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声是表现音乐灵魂和人们灵魂的真正手段”(摘《心的歌声》)。”音乐中最美,最感动人的也是歌声……(摘《歌唱家艺术》)。歌唱是一门综合的表演艺术,要完整地表现一首歌曲的内容,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悦耳动听的歌声是歌唱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因素。而歌唱中,气息运用的好坏又是获得悦耳动听歌声的关键。 法国著名男中音歌唱家潘才拉在《歌唱艺术》中说:“歌唱家的歌唱正如他的呼吸一样,呼吸好,歌唱就同样好;呼吸差,歌唱就同样地差。”云南省著名的彝族歌手白秀贞已年过七旬,但她的歌声仍旧那么宏亮,有穿透力,优美动听。她说:“唱歌的人,气是最重要的,气不好,歌就不好。……唱歌第一是气。“《古代戏曲声乐论丛》指出:”凡物之秘,根乎气,发乎声。“从以上论述中,可知歌唱与气的紧密关系。声乐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是,使歌者通过正  相似文献   

2.
歌唱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作用是人所共知的。中国古代的声乐论著中早就指出:“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气动则音发”;戏曲也讲究“气沉丹田,沉于底贯于顶”;在欧州一些国家的歌唱家也认为“歌唱艺术就是呼吸艺术”。呼吸作为人们维持生命的一科生理运动,是人体的本能,是不需要进行什么训练的,但歌唱呼吸则要根据歌曲声音的高低、乐句的长短、速度  相似文献   

3.
<正> 气息是发声的源泉,是歌唱的基础。歌唱者悦耳的声音是建立在良好的气息运用基础上。国内外声乐教育界对于呼吸法在歌唱中的重要作用看法是一致的。克拉克在《论呼吸》一书中指出:歌唱者必须是位专业的呼吸者。普利斯曼在他的《喉头生理学》中认为:呼吸是声音的生命力。中国著名声乐教授周小燕认为:谁懂得呼吸,谁就能歌唱。中国传统声乐则道:夫气者,音之帅也,气粗则音浮,气弱则音薄,气浊则音滞,气散则音竭。充分说明了声音与气息的关系,道出了呼吸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每一个声乐教师都懂得呼吸在教学和歌唱中的重要性。因为这是从声乐艺术形成以来,经过无数的歌唱者和声乐教师几百年的实践探索,总结出来的经验。中央音乐学院著名声乐教授王福增在他的《声乐教学笔记》中说:“呼吸是歌唱的生命”。中央音乐学院著名声乐教育家歌唱家黎信昌在《对歌唱发声方法的一些认识和体会》中也谈到:呼吸是歌唱的基  相似文献   

5.
“憋气”是一种既可以保持和控制气息,又便于形成呼气压力的方法。憋气并非是堵塞在胸口的、僵化的气息,它是在咽哈欠状态之下,控制气压自然呼出去时的一种内聚力。本文就笔者十多年来的学习体会,谈谈对“憋气”的初步认识。一、憋气与歌唱歌唱的艺术即呼吸的艺术,古代声乐论著中早有记载:“善歌者必先调其气”。“夫气者歌之帅也”。“气动则声发”,“气粗则音浮,气弱则音薄,气浊则音滞,气散则音竭”。可见声音的强弱高低、长短都取决于气息的运用,因而歌唱的过程就是掌握运用气息的过程,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训练控制气息并运用到…  相似文献   

6.
“气者,音之帅也。”“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歌唱艺术的一切技巧都与气息的运用和控制有关,气息的力度、深浅、缓急往往会影响到歌唱的音色、音量、音准、音域等。正确的呼吸,能为自由优美的发声奠定基础,铺平道路;有准备、有计划、有节制的气息运用,能使歌声圆润动听,富有感情色彩。呼吸是歌唱的生命,气息是歌唱的动力。  相似文献   

7.
人们进行歌唱,不仅是一种“有机体的生命活动现象”,而且从始至终是一个“完整的开放系统”。“气乃音之帅”、“歌唱就是呼吸的艺术”。无疑,它们都是正确的。反之,如果我们只是单纯的看到气息在歌唱中重要的作用,孤立地、机械地、静止地去学习或者训练歌唱气  相似文献   

8.
精气学说与《内经》中的医学心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先秦时期哲学界对精气的认识及精气学说的形成 ,进而论证精气学说对《内经》的中医理论 ,尤其是对医学心理思想的影响。归纳了《内经》对精气学说的发展 ,提出《内经》将精气学说升华为“自然之气”、“人体之气”2个层次和“自然之气”、“生理之气”、“心理之气”3个类别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呼吸锻炼在我国源远流长,先秦时期,道教创始人之一的庄周,就把吐故纳新作为养生益寿的方法。他说:“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道教养生提倡辟谷食气,所谓食气就是指呼吸锻炼。东晋葛洪在《抱朴子》中指出:“善行气者,内以养生,外以却恶。”《云笈七签》中说:“人与物类,皆禀一元之气而得生成,生成长养,最尊最贵者莫过于人之气也。”“元气减耗,命将竭也。”  相似文献   

10.
呼吸是生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运动,通过这种运动所产生的气流,也就是气息,是人体一切发声的动力,也是歌唱艺术的基础。气息是歌唱之本。我国古代声乐理论中就有“善歌者必先调其气”的论述,并强调:“气催声发,声靠气传,无气不发声,发声必用气”。欧美的声乐...  相似文献   

