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墨子是河南鲁山人——兼论东鲁与西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于是哪里人氏?历来有争论,归纳起来,大致有四种说法;一是鲁国人。《吕氏春秋》中的《当染》和《慎大》两篇,高诱注:“墨子名翟,鲁人。”这里说的“鲁人”,据孙诒让在《墨子传略》中考证,是指鲁国人。二是宋国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云:“墨翟宋之大夫”,墨子在宋国的活动较多,著名的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见于多种古籍,于是一些人就认为墨子是宋国人。三是鲁阳人。毕沅在《墨子注》中,根据《墨子·公输》篇的记事,认为墨子是鲁阳人,因为鲁阳当时属楚,所以墨子也就是楚国人。可是从一些反映  相似文献   

2.
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伟大的思想家。他创立的墨家学派,与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并称显学。《淮南子·泰族训》评论说:“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化之所致也。”“化”者,教化也,其中当然也包括了宣传教育。所谓“化之所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墨子是位具有异常感染力的宣传活动家,不然,他的弟子怎么可能教诲成有如此坚定信念和崇高精神的人呢?两千年来一直流传着他劝阻鲁阳文君攻郑以及拆服公输般而阻止楚国侵略宋国的故事。他的见义勇为的行动和宣传教育的效果曾博取历代人民的尊敬。现就其宣传思想作一简论。  相似文献   

3.
亚里士多德曾说 :逻辑学家定会成为修辞学家(《大英百科全书》“修辞”条 )。这显然是把逻辑作为修辞的要素。按亚氏的观点 ,墨家逻辑本身就是修辞的要素 ,更何况 ,除了逻辑之外 ,《墨子》中还有丰富的修辞内容。然而 ,墨家对修辞所做出的贡献 ,至今也没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载 :楚王对墨家弟子田鸠说 :“墨子者 ,显学也。其身体则可 ,其言多而不辩 ,何也 ?”田鸠回答楚王这个问题时先讲了楚人鬻珠和秦伯嫁女的故事 ,然后说 :“今世之谈也 ,皆道辩说文辞之言 ,人主览其文而忘其用。墨子之说 ,传先王之道 ,论圣人之…  相似文献   

4.
《诗经》《关睢》开篇首句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句中的“关关”,传统的看法都认为是“水鸟的鸣叫声”,象朱熹释作“雌雄相应之和声也”(见《诗经集传》),余寇英先生释作“雎鸠鸣声”(见《诗经选》),高亨先生释作“鸟鸣声”(见《诗经今注》),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但我以为以上说法似有不妥。  相似文献   

5.
(5)魏侍中应璩在直庐,见一白狗,问众人无见者。逾年卒。近犬祸也。(二、犬祸、923)原标点易生歧义。根据上下文来看,“问”的对象应是“众人”,“无见者”则是叙述的结果。“众人”之后逗号不可缺。(6)晋武帝太康八年三月乙丑,震灾西阁、楚王所止坊,及临商观窗。(三、火不炎上、933)“震灾西阁楚王所止坊”是一句,中间不当停顿。“西阁”为西端之宫殿,《汉书·杨恽传》:“恽上观西阁上画人,指桀纣画。”何晏《景福殿赋》:“屯坊别署三十有二。”注:“坊,别室也。”“楚王所止坊”应在“西阁”内,震灾西阁内楚王所止坊一处,而不是“西阁”和…  相似文献   

6.
《公输》篇选自《墨子》一书,记叙了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翟“止楚攻宋”的动人故事。墨家的学说,一是“兼爱”,二是“非攻”;在春秋战国时代有很大的影响,与儒家的学说并称为“世之显学”。墨家重实践,其思想方法,有所谓三表或三法:“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这亦可视为他们的论著的写作方法,这种方法也有重实践的意义。因为墨家重实践,又有初步的科学知识,所以他们的论著很注意语法和逻辑。我  相似文献   

