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这篇序文讨论两个问题:一、对一九七九年荣孟源先生和钱远镕先生讨论《李秀成自述原稿》问题两种不同的结论表示个人的拙见;二、对裴松之注《三国志》体例的得失提出看法,并把注《李秀成自述原稿》训诂与事实考证并重的体例提出讨论。前者是有关太平天国史的问题,后者则有关史学的问题,敬请同志们指教。  相似文献   

2.
不久以前,武汉地区的教学、研究单位和湖北省历史学会,先后举行了评价《李秀成自述》(下简称《自述》)和李秀成一生的学术讨论会。在讨论中,主要有如下几种意見: 一、关于《自述》的性質問題一种意見认为:《自述》是叛徒的自白,投降变节思想贯穿于它的始终。李秀成在《自述》中不止一处地对曾氏兄弟阿谀奉承,对太平天国革命恶意诋毁,并以他对革命叛徒和清朝将领如何宽仁礼待和  相似文献   

3.
读了《学术论坛》一九八○年第一期刊登的钟文典同志的《论李秀成》一文,觉得很好。好就好在文章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来立论。文章在谈到如何评价李秀成时,指出必须首先考虑李秀成一生中的主要的社会实践,看他在反对封建统治,反对外国侵略,解决近代中国社会两大主要矛盾这个总任务的态度、表现和影响。接着,作者运用大量的历史事实考察李秀成的社会实践,然后指出:“象千百万太平天国革命英雄人物一样,李秀成在  相似文献   

4.
李秀成在太平天国历史上的功过应当怎样评价,本属学术问题,尽可自由讨论。一九六四年前后,我国学术界曾就李秀成评价问题展开过争论,但不久却变成了一面倒的政治批判。曹光瓈同志的《关于李秀成及其自述》一文,《人民日报》原已排出清样,拟于一九六四年七月二十五日发表,同戚本禹的《评李秀成自述》唱对台戏,后因故未刊出。现在我们选刊曹文的一、三两个部分,同时发表苏双碧同志的讨论文章,重新提出李秀成评价的问题,希望这场中断了的学术讨论能够继续进行下去。  相似文献   

5.
太平天国遵王赖文光是天京陷落以后长江北岸太平军的重要领袖。他奋战于华北各地,驰驱万里,屡建奇功,使太平天国正朔延续四年之久。最后在扬州瓦窑铺兵败受伤被俘,于狱中亲笔书写自述后,1868年1月5日慷慨就义于扬州。赖文光的自述,虽不过千字,但慷慨如《出师表》,悲壮如《正气歌》。就内容而论,抒写亡国之痛,悲愤溢于言表,可谓通篇血泪;就形式而言,采用四六骈体,读来音调铿锵,堪称字字珠玑。不失为一篇  相似文献   

6.
杨年保 《云梦学刊》2010,(6):104-104
《沉浮与枯茶:八十自述》(江平口述,陈夏红整理)于2010年9月由法律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五卷:第一卷,似水流年;第二卷,廿载逆境;第三卷,我的教与学;第四卷,大立法时代;第五卷,  相似文献   

7.
蒲松龄谈狐说鬼写成《聊斋志异》,其动机何在?学术界据《聊斋自志》一文,一致认为它是作者的“孤愤之书”,有所“寄托”.而《东岳论丛》1989年第四期所载《〈聊斋志异〉写作动机试探》一文,则有新的见解.该文作者王枝忠,是西北地区研究《聊斋志异》的专门家,有关著述颇多。他通过《聊斋志异》中各篇的写作时间及其内客的考察,认为蒲氏写作此书的思想动机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多样的;不是疑固不变,一以贯之的,而是在各个时期有所不同;同  相似文献   

8.
<正> 1679年春,蒲松龄将自己平日所写的谈狐说鬼文字编订成帙,特请谢职乡居的当地名流高珩作序,自己也郑重其事地写了《聊斋自志》一文.于是乎,许多论者便以此来论定蒲氏创作《聊斋志异》的动机.诚然,蒲氏在《聊斋自志》里确实明白无误地交代了自己创作本书的动机,这就是所谓"披萝带荔,三闾氏感而为骚;牛鬼蛇神,长爪郎吟而成癖.自鸣天籁,不择好音,有由然矣.……独是子夜荧荧,案冷疑冰.集腋成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  相似文献   