11.
在《三国演义》灼“术数”现象110例中,“星占”(星象,天文象占)占23例,为各类“本数”之冠。这是很值得研究的。现分类表述如下,并略加讨论。下.身分瑞应。如:①第2回:“(少)帝与陈留王卧于草堆之畔,草堆前面是一所庄院。在主是夜梦两红日坠于在后,惊发,披衣出户,四下观望,见庄后草堆上红光冲天,慌忙往视,却是二人卧于革呼。”②第32回:“(曹)丕初生时,有云气一片,其色青紫,圆如车盖,覆于其室,终日不散。有望气者,密调擦日:‘此天子气也,令嗣贵不可言。’”等等。这里所说的“红光”、“云气”(天子气),是…  相似文献   

12.
赋诗与歌诵     
顾颉刚先生在《古史辨三·〈诗经〉在春秋战国间的地位》中说:赋诗就是歌唱入乐的诗,诵与歌意义本同,所谓“不歌而诵”,不过是汉人妄生分别的区解。他举例说: 但歌诵原是互文。先就动词方面看,……‘公使歌之遂诵之’……可见是同义的。再就名词方面看,《小雅·节南山》说“家父作诵”,《四月》说“君子作歌”,《大雅·崧高》和《烝民》说“吉甫作诵”,《桑柔》说“既作尔歌”,可见是同义的。但这些话都靠不住,俞平伯先生已商榷之。作为旧话重提,今为撮录其要,参以己意,辨之如下:  相似文献   

13.
《孟子》中的复音词凝固现象(二)张觉以为:“以为”原来也是一个词组,相当于“以……,为…”,如:1)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梁惠王下》)“以为大”即“以寡人之圃为大”。只不过“以”的宾语因与上文相同之故而省去了。“以为”既与“以…为,...  相似文献   

14.
《水浒传》第101回书道:“王庆一日吃得烂醉如泥……露出了马脚。”这“泥”字何解?“烂醉如泥”也曾见于《聊斋志异·黄英》和《三侠五义》第86回等书中,语本《后汉书·周泽传)“时人为之(朝廷把官祭品)语曰:‘生世不谐,作太常妻,一岁……三百五十九日斋。’”李贤引东汉应邵《汉官仪》注:“一日不斋醉如泥。”而“醉如泥”也见于如杜甫“先拚一饮醉如泥”一类咏诗中。古诗还有省称之“泥醉”的,如元镇《以文石见赠》“泥醉风云我要眠”,陆游《自咏》“泥醉醒常少”等。其解,参《现代汉语词典》作“烂醉”……俱指滥饮而酪配…  相似文献   

15.
“呼吸是歌唱的基础,呼吸是歌唱的动力.”而歌唱呼吸不同于一般日常呼吸,歌唱需要掌握呼吸方法技巧.从分析呼吸的生理机理出发,就歌唱呼吸与日常呼吸的区别,以及歌唱的呼吸方法技巧进行探讨,旨在揭示歌唱艺术与呼吸方法技巧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温良恭俭让”作为一个完整的集合体在《论语》中仅出现过一次。《论语》原文作如是记:“子禽问于子贡日:‘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问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日:‘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从子贡的话里我们体识到了“温良恭位让”在孔子思想观念及诸多行为中的重要性。这个重要之点几乎就是孔子“仁”学思想和全部观念的根基以及归着点。“温”在孔子学说中有多种表述法。“温”是一种态度。一个人面对纷繁多变的外在,总要做出自己的反映。孔子教导人们要有较为得体的应变方式,“过”与“不及”都是失…  相似文献   

17.
梅诗师韩之奇险论唐春生梅尧臣师法韩愈,前人、今人早有评说。清田山《古欢堂杂著》云:“梅、欧、王、苏、黄、陆,皆……入昌黎之室。”叶燮《原诗》云:“宋之苏、梅、欧、苏、王、黄皆愈(韩愈)为之发其端。”夏敬观《说韩》云:“宋人学退之诗者,……梅圣俞亦颇效...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论述了歌唱呼吸的重要性及歌唱呼吸与生活中呼吸的不同之处,继而介绍了几种不同的歌唱呼吸方法并评价了其优劣,使人们了解、鉴别以至在声乐学习的道路上不走或少走弯路。  相似文献   

19.
田世娟 《中南论坛》2009,4(2):68-69
呼吸是“根”,气与喉是歌唱的原动力,而歌唱的呼吸却是与人的自然呼吸既相同,又有区别的,歌唱是在人的自然呼吸的基础上综合提炼进行艺术加工的。呼吸的方法找对了,才能使喉头相对稳定,才能获得上部共鸣腔体的打开和运用,才能使声音有音色、强弱、快慢、高低、长短、控制的合理变化。  相似文献   

20.
在先秦,“儒”有教官、教师之义,但此义为《辞源》、《辞海》、《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辞书所失收,故今为之补。先秦时期,在诸侯国中传授专业知识、专门技艺的人被称为“儒”。《周礼·天官·太宰》:“以九两系邦国之民,……三曰师,以贤得民;四曰儒,以道得民。”郑玄注:“师,诸侯师氏有德行以教民者;儒,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德行”,指《周礼》中的“三德三行”(详后),属于道德行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是专业知识与专门技艺。可见,师与儒都是教师,所不同的是,“师”是负责道德品行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