7.
《墨子》大量引《诗》来阐明自己的观点,为其理论提供支撑。同时,其学说中以墨家的思想标准释《诗》,如《诗》中的上帝、鬼神观念以及“圣王之治道”思想。《诗》对墨家政治思想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汉学家色雷士·李称墨子“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神秘人物。”美籍华人学者李绍崑在其著作《墨子:伟大的教育家》一书中说墨子“他的生辰不祥,国籍和出生地也不确定,”此乃实情,决非泛泛之论。今偶读水渭松先生之《墨子导读》一书,见“墨子姓墨氏已毋庸置疑”及“墨子名‘马’还是名‘翟’的问题,实在是很清楚的”云云,颇有异议,遂作此文,以求教于学术界同仁。  相似文献   

9.
论墨子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宗教思想的矛盾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哲学家自身思想中的矛盾现象,最甚者莫过于墨子。在《明鬼下》,墨子以其朴素唯物主义的“三表法”,论证了鬼神的存在。他以当时社会上流传着的有人看见杜伯其鬼射杀周宣王等传说,说明“鬼神之有岂可疑哉”!以夏虞殷商西周三代圣王皆以鬼神为有,论证鬼神“何能谓无”,以“鬼神之能赏善罚恶”、“治国家利万民”,验证鬼神之确实存在。本来,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与宗教思想是背道而驰的,但在这里却如此地集中二者于墨子一身,如何解释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10.
屈原和楚王的姓氏问题,只要翻阅一下《史记》中的《楚世家》和《屈原列传》,不难看出他们原来都同姓“芈”(mǐ)而不姓屈和熊。然而在近年来出版的一些书刊上,对屈原与楚王的姓氏问题却产生了种种说法。有的说“屈原和楚王同宗不同姓”;有的提出“屈原和楚王同姓,而楚王却姓熊不姓屈,这是怎么回事”的问题,有的则解释说:“春秋时楚武王熊通的儿子熊瑕,食采于屈邑,遂以‘屈’为姓,成为楚王族三族之一”。说屈原的祖先“瑕”因封地“屈”而得姓是对的。但说楚武王熊通姓“熊”则不妥,把屈瑕也冠以“熊”姓就更离谱了。因为“熊”在当时并非楚王之姓,更不是屈瑕的原姓。关于楚族的来源及其  相似文献   

11.
词语训释忽视词义的时代性,必然导致训释失误。将王维《鹿柴》“但闻人语响”的“响”释为回声,林嗣环《口技》“妇拍而呜之”的“呜”释为亲吻,都违反了这一训释原则。  相似文献   

12.
“爱”在先秦典籍中,只见于《诗经》、《楚辞·天问》及《尚书》,其他经传及子书均不用。本文考察《诗经》和《天问》中出现“爱”字的诗句,归纳其用法规律,并据此提出一些与前人不同的训释。“爱”在《诗经》中的第一个用法是疑问副词。《鄘风·桑中》:“爱采唐矣?沫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四句诗一问一答,“爱”之为疑问副词甚明。郑《笺》以“于何”释“爱”,至为确诂。《邶风·凯风》:“爱有寒泉?在浚之下。”旧解释“爱”为“曰”为“聿”(如  相似文献   

13.
<正> 宋钘,战国时宋国人,与尹文齐名,同游稷下,因并言黄老之意,被后世称为宋尹学派,在当时很有影响。在《孟子》书中,宋钘写作宋牼,《庄子·逍遥游》、《韩非子》写作宋荣,《荀子》、《庄子·天下篇》写作家钘。宋钘的生卒年代不可确考,我们只能根据《孟子》的记载推其大概。《告子下篇》说:“宋牼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置之;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说之将何如?’曰:‘我将言其不利也。”这里说的秦楚构兵发生在周赧王三年,楚怀王十七年。《史记·楚世家》说:“怀王十六年,……发兵西击秦,秦亦发兵击之。十七年春,与秦战丹阳,秦大败我军,斩甲士八万……,遂取汉中之郡。楚怀王大怒,乃悉国兵复袭秦,战于蓝田,大败楚军。”当时,正值燕人畔齐(见《孟  相似文献   