9.
关于《书供》原稿的真伪问题,我在1979年曾写了一篇题为《李秀成书供原稿考辨》(简称《考辨》)与荣孟源同志商榷,刊登在《近代史研究》1981年第四期上。还在《考辨》未发表之前,《学术月刊》1981年第三期发表了罗尔纲先生的《李秀成自述原稿注序》(简称《注序》)一文。全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就是评论我和荣先生关于《原稿》真伪问题的讨论。在《原稿》确系李秀成的真迹这个问题上,罗先生和我的看法是一致的,但他不同意我所说的“曾国藩对它只有删改,并未撕毁”的论断。他持三点理由就这个问题来和我商榷。本文就是对罗先生“商榷”的再商榷。  相似文献   

10.
彭德怀同志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蒙冤写下了《彭德怀自述》这部遗稿。在“十二大”盛会的大喜日子里,我们怀念为人民尽瘁终生的老一代革命家,想到他对林彪、江青、康生之流所强加的种种诬蔑之词,作了义正辞严的驳斥,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强信念和刚正耿直、襟怀坦白的高尚品德。这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 彭德怀同志是深受我国人民爱戴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半个世纪以来,他艰苦奋斗,南征北  相似文献   

11.
李秀成早年投身太平军,从普通圣兵擢升天国统帅。但方山被缚,身陷囹圄,书写阿敌自污、招降旧部的《自述》。百多年来,毁誉参差,莫衷一是。如何正确评价李秀成的历史功过,史学界迄未一致,分歧大都关系到《自述》的真伪、全缺、性质等问题。本文试就这些方面作一点探讨,请教于史学界前辈及同志们。一、《自述》是残缺不全的真迹,不是雇人重抄的膺品李秀成自述流传的版本颇多,为史学界重视的有北京大学影印九如堂刻本《李秀成供》、罗尔纲《忠王李秀成自传原稿笺证》、梁岵(山厂户)《忠王李秀成自述手稿》、广西壮族自治区通志馆《忠王李秀成自述校补本》等。“刻本”早已因内容不翔实而被扬弃。“罗本”、  相似文献   

12.
李恭忠  李霞 《江海学刊》2007,(3):150-155
明代的“倭患”经历,留下了持续的“倭寇”记忆,对明清时期的海权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从明嘉靖年间郑若曾的《筹海图编》,到鸦片战争前夕严如煜的《洋防辑要》,自明中后期又以迄清中期的海防论述多以“倭/寇”为假想敌,以“备倭/防寇”为基本着眼点。这些海防论著表达了一种“眼光向后”的海权观念:多以数百年前的历史经验为准绳,而不是密切关注变化中的现实形势;多以陆权为中心,目标在于如何“防”海,而不是如何经略海洋。结果,16~18世纪,中国政权的海上关注焦点一直放在东亚秩序圈内的传统挑战者(“倭/寇”)身上,却忽略了正在膨胀的欧洲商业殖民主义的挑战。对手意识的错位,埋下了中国在近代中西海权竞争中失败的深刻缘由。  相似文献   

13.
初唐小说《补江总白猿传》的写作动机,自宋代以来,几乎众口一辞,都认为乃时人为诽谤欧阳询而作。有的还把它与后来的《周秦行纪》视同一类作品,说:“唐时风气,往往心所不慊,辄托文字以相诟,如本《传》及《周秦行纪》皆是已”。(汪辟疆:《唐人小说·补江总白猿传》附识)甚至明智如鲁迅,也认为:“是知假小说以施诬蔑之风,其由来亦颇古矣”。(《中国小说史略》第八篇)这简直就是把它当作攻击小说的始作俑者了。如果确是这样的话,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这篇小说了。笔者不同意此说,故不得不予一辨。  相似文献   

14.
宋应星是明代杰出的科学家。本世纪以来,国内外出现了不少研究宋应星及其著作《天工开物》的专家、学者,并取得一定的成果,对于宋应星《天工开物》的写作动机等问题,至今还未有人涉及。为此,我们根据宋应星纪念馆所存资料和去年底掘墓时所获材料,对其著述《天工开物》的动机作些浅显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论《六一诗话》写作动机与内在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六一诗话》写作动机与内在逻辑李清良《六一诗话》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以“诗话”命名的诗歌评论专著。诗话之体例,亦创于是编。因此,《六一诗话》研究是今日诗话研究之基石。本文试就《六一诗话》一书的写作动机与内在结构逻辑作一探讨,希望能促进对《六一诗...  相似文献   

