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面对当代大众审美文化发展的新态势及其所带来的社会审美风尚的改变,美育的理论和实践必然要作出相应的调适。当代美育应超越学校审美教育的窄圈,转为对现实审美问题的发现和解决,重视审美的功利性价值,培养人们以审美的态度对待社会现实人生。在理论层面上,美育的发展应从传统美育注重抽象的情感教育转为培养社会公众反映现实的情感能力,塑造自由个性;美育应以其外在的社会功能、文化功能和人文导向功能来引导大众的审美活动。在实践层面上,应把审美教育的对象扩大到社会成年公众,把实施美育的途径扩展为整个开放的社会系统  相似文献   

2.
论美育的当代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代审美文化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社会审美风尚,对当代美育的理论和实践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当代美育应超越传统的学校审美教育的狭窄圈子,转为对现实审美问题的发现和解决,重视审美的功利性价值,培养人们以审美的态度对待社会现实人生。美育的发展体现在理论层面,应从传统美育注重抽象的情感教育转为培养受教育者反映现实的情感能力,塑造自由个性;美育要发挥外在的社会功能、文化功能和人文导向功能。美育的发展体现在实践层面,应把审美教育的对象扩大到社会成年公众,把实施美育的途径扩展为整个开放的社会系统。  相似文献   

3.
美育与校园文化在育人目的、教育媒介、作用方式三个方面存在共同性。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同时遵循导向原则和魅力原则。前者体现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后者增强校园文化的魅力。审美化的校园文化建设实践扩大了美育的内涵,促使美育从狭隘的艺术教育的圈子中解放出来;完善了学校美育的功能,有利于完成培养符合新文化道德标准、科学标准、审美标准“新人”的历史使命;拓展了美育的社会功能,有利于学校实现个体塑造、社会整合、文化建构三者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4.
美育在促进人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最近,我国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美育将起着不可忽视和替代的作用,它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会审美生存的一代新人。审美的生存,需要人们以审美的态度去对待他人和社会、自然、文化以及自身,这其实就是一种审美的世界观。当前,美育对于个体审美世界观的培养,主要包括审美态度、审美能力和审美境界等三方面。  相似文献   

5.
审美趣味代际传承是青少年趣味养成的重要路径,日常生活美育则是现代美育的重要内容。随着美学中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转向,以及社会文化消费化的转型,传统的审美趣味代际传承之间产生了较大的裂缝。青少年日常生活美育存在诸多问题,成人美育又长期被忽视,给当下美育体系的构建提出了不小的挑战。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寻求审美趣味代际传承的有效模式和途径,以丰富社会美育内容,优化生活美育模式,扩展全民美育范围,发掘艺术美育功能,努力实现代际之间审美文化的有效沟通,提升各自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6.
信息时代为青少年审美教育提出了挑战 ,同时也提供了机遇。时代要求开辟审美教育新途径 ,在继承传统教育途径的基础上 ,应从三个方面进行丰富和发展 :编写一套时代性、创新性强且便于与现代化信息手段接轨的新美育教程 ;改革学校美育 ,将CAI引入美育课堂教学 ,拓展社会美育新领域 ,实施网络美育  相似文献   

7.
幼儿美育与幼儿劳育具有共同构建素质教育、相互融合促进发展的紧密联系,二者具有深层次的交织意涵。依据幼儿劳育与幼儿美育的意涵,发展出劳育本体的审美属性、劳育过程的审美意义以及劳育成果的审美价值三方面的劳美融合的内在逻辑条件,进而提出正确的劳动态度孕育美育;有效的劳动价值强化美育;丰富的劳动机会实践美育;良好的劳育氛围提升美育的劳美融合之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8.
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和美育功能,故应充分发掘其审美因素,将其提升为一种美育方式。教学活动的审美表现可分为直观型,表述型和氛围型诸方面。教学活动的美育功能主要有:穿透性的愉悦功能,示范性的养成功能,辅助性的育化功能等。  相似文献   

9.
卢梭美育思想集中表现在他对审美追求的论述中。卢梭对审美主体的审美欲望、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有着独特的理解,他关于自然欲望和社会欲望的区分、自然美和人工美的比较以及对人与自然的统一作为美育最高理想的思考,对于批判当下泛审美化的现实和启示陷入困境的美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让美走在自由之前──美育本质的一种看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审美教育具备各种人生教育形式所无法比拟的魅力优势和独特效应,本文尝试就三方面展开美育本质的探讨:美育是一种以精神愉悦为特征的感性教育;美育是一种以潜移默化为方式的情感教育;美育是一种塑造自我的生命教育。审美教育本质功能的新颖和深刻处即在于运用具体生动的美对象触动审美主体的情感域,在主体超越功利、愉悦自由、不知不觉的精神状态中,生命自我得到修养和升华。  相似文献   

