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儒士是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儒士们以六经为务。汉初儒士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兢兢业业钻研儒学,弘扬文化。汉初儒士基本由三类人构成:第一类是儒学实践型,以叔孙通及其弟子为代表,他们着重继承和改革先秦儒家礼仪,为汉立法;第二类是理论型,以陆贾、贾谊为代表,他们居官为政,直接从事儒家政治和理论文化建树;第三类是教师型,从事学术义理的研究,并开门授徒,薪火相传,以专门的学术集团为代表。儒士们的努力,为武帝时代经学昌明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2.
荀子、王充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其哲学中的儒士观包涵了对各个儒士阶层的看法及对儒者社会作用的分析,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对知识分子认识自身的社会使命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这种意义体现在当代知识分子的文化使命、政治使命、道德使命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先秦两汉时弓弩礮的制作技术和作战性能游战洪先秦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冷兵器发展的重要时期,经历了石兵器、青铜兵器和钢铁兵器三个发展阶段。这个时期虽属于冷兵器时代的前期,却发明了适合中国古代步兵、车兵、骑兵和水军诸兵种作战的制式武器装备,包括用于近距离格...  相似文献   

4.
先秦史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的第一阶段,中华民族的产生,中华文明的特殊气质,以及中国社会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和文化形态的渊源,都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汉唐以下的辉煌亦于此奠定了基础。因此,先秦历史文化的研究夙为历代学人所重视,但由于时代久远,文献古奥,有待探索抉发的地方比比皆是。研究范围的宽泛广阔,问题的复杂艰难,尤与较晚时代不同。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李玉洁教授长期驰骋于这一学科领域之中,笔耕不辍,弋获颇多,在继其一系列相关论著之后,最近又推出力作《先秦史稿》(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从《先秦史稿》中可以看出,这…  相似文献   

5.
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哲学史上长期论争的主要问题。可以说,整个中国古代哲学就是围绕着“天人之辩”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从天人关系问题的产生到基本解决,其间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大致区为分先秦时期与汉唐时期这样两个大的阶段。本文试图对汉唐时期中国哲学在天人关系问题上的论争作一探讨,以揭示其发展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6.
先秦社会是我国封建社会非常重要的阶段,尽管由于“民不聊生”、“礼崩乐坏”而处于大变革时期,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却是思想和文化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诸予百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局面,并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精华和基础。因此,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思想不仅是先秦社会中最主要、最主流的思想.而且先秦儒学价值观体系在维护当时社会秩序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法国大作家司汤达的批判现实主义力作《红与黑》中的于连与中国当代作家路遥的《人生》中的高加林虽处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在历史文化和时空背景上有着巨大的差异,但他们都是出身于底层的敢于同命运和社会抗争的知识青年,他们的人生道路与悲剧结局有着深刻的时代意义和社会价值,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是属于两个不同时代的悲剧英雄。  相似文献   

8.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世界"轴心时代"人类精神觉醒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类觉醒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在古代中国每个阶段的人类觉醒都有不同的特点,人类精神觉醒表现在诸子百家的思想的各个方面,尤其表现在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和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中。这种精神已经深深植根于古代中国人的骨髓,成为中国人的集体潜意识。  相似文献   

9.
明清实学既是中国儒家学说发展到某一历史阶段的学术思潮 ,又是当时一个特色鲜明的学术流派。在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向前追溯 ,宋明、汉唐、甚至先秦文化中就有实学文化的基因 ;向后延伸 ,在清末民初 ,以至近现代的文化中都可以看到实学文化的重大影响。所以我们说实学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基本的价值倾向 ,有其逐步形成、发育、成熟的过程 ,并且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着导向性和激励性的作用 ,这就是中国实学文化的普世性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在汉唐时代,乡村宗族是乡村百姓生活中的普通存在.所谓非宗族化的乡村只是这一时代部分乡村中的现象,就多数乡村而言,宗法血缘组织仍是最为常见的民间社会组织,只不过其存在的方式在不同区域、不同条件下具有不同的表现,或表现为同一宗族成员的聚居,或表现为同一宗族成员的杂居,或表现为同一宗族成员的散居.中国中古时代的村落是地缘外壳与血缘内核的组合体,这一构成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清官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法律人,具有明显的法律人格特征。古代清官法律人格的外在表现既体现在司法活动的断案上,又体现在他们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上。古代清官法律人格的内在精神主要体现在其道德品质、知识结构和价值追求上。清官的法律人格是中国特定的文化塑造出来的,这种人格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社会的矛盾和冲突,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但是,清官框扶正义的社会效果非常有限,而且麻痹了平民百姓的抗争行为,对中国的法治建设造成了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检讨东西方文化概念的基本内涵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了由哲学入手研究中国文化与由文学入手研究中国文化的优劣。研究指出文学以其感性形式提供全面的社会文化信息,以其有序的价值结构透视一种文化的错综复杂的价值关系,便于人们全面了解认识诞生它的时代的社会生活方式和人们的生存式样。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古代文学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理想材料,而中国古代通俗文学则是研究中国古代大众文化的理想材料。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古代士大夫隐逸现象早已有之。先秦典籍就屡屡出现“隐士”之称。诚然,先秦乃至两汉时期的隐士不会太多。譬如最早成书的三部正史对此记载很少。但是,“魏晋以降,其流逾广。”(《隋书隐逸传序》)可见,士大夫隐逸成风,到了汉唐间便成了突出的社会现象之一。汉唐间士大夫隐逸成风的原因何在? 首先,应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寻找。结论可概之于一句话,即“据乱世”,隐  相似文献   