16.
金圣叹《水浒》评改动机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圣叹是《水浒》研究史上一个划时代的重要人物。一九六四年前后,围绕如何正确评价金批《水浒》的问题,学术界曾开展过热烈的讨论,为清理金圣叹丰富的小说理论批评的遗产做了有益的工作。近年来关于这个问题的不同意见的争论,可以说是那次讨论的继续和深入。金圣叹评改《水浒》的动机究竟是什么?我们认为,这是评价金圣叹的历史功过、确定金本《水浒》价值的一个至关紧要的问题。不解决好这个问题,正确的结论便无由得出。为此,我们也想来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期引起进一步的争鸣。  相似文献   

17.
清道光二十六年间,署任陕甘总督林则徐幕下的陈德培,以约半年时间,手抄林氏在粤使人翻译西书和新闻报纸等所留存译稿,亦即所谓洋务资料的一小部分,辑成一册,题名《洋事杂录》,今藏于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抄本《洋事杂录》,书封面业已有些破损,经补裱完整。书名题签为陈德培手迹,签下并钤有陈氏印鉴一枚,篆以“子茂”二字。全书考为陈手笔行书,字体秀丽遒劲。其后附有“道光二十六年丙午,自春二月至夏六月,在少穆先生幕下,得录此千百之一。子茂陈德培自记”的短跋。《洋事杂录》一书的内容,是《海国图志》没有收录,也是中国史学会所编“中国近代资料丛书”《鸦片战争》六卷本未辑录的。因此,该抄本在埋没近一百四十年后被发现,使鸦片战争史料又增加了一件珍贵实物.必将引起国内外人士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吴雯(1644-1704),字天章,山西蒲州人,清初著名诗人.他一生未仕,却因学识渊博、诗才卓逸而与傅山有"北傅南吴"[1]之称.吴雯诗风飘逸淡雅,颇得神韵,受到王士祯、朱彝尊、赵执信等高度推崇,为诗坛领袖王士祯谓为"仙才"[2],认为论诗五十余年,"然得髓者终属天章也"[3].吴雯好交游,与王士祯、洪舁、陈维崧、赵执信等名流唱和赠答,切磋诗艺,留下许多漫行华章.晚年隐居中条,卒于家.光绪八年,张之洞于太原建四徵君祠,将吴雯与傅山、阎若璩、范鄗鼎合祀,称"晋士楷模".  相似文献   

19.
王秋红  李豫 《晋阳学刊》2009,(3):115-118
吴雯是清初著名布衣诗人,王士祯在其墓志铭中“目为仙才”,名噪一时。吴雯的诗歌成就很高,对于后世影响颇深,但对其诗歌内容的研究在历史上一直处于空白,诗歌版本系统流传更是被忽视。通过对吴雯诗集各种版本源流与继承关系的研究,可以把其版本粗分为四个系统,即刘组曾系统、孙谔系统、张体乾系统以及其他系统。刘组曾系统是目前为止所知刊行最早的系统本,从刘组曾到宋弼再到徐昆,从时间上反映了诗歌的演变。其他系统又从另外的角度阐释了吴雯诗歌的特色。无论是哪种系统,都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研究吴雯诗歌。  相似文献   

20.
学界对《全唐文》的研究远逊于对《全唐诗》的研究,特别是对清代编纂《全唐文》的动机、特色及其文化价值更少论述;本文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这方面的研究不足.作者认为,清代喜庆朝编纂《全唐文》的动机在于加强文化建设,发挥其教化功能,借弘扬大唐文化以匡时弊,扭转社会腐败之风.其之所以选择唐代文章,是因其“皆足以裨益政治,垂为法矩”;此外,大唐文化所体现的开放风气与民族平等政第也适应清朝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统治全国的需要.作者还认为《全唐文》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正因其有自己的编纂特色:在选题上具有独创性;在分类体制上具有变革和创新;收集文章之宏富,搜罗之完备为前所未有,这也反映了当时较高编辑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