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随世运,无日不趋新。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不竭的动力。”郑板桥说:“领异标新二月花”。目前,作文,尤其是考场作文的创新,可谓“红杏枝头春意闹”。的确,无论平时习作,还是考场作文,若能写出耳目一新的作文来,的确能出奇制胜,独领风骚。  相似文献   

2.
语言是文章表情达意的一个重要方面,贫乏的语言常常让人读之无味,产生“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的感觉。习作怎样才能做到妙笔生花,文采斐然呢?文学大师鲁迅曾说过:“作文的人,因为不能修辞,于是也就不能达意。”可见,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是使文章文质兼美的途径之一。它可以大大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平添不少文气,从而产生“闻之者动心,味之者无极”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3.
修改文章的能力是写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形成的。好文章是写出来的,也是改出来的,“改之又改,方成无瑕之玉”。但传统的“学生作文教师改”的做法,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束缚学生的独立思考,影响学生作文能力提高。叶圣陶先生说:“我们应当有个共同理解,修改肯定是作者份内的事。”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  相似文献   

4.
文章随世运,无日不趋新。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不竭的动力,更何况是作文呢?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作文的创新之戏越演越火,并好戏连台。“领异标新二月花”,求新求异是中考作文的一枝独秀,是获得高分的重招,这无疑是件大好事。但就笔者中考阅卷的亲历和平时习作训练来看,深感作文尤其是考场作文的求新求异非一件易事,决不能草率而为。因为如果考生平时没有较为深厚的文化、生活积淀、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作文指导中走入了一条应试作文教学的误区。如作文结构模式化,语言运用成品化,材料选择通用化,写作缺乏个性化,这是作文教学的悲哀。作文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的生命价值律动的体验。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作文教学一定要以人为本,以生活为本位,加强生活体验,抒写自然之睛,感悟世间万象写出作文“大气”,运用创新思维,使作文溯本求源。  相似文献   

6.
学生作文,特别是初接触作文不久的学生,如何把文章写具体,是作文成败的一个关键问题。很多学生写作时把握不住“具体”,轻描淡写,或这一次“具体”了,遇到新内容仍不知怎样“具体”。一个事件,一次活动,一个分析,几句话之后便无话可说的现象普遍存在,所以应对“具体”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同学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7.
作文最忌随人后。机械模仿别人的作文就是生搬硬套,平铺直叙的作文,读了就好像是在喝白开水,没有味道。“文似看山不喜平”。毫无特色的文章就很难受到欢迎,学生的作文没有特色,在考试中难以得到高分,在参赛时更难榜上有名。  相似文献   

8.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之一,也是语文教学中作文课面临的最大挑战。文思贵新,作文追求的应该是“洛阳纸贵”,“语不惊人死不休”,因而创新素质应该是作文教学的最高培养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教学中,关于如何斟字酌句,使文章表意准确,得当;如何上承下连,使文章通顺,连贯;如何结构布局,使文章清新独特;如何修辞谋篇,使文章艳而不俗,丽且耐读……这些内容,是教师为实现创新素质目标而通常讲述的内容。但我觉得如果能开拓学生思维空间,打破“定势思维”的束缚,有意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有积极的影响。在作文教学中,可采用以下方法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9.
曾有人向苏轼请教作文之道,苏轼回答:“无它术.唯勤奋读书而为之,自工。”鲁迅说过:“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从这些文坛名人的经验中可得: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作文教学必须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除此之外。还应让学生多练笔.提高写作水平。读和写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古人将文章的开头比做“凤头”,意在强调开篇之重要,特别是考场作文,有一个别出心裁、让人耳目一新的开头则显得尤为重要。那怎样才能扮靓美丽的“凤头”呢?  相似文献   

11.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长期以来,在作文训练中,大多数教师都是按固有的模式去要求学生,甚至为了考试得高分,在考前背诵作文,写出来的文章既无真情实感,更无创新可言,又怎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呢?因此,要提高学生的作文素质,就必须冲破写作公式的禁锢,改革作文辅导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创新之花在作文中灿烂开放。  相似文献   

