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的“历史环境”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历史环境"理论是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又为东方社会提出了一条与西欧国家不同的发展道路."历史环境"理论是"卡夫丁峡谷"理论的依据;"历史环境"决定论与"地理环境"决定论有着本质的区别."历史环境理论的提出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跨越"设想是其东方社会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为俄国等东方国家的社会发展提供了一种历史可能性.俄国、中国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马克思的"跨越"设想由理论变为现实,在实现了社会制度的跨越之后,在全球化和信息经济的时代背景下,生产力如何发展就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而生产力跨越式发展这种新的发展模式是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前后时期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结论是彼此冲突的,这是马克思用唯物史观分析不同的历史环境的结果.唯有深入揭示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理论所涉及的三层逻辑关系,把历史逻辑、思想逻辑、方法论逻辑三个层面的逻辑综合起来加以考察,才能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理论.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是研究东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规律的学说,是关于东方社会形态演进的理论,是研究不发达社会发展的理论基础。本文简要地论述了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创立及其原因,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基本原理,并提出生产力、生产关系和历史环境为社会发展的三个决定性要素。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理论是一种科学的、开放的社会发展理论,而不是纯粹乌托邦式的思辨想像,但马克思理论仍然包含着社会理想的乌托邦维度,即否定或超越现实的批判维度。缺少这一维度,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的终极理想和对未来历史的终极关切就不可能显现。因此,马克思理论常常被宣称“历史的终结”的现代性鼓吹者指责为空想和不切实际。由于彻底放弃乌托邦社会理想这一维度,现代性才满足于“单面的社会”,看不到人类历史更广阔的可能性空间。  相似文献   

6.
东方社会理论揭示了东方社会不同于西方社会的性质以及发展道路。晚年马克思在探索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过程中,提出了东方社会有可能超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构想。本文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分析了研究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的理论著述以及中国的实际,探讨了社会主义中国超越资本主义发展完整阶段的起点和条件。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没有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内产生,反而从相对落后的东方,从中国、俄国产生,这不是历史的偶然性。要理解这一历史跳跃,首先,要从马克思包含世界历史的社会发展理论出发,由于世界交往和国际环境,东方社会在20世纪奔向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其次,要从东方社会的内在结构来把握,正是东方社会的亚细亚形式,产生了与社会主义方向一致的运动;最后,东方社会跨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必须严格分清什么是可跨越的,什么是不可跨越的,这样才能站在历史发展的前沿,使社会主义顺利地发展。总之,把握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的社会多线发展理论和东方社会的内在结构,是打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何以形成、何以成立的钥匙。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在不同时期使用了不同方法。青年马克思主要采用哲学批判的方法,从逻辑分析的理论高度创立唯物史观;中老年马克思主要运用经济学方法,解剖“市民社会”,使唯物史观由理论假设变成了活生生的科学;晚年马克思主要采用全球史观方法,从世界历史整体上完善唯物史观,以一切取决于历史环境为其方法论实质,解构了包括“西方中心论”和“东方中心论”在内的民族文化中心论。三种方法尽管各有侧重,但都是唯物史观“艺术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分析、批判资本主义时代和社会制度的三重向度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依据生产力标准,对印度社会和俄国社会的历史发展作了艰苦的理论研究,并提出了俄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天才设想。由于历史限度,他的东方社会理论也留下了许多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探索的课题.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把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与邓小平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的探索傅永军一东方社会理论是马克思在晚年以东方社会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国家(俄国、印度、中国)为研究对象,总结出来的关于东方社会历史发展、现实状况以及未来走向社会主义的理论。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  相似文献   

11.
以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为主旨的东方社会理论,其实质是马克思思考东方社会现代化道路问题的理论成果。东方社会理论把社会主义看作是能够同时解决东方社会的前资本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问题,使东方社会走上现代化的现实性力量。其在社会发展的思维方式上破除了历史的单线进化论,体现出反对西方中心论的基本论点和理论特色。在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现代化实践中,毛泽东和邓小平从真理的趋同上实现了两者的前后呼应,并对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作出了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与东方社会主义并无联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时下对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存在着一些误解。“设想”的核心在于强调西欧革命与俄国革命的“互相补充”,这仍属于马、恩一贯主张的世界革命理论;现实中的东方社会主义则是按照“一国社会主义”的方式发展的。因此,东方社会主义同“设想”并无直接联系。论证东方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应以唯物史观为方法,而不能以改变马克思原意为基础。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50~70年代,马克思尝试用“亚细亚生产方式”来表述东方社会特殊的历史环境和发展道路,并提出了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大胆假设。列宁在继承马克思这一理论的基础上,结合长期的斗争实践,逐步建立起落后国家、尤其是俄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崭新构想。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生成具有深厚的历史逻辑、科学的理论逻辑和鲜明的实践逻辑,是马克思晚年思想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发展的脉络到思想资源的吸收再到东方国家的践行,东方社会理论的科学性正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逐步验证。今天,重新探索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尤其将东方社会理论置于当代中国语境下,能够在守正创新的基础上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基本遵循,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可行性思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是落后的国家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突破了历史变化顺序的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初定模式。提出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吸取资本主义一切肯定成果等重大问题,是马克思晚年认识的新拓展。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应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是对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问题的回答。中国革命的实践应验并且发展了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  相似文献   

16.
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设想,是马克思晚年在世界历史发展的总背景下,通过研究东方社会特别是俄国社会的历史和现实而得出的成果。列宁以十月革命的实践和新经济政策的探索,对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及由此带来的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现实规律性这两个高难度的历史课题做出了科学的论证,从而对科学社会主义做出了两个伟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新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理论的产生,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深刻的理论机缘;列宁发展了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并将其变为现实,通过实践进一步印证了它的科学性;立足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实践,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进行深刻的反思,一定会获取新的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其历史地位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东方社会主义理论。东方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马克思晚年的飞跃,即在西方发达国家社会主义构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东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构想;第二阶段是恩格斯晚年的飞跃,即根据新的历史环境,提出了东方落后国家革命胜利后,不能盲然地搞“国家社会主义”的忠告;第三阶段是列宁晚年的飞跃,提出并开辟了“新经济政策道路”,即必须把经济建立在市场、商品基础之上;第四阶段是邓小平当今的飞跃,提出并领导中国人民实践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模式.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东方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发展。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包含着中俄印等东方社会超越困境的东方式现代化、当代性现代化两大路向,是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社会形态学研究经典。通过对俄苏学界关于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百年研究的梳理可以看出:研究内容更多澄清历史困惑而少于社会发展道路的思考、研究方法更多聚焦于文明而少于社会形态探索、研究目的更多聚焦于理论解释而少于实践解释,大大弱化了社会理论研究改变现实的力量。当今人类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东方社会超越资本困境的任务依然艰巨,充分彰显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研究实质、进一步构建当代性现代化依然是当今东方社会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20.
关于马克思《人类学笔记》的几点意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马克思关于俄国社会发展的新思想说成是“跨越论”并进而说成是社会发展的“东方道路”,这种观点值得商榷。马克思晚年写作《人类学笔记》是为了完善和发展唯物史观的需要,与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中的基本原则是一致的。马克思有关于俄国社会发展的新思路,但没有什么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