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末革命派中存在着基于狭隘的“民族建国主义”的以在18行省恢复建立汉族国家为目标的革命建国思想、而视满、蒙、回、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域为可有可无之地,这客观上为日本黑龙会等国外侵华势力提供了可乘之机,也导致国内满、蒙、回、藏各族对革命充满疑惧而产生离心倾向,这使得国家在辛亥革命过程中面临领土分裂和由此引发大规模民族仇杀的巨大危机。幸而国内各派政治势力大多能够以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民族团结为重,终于使江浙-带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取代武汉军政府象征18省汉族铁血团结的“十作星旗”成为中华民国国旗,标志着五族和代替了狭隘的汉族立场被确立为国策,使国家转危为安。南北议和以清帝退位、将其主极及相应的疆域完整移交民国政府而完成,保持了主权和领土的连续性,使得五族共和真正得以实现,避免了国家分裂和大规模民族仇杀的灾难,因此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进入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关系发生了转型,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专制统治,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与繁荣富强,成为各民族共同的追求与使命。辛亥革命开创了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新纪元,推动了中华民族认同与现代国家认同,促使国内民族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在中国民族关系史上写下了重要一页。  相似文献   

3.
浅析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和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席卷全球,国家认同再次引起学界关注。始于18世纪西欧的民族国家理论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缺陷,对于占当今世界绝大多数的多民族国家,其民族与国家的关系不同于单一民族国家,存在国家疆界与民族边界的异质性,因此在多民族国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并不总是一致,他们之间存在着张力甚至冲突。如何整合政治和文化资源协调二者的关系,使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和谐一致,形成高度一致的政治认同,是多民族国家面临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4.
“五族共和”思想对民族地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族共和”思想是中国资产阶级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政治纲领。文章阐述了“五族共和”思想对于推动各民族积极响应辛亥革命,反对复辟帝制,拥护共和民国,巩固中华一统局面起到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化背景下,随着市场经济的普遍推广,文化多元主义的不断兴起,世界霸权体系的去中心化和政治分裂的碎片化,多民族国家出现了诸如多元文化认同、多元价值认同、多元政治认同和多元身份认同等多样化认同形式,导致多民族国家面临严峻的国家认同危机,这主要缘于异质文化的互斥、民族认同的强化、经济发展的失衡和国家构建的滞后等因素。  相似文献   

6.
清末革命派中存在着基于狭隘的“民族建国主义”的以在 18行省恢复建立汉族国家为目标的革命建国思想 ,而视满、蒙、回、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域为可有可无之地 ,这客观上为日本黑龙会等国外侵华势力提供了可乘之机 ,也导致国内满、蒙、回、藏各族对革命充满疑惧而产生离心倾向 ,这使得国家在辛亥革命过程中面临领土分裂和由此引发大规模民族仇杀的巨大危机。幸而国内各派政治势力大多能够以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民族团结为重 ,终于使江浙一带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取代武汉军政府象征 18省汉族铁血团结的“十八星旗”成为中华民国国旗 ,标志着五族共和代替了狭隘的汉族立场被确立为国策 ,使国家转危为安。南北议和以清帝退位、将其主权及相应的疆域完整移交民国政府而完成 ,保持了主权和领土的连续性 ,使得五族共和真正得以实现 ,避免了国家分裂和大规模民族仇杀的灾难 ,因此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现代国家往往由多个民族构成。公民在通过政治制度建构其国家认同的同时,还要抽离出族众的身份,以文化性的姿态维系本族群中的民族认同。因此,现代民族国家认同本身便包含着文化与政治的双重属性:族众对同胞——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具有强烈的文化性;公民对身份——政治共同体的认同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全球化时代的民族国家认同的重构,必须(1)整合文化价值与公民身份,促进社会成员对民族文化与国家制度的理性服从,将公众政治价值中的一些基本理念内化成固有的政治信仰与心态;(2)健全政治价值系统与制度文明,实现政治价值社会化过程,确立公民对国家的政治忠诚;(3)拓展政治动员能力、社会组织能力以及公共服务能力,从而优化国家治理的结构与体系。  相似文献   

8.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大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国策,其基本特性在于它的人民性、民主性、整体性、科学性、合理性及实践性,是中国共产党创造性的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典范,是中国现代民族国家建设和国家认同的构建基础,也是凝聚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制度基础和保障.重申和研究民族区域自治在中国构建现代民族国家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多民族国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特点及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民族国家内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合既关系到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又影响到民族的繁荣和国家的昌盛。民族认同并非简单的文化认同,而国家认同也并非完全的政治认同。民族认同中包含了民族共同体的政治利益诉求,而国家认同中也包含了民族内部和民族之间的历史文化的渊源关系与联系性,并以此互为基础。因此,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而言,可以通过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良性互动来促进二者的相生,遏制二者的相克,从而维护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实现民族的繁荣和国家的富强。  相似文献   

10.
从传统的封建王朝国家转向建构现代民族国家,形成中华民族实体,外争国权、内争民权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理想追求。新疆作为中国的一部分,总体上跟进国家的这一转型,政治认同在曲折中增进。这一进程使得边疆与内地、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共同性因素逐渐增多;同时,也有需要我们省思的方面。  相似文献   

11.
辛亥革命对于中国现代社会历史进程具有多面而深远的影响.与中国历史上其它的改朝换代不同,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社会自秦汉以降宗法专制的社会形态,结束了长达两千余年的专制帝制.辛亥革命在破除旧制的同时,开启了民主共和宪政的新篇章,使共和时代取代了皇权时代.辛亥首义堪称中国人追寻共和宪政的第一个高潮,并最终促成民主宪政观念普被后...  相似文献   

