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正>古语有云:"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家风正,则民风淳。何谓"家风",它是指家族子孙代代恪守家训、家规而长期形成的具有鲜明家族特征的家庭文化,对个人、对社会都十分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家风建设在治国理政中的作用。2013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中指出:"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  相似文献   

2.
正《大学》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此句上来就将"亲民"与"明明德"——也就是为官与修德——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接下来论述:"古之欲明明德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相似文献   

3.
廉,立国之要;清,为政之根。但要做到清廉,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往往也不是一个人的事。元朝张养浩曾说:“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这一判断,尽管有失偏颇,但其中点明家风与官风的相互关系,尤其值得当今领导干部深思琢磨。 孟子云:“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是涵育民风、官风的基本单位。古人还说,“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这正是打通“国”与“家”、打通“官风”与“家风”的最凝练概括。如果有好的家风,家人就是清白为官的第一道屏障:相反,如果家风败坏的话,家人就是清白为官的第一道障碍。  相似文献   

4.
一个企业家良好的素质与修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它要通过企业家在长期的经营管理过程中不断地自我发展、自我锤炼才能形成。《大学礼记》中有一句话:"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如果这里把"治国"、"齐家"比作是管理好一个企业,"修身"就是指企业家自身的修养了。因此,企业家要成功地经营管理好一个企业,必须通过"修身"来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四川省德阳市鑫业石化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陈登国让我们从另外一个视角关注职业经理人。  相似文献   

5.
李军 《领导科学》2005,(3):11-12
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是构成党的整体执政能力的基础。因此,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必须科学评价和判断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一、评价和判断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要素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可以根据以下要素来评价和判断。1.个人品德和修养要素。古人云:“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必先正其心。”这充分说明了优良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修养是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思想基础要素。作为现代领导干部,只有不断强化党性修养和品德修养,始…  相似文献   

6.
问题27:谈谈树立良好家风的经验体会。时限:6分钟。出题思路: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修齐治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不能治家,怎能治国!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的家风,决非小事,它既集中反映家长的真实品格,又涉及执政党和人民政府的形象,直接而强烈地净化或毒化社会风气。因此,家风欠佳且未能切实改正者只能下台。本  相似文献   

7.
朱林 《科学咨询》2024,(2):65-68
中国传统社会是“家国同构”式社会,“国”和“家”紧密相连,修身、齐家方可治国、平天下。优良家风是家庭(家族)的传家宝,良好家风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家风中蕴含着丰富的廉洁文化“因子”,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土壤,对于加强党员干部廉洁教育和党风廉政建设等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秘书在干部、家庭之间扮演着“双重角色”,秘书及其家风折射党风,关乎政风,引领民风,抵制歪风,倡导新风,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有着直接、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秘书应有一个清廉的好家风。(一)欲治其国,必先治家。秘书树立好的家风,就必须坚持从严治家。我们秘书一刻也不能忘记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必须用来为人民群众谋取利益,绝不能去干那种为了“家财”而以权谋私的事。当今社会处于快速转型期,社会矛盾处于异常频发期,这些都对秘书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领导秘书掌握一定权力,“家里事”处理不好,往往会涉及“社会上的事”“大家的事”。  相似文献   

9.
国家之兴衰治乱,原因有多种多样,但追根溯源,大都出在“吏治”上。为此,历代有作为的政治家,自然就领悟出了“治国先治吏”的治国方略。“吏不廉平,则治道衰也。”吏治清廉,则同泰民安;吏治腐败,则国破家亡。纵观悠悠五千年文明史,正反两方面的实例,俯拾皆是。  相似文献   