12.
作文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的基本尺度。在中考语文试题中,作文占有40%的大比例分数;按素质教育的要求,作文素质更是语文素质的重要体现。然而,作文教学的现状却令人忧虑。在作文教学中还存在简单化、片面化的一些误区。如只看重作文方法的指导而淡化生活的积累;只专一练“写”而忽视“听”“说”“读”的训练;只偏重谋篇布局的指导而弱化语言训练……诸如此类的做法束缚了学生作文的手脚,从而导致:一写作文学生就叫苦连天,抓耳挠腮、绞尽脑汁也无济于事,勉强挤出来的文章:  相似文献   

13.
古人常用“凤头”来形容文章的开头,“凤头”就是说文章的开头要小巧玲珑,精美引人。那么怎样才能打造文章的“凤头”引人人读呢?一、直截了当开头中考作文,篇幅和数字都有限制,如果文章的开头废话过多,势必影响中间内容部分的充实。反之,直截了当地入题,就能给中间部分留出更多空间,使文章显得丰满具体。  相似文献   

14.
创新是一个古老而长新的话题。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始终离不开创新。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创新能力是人类普遍具有的素质。而当前作文教学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文思贵新,那种抄袭、俗套和陈词滥调、千人一面的文章应退出历史的舞台。  相似文献   

15.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抓好作文命题是作文创新教学的第一步。好的作文命题,会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  相似文献   

16.
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常发现学生作文题材雷同,结构模式化,观点陈旧,读起来索然无味。古人说过:“文似看山不喜平”,文贵创新。怎样使文章有新意呢?这就要求改变学生僵化的思维模式,因为它掏了学生的思维活力,扼杀人的创造精神。创造的本南是求求,求新就要进行发散思维,多角度、多层次地考虑问题。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求异思维,它与创造力有直接联系,是创造思维的最主要成分。智力和创造力研究的著名学者吉尔福特说:“正是在发散思维中,我们看到了创造性思维的最明显的标志”。因此,加强发散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7.
文章的主题犹“帅也”,如人之“灵魂”,文章的材料犹如人之“血肉”,而文章的结构恰似人之“骨骼”。失去健壮坚实、分布科学的骨骼,血肉就无所依附,灵魂也无处寄托,由此可见健全“骨骼”的重要。中考作文评分标准一般由“内容”‘语言”和“结构”三大块组成。“结构”又可以分为4-5个等次,其间的差别主要表现在:1、文章是否完整;2、详略是否得当  相似文献   

18.
当前,学生作文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结构的雷同化,二是语言的花俏化,三是厚古而薄今,四是材料的雷同化,五是惧怕创新。这些问题,反映了当前作文教学的现状。改变现状,回归本性,学生的作文才会有生气。改变现状的方法:端正教师指导写作的态度:引导学生观察现实生活,多写身边的人和事;鼓励创新,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提倡质朴自然之文风:少些束缚限制.多让学生自由作文。有“我”存在的作文。才是真性情的作文。  相似文献   

19.
解读新课标,探索新实践。作文课程的整体改革,已成为语文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深入分析、探讨作文课程的特殊性———“目标的规定性与动态性”、“资源的整合性与创生性”、“方法的模式化与个性化”与“评价的终结性与发展性”,不仅是我们反思传统语文教学作文训练体系弊端的逻辑起点,而且是我们“改革并创新作文课程体系”、“优化并创新作文教材体系”,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现实终点。  相似文献   

20.
由于大山的阻隔与封闭,山区的孩子接受的新信息有限;受家庭条件的限制,在学习上的投资微乎其微。结果是阅读量小,因而作文时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状况。实践证明,在农村教学中采用“模仿作文”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孩子们能够在模仿中学会创新,才会在创新中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