14.
香料在中国的饮食、医药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和巨大的经济价值.中国的用香文化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而南洋香料的传入极大地促进了中国香料文化的发展.其中,印尼与中国的香料贸易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古代中印尼香料贸易分为官方的朝贡贸易和民间贸易两个路径.随着贸易政策与规模的演变可以分为三个主要历史时期,分别为汉唐的开拓时期、宋元的鼎盛时期与明清的衰落时期.中印尼香料贸易对中国的社会文化生活和两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先秦是中国古代社会最激烈的变革时期,又是中国思想、文化上最为活跃的开创时期。它“一方面摆脱原始巫术宗教的神的观念传统,另一方面开始奠定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承前启后,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下面,我从儒家“中和”准则、道家“虚无”思想和秦代书法艺术三方面,谈谈先秦思想、文化对中国艺术审美特征的影响,并试作中西方艺术的比较。  相似文献   

16.
何兹全先生是中国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大家,给人以深刻印象的是其"魏晋封建说(汉魏封建说)",这一学说对于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史具有重要方法论意义。其史学研究领域广泛,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中国古代中世纪社会经济史研究、汉唐佛教寺院经济研究和汉唐兵制研究。此外,还有中国文化史。何先生用力最多最深、研究成果甚大的是中国中世纪社会经济史;寺院经济研究和兵制史研究,是其首创,也是其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史的两翼:寺院经济属于社会经济史的范畴,研究兵制也是从社会史的角度出发;在长期潜心于古代社会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其对中国文化的根源、走向、主流、未来等问题的思考也是着实深刻。  相似文献   

17.
怨政诗主要抒写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怨责,<诗经>、楚辞中大量的批判性反映社情政况的篇章构成了先秦时期怨政诗的主体.在先秦怨政诗中,有平民讥刺国君、嘲讽权贵的嬉笑恕骂,其间充满了道义审判的优越感;有贵族焦虑国事、痛心朝政的严辞厉语,其间充满了命运攸关的忧愤感.先秦怨政诗毫无矫饰地表达不同阶层的价值理念和利益诉求,确立了中国古代怨政诗反映社套政治生态状况的基本模式,凸显了中国古代怨政诗堆护公共价值及诉求阶层利益的社会功能,是中国古代诗歌积极干预社套的优良传统的重要起点.  相似文献   

18.
人文主义学者在发掘古代文化的过程中,深深为古希腊人的生命活力和人生空间的广阔而赞叹,中国唐宋时期以复兴儒学为己任的思想家则在先秦文化中发现了“道统”,中西人生哲学有着不同的发展路径。人文主义者主张人生来即平等,中国古代思想家则突显人的道德性的重要,这种分野表现在自由、个性解放及爱情等方面的特点。在构建人生理论的基础即自然人性论上,中西思想家们有着惊人相似的看法,但仍有本质上的不同。现代人从中可获得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19.
汉唐凤文化的演变,表现在凤文化发展的连续性与时代的特色性中。连续性体现了汉唐凤文化的一些趋同性;时代特色又决定了汉唐凤文化的差异性。总体而言,汉代凤凰与唐代凤凰的风格是大异其趣的。汉代凤凰富于神性和仙气;唐代凤凰的神性与仙气趋于淡化,更富于生活化。依托文献与考古资料,对比汉唐凤凰在政治祥瑞、墓葬、日常俗世生活及两性关系的表现等几方面的承袭与变化,分析汉唐凤文化演变的社会背景因素,可以考察汉唐凤文化演变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5000多年的文化传承之所以得以完整地延续,与中国古代教育密不可分,作为中国古代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课程从先秦"六艺"到孔子定"六经",再到"罢黜百家,表章六经",最后演化为"四书五经",国家的官方课程几千年保持了高度的统一性和延续性.本文仅就几个主要发展阶段中的指导思想、内容、进程安排、实施管理等方面做一简单的整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