10.
时硕 《管理与财富》2008,(11):11-11
一.产生背景 任何一种经济政策或经济主张的施行无论其来源还是其目的必然都是对当时社会经济生活的反映,桑弘羊生活在一个多种矛盾交织的时代。西汉初年,由于长期战乱,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以致人口锐减,经济萧条,府库空虚,为了稳定统治缓和财政状况,汉初统治者主张“从民之欲而不扰乱”“无为而治”“的经济政策,推行与民休息、轻摇薄赋的治国之策。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儒家文化将“修身齐家”作为“治国平天下”的前提。这一方面是指治国与治家一样,即所谓的家国同构与同理,能够管好家庭自然也能治理好国家;另一方面是指在一个国家中,家庭是基本的组成单位,如果每个家庭都能和睦仁爱、井然有序,国家自然也就好治了。千百年来,这种文化观念在中国社会绵延不绝,得到各阶层广泛认同,表现出不衰的生命力,从而变成一种社会的价值。因此,人们心目中,家庭是精神的寄托,人生的归宿,随时可望从中获得精神、感情的慰籍和各种无尽的补偿。当今,在社会转型导致的个人生活不确定性越来越强的境况中,家庭所起的作用更是无可替代。  相似文献   

12.
曾子著《大学》,秉承孔子遗教,从夏、商、周以后,以“宗法社会”的“家天下”为主,由“治国必齐其家”为中心,特别引用周室王朝时代《康诰》中“如保赤子”的一句,作为执政治国者的目的和信条,告诫执政者的内明存心,必须对于全国的人民,确切具有“如保赤  相似文献   

13.
“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精粹,千百年来,一直放射绚丽的光芒。老子的“无为而治”在春秋战国——一动荡不安的社会,反映了人民的愿望,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他那“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比喻,被以后的政治家奉为圭臬。  相似文献   

14.
家事牵国事,家风连党风,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好的家风,才能撑起好的社会风气。家风建设早已成为全国上下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其建设质量和建设效率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不可否认的是,在实际党风廉政建设过程中,其仍然面临着一定挑战。鉴于此,本文主要阐述了党员家风建设的重要性,并针对当下党风廉政建设面临着的挑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党员塑造中华民族优秀品格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5.
正秘书在干部、家庭之间扮演着"双重角色",秘书及其家风折射党风,关乎政风,引领民风,抵制歪风,倡导新风,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有着直接、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秘书应有一个清廉的好家风。(一)欲治其国,必先治家。秘书树立好的家风,就必须坚持从严治家。我们秘书一刻也不能忘记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必须用来为人民群众谋取利益,绝不能去干那种为了"家财"而以权谋私的事。当今社会处于快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治国之道即强调“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国家与社会的安定是治国之本,而要实现安定必须要恰当解决利益分配问题,也即保障不同群体利益诉求实现上的均衡,并及时化解利益分配中的相关矛盾。  相似文献   

17.
张家禄 《领导广角》2001,(12):18-18
方向有东西南北,味道有酸甜苦辣:世事纷繁复杂。个中学问很大。人生一世,要经历的事很多,要“治”的内容不少。安邦要治国:内睦要洽家:强身要治病,获知要治学。人的爱好、嗜好之类该不该纳入“治”的视野和范围?远的暂且不论,就说厦门远华案中那座如今已不再神秘的“红楼”吧,多少有“好”的“公事人”不就栽在里边了吗?  相似文献   

18.
诸葛亮向来被看作“智慧的化身”。从现代管理科学的角度看,他的决策和管理,比“智慧”居于更高的层次。什么是“决策”?大体说来,就是为达到最佳目标在多种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的行为。刘备因“汉室倾颓,奸臣窃命”,“欲伸大义于天下”,然其“虽有匡济之诚,实乏经纶之策”。诸葛亮所选择的方案,不仅与刘备不同,而且出于常理之外:“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这种“不劝玄德取孙、曹之地,而劝玄德取二刘之地,将欲扶汉而反自翦其宗室”的决策,是建立在对于敌、友、我三方客观形势的全面…  相似文献   

19.
“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重要理论。胡锦涛总书记在其科学发展观的论述中反复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在2010年5月28日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指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强国之本”。人才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治国如此,治企也如此。企业为树,人才就是根,根繁则叶茂,根固则树荣。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面对经济市场化日益加快的国际国内形势,如何加强人才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是关系到企业生存的最为重要和迫切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试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泽亮 《决策导刊》2006,(12):13-15
法治是人类社会共同的文明成果。法治是规则之治,而非意愿之治;法治是良法之治,否认“恶法亦法”;法治是民主之治,反对“权力无制约”:法治是平等之治,不承认“法外特权”。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概括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