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外来文化对南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南越族是百越族的一支,因其主要活动范围在岭南而得名.它西连瓯骆,东邻闽越,北与吴楚相交,是广东地区原始先民发展形成的.距今十万年前的“马坝人”,是目前发现的南越人最早的祖先.在南越,夏商时代有过众多的部落联盟,新石器时代出现了发达的几何印纹陶文化,之后进入了青铜时代,战国晚期已经开始使用铁器.《史记·南越列传》载:“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南越王国是岭南越族历史上的显赫时期,尤其是在赵佗统治期间,其接受中原汉文化之迅速、全面,其政治、军事、经济实力之强盛,在百越族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中国岭南地区,自战国晚期以来,一般被中原人泛称为越地。因之许多治学者都认为古代的岭南各族全属于越人系统。位处岭南的骆越被人们视作越人,亦是难免。看起来,定骆越为越人系统一支,于史有据,所证亦有所本。但若细检史籍,详察骆越的历史文化,骆越为越说则颇有疑义。本文不避谫陋,试对骆越族属作一新探,以求证于大家。  相似文献   

3.
铜鼓文化的传播、传承与海上丝绸之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铜鼓的创造者百越族群亦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创者,因为西南和岭南的越人在先秦时期开创了海上丝绸之路,造就了秦汉时期岭南经济的繁荣;铜鼓文化的传播是海上丝绸之路上文化交流互鉴的生动案例。铜鼓文化在传播中交流互鉴,在传播中创新发展。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海上丝绸之路内通外联的重要作用,也看到了中国-东南亚民族文化交流互鉴的壮丽图景;放眼新时代,保护传承发展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必然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东南亚铜鼓文化是海上丝绸之路上宝贵的民族文化资源,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意义重大,其传承发展可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民族文化复兴的范例。  相似文献   

4.
徐效慧 《理论界》2014,(9):106-109
唐代营州是中原王朝统治东北的前沿阵地,又是中原与东北少族民族往来的重镇。营州境内的居民除汉民族外,还生活着内附的契丹、奚、靺鞨、室韦、突厥、高句丽等民族以及来自西域的胡人,营州成为多民族聚居区,汉族与各少数民族之间在经济、服饰、墓葬形制、赐姓、和亲等方面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促进了营州的民族融合。  相似文献   

5.
广州牙雕是以象牙为原材料进行雕刻的传统民间手工技艺,发展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技艺精湛,是岭南民间手工技艺的杰出代表,与北京牙雕、上海牙雕鼎足而三。2006年入选围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983年,在广州附近的佛山河宕新石器晚期人类遗址中,发现了原始的象牙制品环、梳形手饰和一件形似喇叭、薄如蛋壳的象牙饰物,表明广州牙雕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同年,广州象岗山西汉南越王赵昧墓出土了当年南越王宫廷工匠制作的象牙篆刻印章、金扣象牙卮及小型玩赏物等,表明秦汉时期广州牙雕有了进一步发展。唐宋时期,广州牙雕日益…  相似文献   

6.
近代岭南文化大爆发是中国近代社会思想转型的一支重要推动力量,一般认为这一局面在西方文化刺激下形成,却往往忽略传统文化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实际上,这也是传统文化内部交锋的结果.文章选择以白沙学派为代表的岭南本土学术和以考据训诂为核心的清学主流(朴学)间的交流与碰撞作为考察中心,以晚清岭南传统学术的标志性人物朱次琦与越华书院和清代朴学大师阮元与学海堂这两对个案为对象,以朱次琦坚辞学海堂学长为切入角度,辅之以陈澧、顾炎武等学者学行,深入剖析近代岭南学术与中原学术的离合关系.  相似文献   

7.
灿烂的文明古国,悠悠的历史长河,孕育了客家这支优秀的汉民族支系。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汉人,由于战乱。饥荒辗转南迁,逐渐扩展到福建、江西、湖北、广东、广西、四川、湖南、海南、台湾、香港等省区以及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世界上有近1亿的客家人。广西约有450万,占广西人口的十分之一,博白县约有70多万,占博白人口的五分之三。客家先民及其后裔对他们所在地区的经济和文化都有巨大的影响。博白的客家人对博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起了主要作用。对博白客家源流的探讨,寻“根”溯“源”,继往开来,以增强客家人与中原人之…  相似文献   

8.
广州牙雕可追溯到秦汉。1983年出土的南越王墓距今2100年,内有南越王赵昧右夫人的象牙篆刻名章、金扣象牙卮和五支非洲象牙残堆,可见广州借海上通商发展牙雕业甚早。据《晋书》载,魏晋时广州工匠已能制作象牙席(簟),清代成为贡品,但雍正皇帝以其过  相似文献   

9.
岭南地域文化环境中的唐诗意象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大批文人士子由中原核心文化区移入处于汉文化边缘的岭南地区,造成了其身份和心态的巨大落差,这种落差感与岭南特殊的地域文化环境相作用,使唐人岭南诗歌在意象的特征和体系发生了明显的异变,形成了一个特色鲜明的、以"岭海和瘴疠"、"客和囚"、"虞翻和尉佗"三种形态为标志的岭南诗歌意象群落;这一意象群文化心理内涵丰富,普遍表现为"去中原化"审美倾向,有着突出的悲惧感特征。  相似文献   