14.
说“信徙”     
《墨子·贵义》:“商人之四方,市贾信徙,虽有关梁之难,盗贼之危,必为之。今士坐而言义,无关梁之难,盗贼之危,此为信徒,不可胜计,然而不为。则士之计利,不若商人之察也。”毕沅《<墨子>校注》认为“信徒”的“信”当作“倍”;孙诒让《<墨子>闲诂》进而认为“信徒”的“徙”通作“蓰”。毕、孙之说,影响至今。然而,将“信徒”释为“倍蓰”,“市贾信徒”一句似乎能够圆说,但“此为信徒、不可胜计”一句,却有漏  相似文献   

15.
凤皇于飞 ,和鸣锵锵。 (庄 2 2 P2 2 1)杨注 :于飞 ,飞也。于为语首词 ,古人常置动词前 ,无义。或曰 :往也。按 :杨注揭示了“NP +于飞”格式中“于”字最常见的二种解释。这种句式 ,《诗经》凡 9例 ,孔疏全部释为“往飞” ,“语首助词”说本杨树达先生《词诠》。据我所知 ,还有以下几种说法 :a .如。见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b .聿。见王引之《经传释词》。c .之。见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d .动词词头。见王力主编《古代汉语》。e .正在。见刘朴《〈诗〉“于飞”句义》 (《责善》 1941年第 11期 )一文。f .焉。见吴世昌《释…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比”?不少论者看得很简单,甚至说什么“比”法易解。唯“兴”难通,等等。而其实,历来释“比”之纷歧,并不亚于释“兴”,只不过多自为说,较少正面争鸣罢了。 关于这一问题,我近年在有关文章中,曾顺便表示过自己的看法,但是言不尽意,本文拟较系统地选前人较有代表性的释“比”之论,分其观点流派,评其正误得失,并依《诗经》之实际,提出个人之选择,供同道批评指正。 (一) 第一个释“比”流派,似应从汉儒郑玄说起。他对“比”义的解释,主要是从诗教的美刺原则立言的。故可称之为美刺派。而他本人则专主刺失,他在注《周礼·大师》“教六诗”中这样说:“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后人便继承其说,用解《诗经》之“比”了,而且影响颇大。但其说之不妥有  相似文献   

17.
“兼爱”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兼爱”辨辛果“兼爱”是墨子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但何为“兼爱”?后人却绝少作出确切明晰的解释。《辞源》“兼爱”条认为兼爱指“爱无差等,不分厚薄亲疏,反对儒家的爱有差等说”;《辞海》解释“兼爱”是“一种平等、不分厚薄亲疏的相爱”;一般教科书则释“...  相似文献   

18.
墨子对虚词的研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他对虚词的训释涉及语气词、副词、连词等。墨子训释虚词多采用分类法、比较法、排除法等方法,他把意义看做虚词的核心和依据,并认识到虚词的抽象性和系统性。  相似文献   

19.
玄鸟新解     
《诗经·商颂·玄鸟》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郑玄笺:“天使鸟乙下而生商者,谓鸟乙遗卵,娀氏之女简狄吞之而生契。”商族为玄鸟所生,后世史家或以为是“虚妄之言”(《论衡·奇怪》篇),但《商颂》本是商人后裔、春秋时代宋国贵族祭祀祖先时的庙堂乐歌,其歌词内容决非向壁虚造,而是必有所本,从现代科学的民族学的角度来看,我们知道宋人所言不虚,所谓玄鸟正是古代商族所崇拜的图腾。  相似文献   

20.
一、墨子“尚贤”和老子的“不尚贤”墨子所主张的“尚贤”学说,应当不仅指当时贵族阶级内部的选贤举能,而且也是从下层的劳动人民中间选拔贤能之士。《墨子·尚贤上》说: 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有众贤而已。所谓“贤良之士众”,是他认为不仅有一二个而已,还应该有众多的“贤良之士”,国家才能够安治。贤良之士的来源,《墨子·尚贤上》说: 是以国之富贵之人闻之,皆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富贵也;今上举义不辞贫贱,然则我不可不为义。”所谓“国之富贵人”,当然是指贵族。他们退而私议:现在举贤的办法是“不辟(即‘避’字)贫贱”。可知被认为贤良的人中间是有下层贫贱之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