11.
学校美育是提高审美、化育心灵的主要途径。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同时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当前学校美育仍然面临重智育轻美育、师资力量薄弱、美育形式单调等问题。重庆市渝中区作为学校美育实验区,对美育课程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探索了一条具有时代性、社会性、地域文化特色和实践推广价值的美育途径,即:坚持时代文化和地方文化相融合的校本美育课程理念,打造综合美育课程特色——将课程与活动及传统文化相结合;积极开展"学校型"大型艺术活动,突出综合性;注重组织"社会型"大型艺术活动,形成国内外审美互动、艺术家传帮带、生活体验与艺术审美相结合、家校融合、民族文化得以传承的良好局面;搭建跨界艺术活动平台,在实践劳作、艺术鉴赏、文艺展演中探寻"美"的创新教学模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各地中小学校要根据新时代对美育的要求和自身所在的地域环境来开设丰富多样的艺术课程,以"大美育、大课堂、大教学"理念探索创新多样化的美育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学生审美素养。  相似文献   

12.
面向21世纪的高校美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面向 2 1世纪的高校美育是当前美学界、教育界和广大群众都关心的重要问题。文章认为 ,审美素质历来是衡量一个人整体素质的重要尺度 ,它有着全方位的功能。加强美育是时代的需要 ,也是提升全民族精神境界的需要。面向 2 1世纪的高校美育 ,要以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 ,既重视理论美育 ,又重视实践美育 ,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审美观 ,促进其完美人格的塑造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当代大学美育创新,要以"学会审美"作为美育价值观的核心;发挥美育造就创新型人才的多重功效系;系统推进大学美育工程;针对大学生审美特点和审美素质状况,增强美育实效性;构建大学生必备的美学基础知识体系;着力全面培养大学生审美能力和确立"美"的审美标准;加强大学生各类形态审美实践指导;引导大学生注重自身审美形象塑造等。  相似文献   

14.
审美素养是人的综合素质的组成部分 ,属于文化范畴 ,是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因此 ,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 ,为建设先进文化和“三个文明” ,提高审美素养是现代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任务 ,其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培养审美能力、增强立美意识、发展形象思维。  相似文献   

15.
景观关学是当代新兴的美学研究领域,作为审美对象,景观不同于各种传统艺术形式,因此对于景观的欣赏是否能沿用以往的审美模式、景观欣赏者的审美心理活动与以往有着怎样的差异,成为现阶段美学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分析了其中两种主要观点即“分离式”的审美模式和“介入式”的审美模式,并在对二者进行比较和评价的基础上得出结论,与“分离式”的审美模式相比,“介入式”的审美模式更加适宜当代社会对景观欣赏的要求和审美发展趋势,而中国古代关学当中关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传统观念对这种审美模式则有着深刻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美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确定一种“审美的态度和人生观”,从根本上协调人在现实中的情感心理,化解被物质化的生活积聚的焦躁、抑郁,而使其处于一种审美的状态,实现生命与社会的和谐。理工科院校的美育必须走向规范化、系统化阶段,为此,论述了理工科院校实施美育的现实意义,理工科院校美育的灵魂须是崇高以及理工科院校应该建立自己的美育风格和理工科学校的美育应该同大学校园生活相结合。  相似文献   

17.
城市环境中,对景观的审美感知和判断不可避免地成为城市文化的美感。文章研究各历史阶段社会自身独特的审美方式,认为这与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心理定式及世界观相呼应。既然环境是文化的,任何关于环境美学的讨论同时也必然是所称作的城市独特景观文化美学价值的讨论。中国当代景观设计在颠覆和离弃传统美学的同时体现新价值观主导下的审美,在语言形式和建构的层面吸取了现代主义的营养,同时当代艺术的介入又增加了其丰富性,当代景观美学的最大转变源于价值观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美育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目的之一。英语教学以英语语言的外在形式美与英语课文丰富的内容美为基础 ,为课堂美育的实施提供了可能。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 ,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对学生实施美育 ,逐步实现审美化教学所要求的美育功能  相似文献   

19.
美育是把人的内在生命力、智慧力外化为改造世界、创造美好生活的一种兼具审美和教育双重特征的活动。作为审美教育中的主体,其审美特征主要通过直观性、体验性、情感性、愉悦性四个方面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2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大力培养和谐审美观。笔者调查表明:其一,在32 504个调查对象中,55%有时考虑美,33%总是考虑美,12%不太考虑美;其二,中国公民总体趋向于以善良为美,而以和谐为美排第四位,构建和谐社会任重而道远;其三,当前中国公民多以个人兴趣为出发点进行审美判断,占被调查人数的43.6%,25.5%选择“依据大众流行和时尚,”30.9%选择”依据理想化的标准或境界”进行审美判断;其四,中国公民的审美实践活动以欣赏自然美和艺术美为主。为此,笔者得出以下结论:一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并未制约人们的审美需求,不能因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而忽视人们的审美倾向,从物质产品生产与消费、精神产品的创造,从社会组织与运行状态角度、人与自然等角度看和谐社会的构建时都必须考虑人们的审美心理倾向且应进一步激发与引导中国公民的审美需求;二是和谐社会的构建既要尊重公民的个性因素,也应加强中国公民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和谐”本质的教育,还应加强公民对待社会的审美心态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