10.
朱元璋统一岭南 ,是岭南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本文通过对朱元璋用兵策略的分析 ,探讨其成功之因素。对于朱元璋为何南征北伐同时并举作了必要的辨析。文章除对岭南统一进程作了较详尽的论述外 ,还对岭南统一后促进北伐中原、西定川蜀的胜利 ;以及两广政区的重大变革 ,促进岭南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进行了相应的论证。强调明清时期岭南地区出现“度越中原”之势 ,实与岭南统一后省制变革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与海外的药物交流,以其独具的实用性和普及性,历来是中外海上贸易和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份。宋代,随着中外海上交通的日益发展,中国与海外的药物交流也愈加频繁、兴旺。据中外史籍记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宋与亚、非、欧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有药物交流,以朝贡、互赠、通商贸易等方式交流的药物有上百种。地区范围之广,品种数量之多,作用影响之大,都远远超过以前各代。然而,以往治宋代海上交通史及海外贸易史者,多偏重于经济上的商舶贸易和政治上的使节往来,对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中外海上药物交流,却甚少论及。缘此,本文拟对宋代中国与海外的药物交流作一初步论述。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代东南地区一向被视为“蛮荒之地”,经济、文化大大落后于中原地区,只是到了隋唐五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东南地区经济开发,文化发展水平始赶上以至超越中原地区。这个传统观点并不符合新石器时代历史实际。笔者欲以考古学材料为依据,运用历史的比较法,从社会经济方面着重探讨先越文化并不落后于中原文化,论证先越文化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一个源头。本文所称中原文化,单指中原地区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先越文化是指吴越地区河姆渡文化和良洛文化。一、河姆渡文化与仰韶文化之比较仰韶文化主要分布于陕西关中地区,河南大部…  相似文献   

13.
蔡平 《齐鲁学刊》2012,(3):46-52
岭南作为中国历史地理的一个重要单元,自秦平百越置三郡起而归于中原统一王朝版图。战国以前,今桂东北、粤北、粤东部分地区分属古九州之荆、扬二州。战国时期,岭南政区和民族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今广东潮、梅二州部分地区属闽越,韶关、清远、河源大部分地区属楚国,广西贺州、桂林大部分地区属楚国,两广其它地区为传统的百越之地,分为杨越(南越)人、西瓯人、骆越人所属。  相似文献   

14.
清代中期广州成为西方国家与中国进行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广州十三行在引进西方绘画艺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中西绘画艺术的融合与交流,推动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并对岭南绘画艺术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原文明是我国古代各王朝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文化成就的总称,也是我们祖先聪明智慧的结晶。渤海族是我国唐代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渤海国时期(公元698-926年,以下简称渤海),渤海人在与唐朝的密切往来中,始终不渝地努力学习和吸收着中原文明,使中原文明植根于渤海大地,深入人心,并逐步对中原文明产生了心理上的认同。 渤海人在建国前曾十分落后。史载其“无文墨,以言语为约”①;“无屋宇,并依山水掘地为穴,架木于上,以土覆之,状如中国之塚墓,相聚而居。夏则出随水草,冬则入处穴中”田;“妇人服布,…  相似文献   

16.
《西汉南越王墓》将岭南出土与犀象有关的资料看作南越海上交通的物证。 其实,历史文献关于岭南犀象的生存和犀象资源的利用多有记载。似乎不能排除岭南象牙应用于工艺制作,满足贵族消费的可能。而出土皮甲及铁甲所附皮质材料,很可能也取自当地出产的犀。研究者以南越王墓出土动物遗骸为资料讨论汉代气候,其结论与此前一些研究成果吻合,然而虽指出汉代广州地区有象类生存,现今则已消失,遗憾的是没有使用相关出土资料以予说明。  相似文献   

17.
《中文信息》2008,(1):77-81
薄荷片推荐:1983年6月曾在岭南地区发现一座大型彩绘石室墓,共7室,深藏千岗顶之下20米,该墓主人是南越开国之君赵佗的孙子—第二代南越王赵昧,其尸身穿丝缨玉衣,陵墓的建造距今已有2100多年,陵墓中有15名殉葬人和1000多件珍贵的随葬品,主要是玉器和青铜器。这是我国五犬考古发现之一,来到南越王墓博物馆,见证西汉的辉煌[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古代汉族入桂及其对广西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玉时阶广西古称百越之地,是南方壮侗语诸民族的主要生活聚居区。春秋战国之后,汉民族开始源源不断地从中原地区进入广西,逐渐改变广西的民族成份,进而影响和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广西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_一、...  相似文献   

19.
从岭南地区考古发现来看,东汉时期岭南地区青铜器的使用较西汉中晚期得到恢复,青铜器的功能逐步日常生活化,出现了瘗钱之风.这与生产工具和兵器的铁器化、私营手工业的发展、交通的进一步改善和中原厚葬习俗的影响有着较大关系.  相似文献   

20.
至少从晋朝开始,佛教已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广泛传播,女性出家为尼时有所见。但直到唐代之后,才出现女尼修行的公共场所———寺庵,宋元逐渐增多,明清几乎遍布城乡各地。与此同时,信女向寺庙捐施财物也持续不断,宋元捐施财物数量最多,明清则捐施人数最多。珠三角女尼及尼庵的发展显示,随着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佛教通过海洋传入岭南,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因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而成为尼姑最活跃的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