12.
国家建设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主题。建立富强文明的中国现代国家是严复的毕生追求。受英国自由主义、社会有机体论和社会进化论等思想的影响,根据对nation-state的不同理解,严复建设中国现代国家思想的取向,区别于民族主义叙事下的民族国家,而呈现出一种具有现代性意义的国民国家意味。这种国民国家形态强调国民—国家的一体结构,即现代国家的生成和现代国民的创造在互动中同步进行。对于严复国民国家建设思想的内在理路,可以通过三对范畴进行分析和理解,即:道德性的自由与非道德性的权利,儒家式“君子”与现代性“个体”,传统天下与现代国家。通过对严复个案的梳理与分析,可以为处理好当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设中的边疆问题、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以及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问题,提供理论经验与借鉴。  相似文献   

13.
在多民族国家里,民族关系的发展影响着国家的政治与社会稳定,决定着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前途。为了将民族关系理论推进到中层理论并进一步实证化,从民族意志和认同倾向两个维度的交互关系切入,民族关系可分为争论型、和谐型、争夺型与互惠型;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语言使用、宗教与生活习俗、人口迁移、居住格局、社会同化、族群分层、族际通婚、族群意识等。而民族认同极端发展会导致民族分裂;国家认同促进民族融合,民族国家一体化。因此,对城市化与民族关系之间的机理也应作探讨。  相似文献   

14.
民族与国家合一是中国传统政治体制。19世纪末民族主义在中国勃兴。清政府以民族主义富国强兵,反对帝国主义;革命党人以民族主义推翻清政府。民族主义在新军中传播,在革命党人影响下,新军接受反清反帝的民族主义,发动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胜利后,民族主义从排满转向反帝。建设现代民族国家是辛亥革命胜利后民族主义宗旨。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建设现代国家的基本原则是:在新的民族国家中,各民族应当超越血缘种族,建立一个富有包涵力、整合力、融合力的现代国家体系。在一个国家的大范围内融合凝聚各民族,发展成一个强大的中华民族。民族主义与国家主权在理论上应当合而为一的,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也应当是合二为一的。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基础,由此凝炼出共同的民族精神,建设强大的民族国家。这就是辛亥革命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  相似文献   

15.
女性要求解放的声音历来置于民族国家构建的语境之中,这是中国女性解放运动的一大特征,辛亥革命时期大量涌现的女性报刊记载了这一特征。潜藏在这一特征背后的,则是按照男性的观点来塑造新女性。在男权社会,女性声音是无法逃脱男性的影响的,而辛亥革命时期的男权社会,通过缔造"母性"和"救亡"两个神话来形塑当时的知识女性,亦影响着其时的女性解放思想以及女性报刊的集体发声。女性的声音自然地融入民族国家构建的话语之中,也带来了一个巨大意义,那就是为中国女性奠定了其作为"社会人"的意义。但女性报刊终究未能创立自己的公共话语空间,这也说明了女性解放道路的艰难。女性报刊要成为真正的"女性声音",知识女性就应该站在女性主义的立场,用自己的话语模式发声。  相似文献   

16.
辛亥革命在摧毁大一统专制统治的同时,将“民治”社会提升为祖国重新统一的前提。但中国的历史传统已规定了由专制走向“民治”社会的过程,辛亥革命追求的现代统一目标,只有在这一过程完结之后才有实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现代多民族国家建设的核心意图是培养各民族对国家的整体认同感。对于多民族国家而言,作为文化共同体的民族与作为政治共同体的国家存在着冲突,这种身份差别扩大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张力。在国家建构中,多民族国家设计了不同的民族整合方案,其中苏联利用了"族群联邦主义"的政治化族际整合模式,澳大利亚采取了"多元文化主义"的民族整合政策,这两种民族整合方式在缓解旧问题的同时又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民族认同问题和国家认同危机。现代国家建设中的民族整合双重困境为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的民族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在处理国家与少数民族问题上,必须强化国家能力建设,培养民族的向心力,提升民族的国家性。  相似文献   

18.
近代以来,西方对中国的侵略与肢解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努力和抗争,构成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视角,也构成了基于历史传承的中华民族由自在向自觉的转变。中国也开启了由传统王朝国家形态,向近现代民族国家形态的艰难转型,在此过程中,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传承、血脉联系和文化传统,构成了实现转型的重要依托,中国各社会阶级的不懈努力,为这种转型提供了重要推动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则标志着中华民族的民族国家转型得以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多元一体”的多民族国家,政治认同始终是现代国家构建的核心主题.伴随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民族之间矛盾与冲突的变化,致使中国各民族政治认同面临新问题和新挑战.我国现代公民文化的培育和国家政治认同交织在一起,呈现出继承与创新、变革与重构的复杂态势.公民文化作为一种现代性、包容性的主导政治文化,成为加强和完善多民族国家政治认同的文化基础和新型资源.发展公民社会、培育公民意识、建构公民身份、维护公民权利,形成现代公民文化体系,是建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完全意义上的民主革命,它的爆发引起了列宁对中国问题的再次关注.基于当时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和被西方列强瓜分的处境,列宁高度肯定了由辛亥革命开启的中国革命的意义.从国内意义看,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能够将中国人民从中世纪制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从世界意义看,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将给亚洲带来解放并将破坏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在辛亥革命110周年的当下,重温列宁关于辛亥革命和中国革命意义的重要论述,对于我们在新时代秉承革命先驱遗志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