论题开展热烈论争的 ,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开拓者森鸥外和写实主义文学的开拓者坪内逍遥。但是在论争过程中 ,逍遥并没有正式提出“无理想”的主张。所谓“没理想”,意即“隐没理想”,将理想“隐没”于作品之中 ,表面不见理想。1 后来渐被逍遥的追随者和批评家们演变成了“无理想无解决”。当我们论述自…  相似文献   

14.
伊迪丝·华顿面面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迪丝·华顿面面观●蒲隆美国文学批评家菲利普·拉赫夫把美国文学中典雅和粗犷这两种不同的流派形象地称为“苍白脸和红皮肤”。这两种流派不仅写作风格相异,而且题材也不同:“苍白脸”多写上流社会,“红皮肤”则多写下层民众。当然,两派作家的家庭出身和社会经历也...  相似文献   

15.
人道诗派     
进入大正时代,自然主义灰暗的人生观和“牧羊神会”惟美享乐的颓废主义遭到白桦派的强烈反对。白桦派高举人道主义大旗,提倡理想主义文学,此派诗人有武者小路、有岛武郎、千家元麻吕(1888~1948)。武者小路发表了《无车诗集》,有岛武郎大量选译了惠特曼《草叶集》。白桦派代表诗人千家元麻吕出身贵族却目光下视,他发表了诗集《我看见了》(1918)、《虹》(1919)、《夏草》(1926)、《千家元麻吕诗集》(1925)、《苍海诗集》(1936)等。千家的诗从白桦派人道主义角度,以朴素的爱来歌颂庶民的日常生活,诗行中热情洋溢,诗语平明,是诗人千家的特色。高…  相似文献   

16.
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和民主主义诗人惠特曼坚守"个性至上"的文学观,对日本白桦派代表作家有岛武郎产生了强烈的积极影响,有岛武郎将惠特曼的代表作《草叶集》尊为自己的《圣经》。留学日本期间的郭沫若通过有岛武郎作品,初识惠特曼,并接受其影响。但这两位国度不同的文学家心中的惠特曼形象,各具特色。有岛武郎对惠特曼的尊崇始终如一,坚守个性之上,坚信"我不解放,社会无法解放";郭沫若则对惠特曼始爱终弃,认为"社会不解放,我无法解放"。之所以如此,除了中日两国的国情差异,还与作家的人生哲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有岛武郎是鲁迅推崇的日本作家。有岛武郎的小说和文论对鲁迅产生过影响。本文针对有岛和鲁迅笔下反封建、争自我的女性形象,以及人物悲剧的个性原因与社会原因,从“渊源学”和主题学的角度,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8.
日本白桦派作家的可贵之处是,他们是明治维新后的“官二代”或“富二代”,但这群特权阶层子弟人富志富,封建特权意识较淡。他们是积极个人主义者,想特权阶层所不想,为特权阶层所不为,在文学领域冲破主潮的羁縻,以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透视生活,推动文学蓬勃发展,其主旋律是确立个性,尊重人格,张扬正义,同情弱小,是对爱的歌咏。  相似文献   

19.
“邻壁之光,堪借照焉”——读刘立善著《日本白桦派与中国作家》复旦大学李振声年前,由于友人热心推介,获读刘立善先生近著《日本白桦派与中国作家》。这部由辽宁大学出版社1995年3月推出的比较文学专著,厚达600余页,逾50万言。过年前后,我花了差不多一个...  相似文献   

20.
志贺直哉是一个重视精神卫生的作家。志贺笔下的典型人物谦作是其代言人。谦作认为,生理要求和精神要求构成人真实的矛盾生活,使人的内心处于紧张状态。如果人有“罪”则忏悔,二者对立消失,内心则变得乏力。至于面对忏悔造成的精神伤害,人应学习大自然,扩宽胸怀,以高度的精神修养来宽恕伦理禁忌,惟此才能营造出共生的和谐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