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分配的公正与制度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分配的公正原则在现实的社会权利关系中,主要体现为社会成员的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分配公平。我国的社会分配不公与转型时期公正制度的缺失有关,初次分配不公的主要原因是权利分配的不公。社会分配公正的核心是制度公正,要用合理的制度安排保障社会分配公正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道德公正是指个人或组织履行道德时得到他人和社会给予的与其道德上付出相适宜的善意对待和回报,它主要涉及道德活动中给予与回报、付出与补偿之间的对等与平衡问题。与法律公正、分配公正等相比,道德公正有着自己的性质与特点,它主要依据的是道德上"以善报善"的公正原则。近年来,我国社会不时发生一些道德不公现象,包括"做好事反遭陷害""英雄流血又流泪""道德意义上的劣币驱逐良币"等。道德不公,一方面,会降低人们履行道德的热情,导致道德冷漠;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成为一些人掩盖其不道德行为的幌子,即通过制造道德不公假象来隐瞒自己的不道德行为。维护道德公正,要对道德行为进行精神和物质上的嘉奖;对道德履行中导致的损失进行补偿;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社会公正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琛  杨爱林 《学术论坛》2005,(7):117-120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结构转型的全面展开,社会公正日益引起学术界的关注。目前国内理论界对社会公正的研究既着重于基本理论的研究,又着重于现实层面上社会不公现象的研究。对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双管齐下既为我国改革提供了理论借鉴,又推动了对社会公正基本理论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4.
张屹峰 《学术探索》2004,(11):101-105
苏联党和政府在改革过程中提出了“公开性”原则 ,成为苏联改革理论的重要内容。在“公开性”原则的指导下 ,苏联社会出现了空前的“公开化”运动。“公开性”原则及“公开化”运动 ,对苏联改革乃至苏联命运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刘宏明 《理论界》2007,(11):168-169
刺度的公正与社会公正是息息相关的,当前社会不公的存在,其根源在于社会制度的不公。要消除社会不公。促进社会公正与和谐,加强以制度公平正义为基本价值追求的制度伦理建设是一条根本性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6.
社会公正是中国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本文概述了治理民主理论,认为社会公正原则的内容涵盖了治理民主的价值取向,治理民主的制度体系是落实社会公正的重要途径。从这一理论视野出发探究中国公正社会建设,发现治理民主建设滞后导致社会不公,而流行的选举民主无法根治社会不公。为促进社会公正,应大力建设治理民主,遵循法治民主-分权民主-选举民主的顺序,以法治民主保障公民权利;以分权民主完善市场经济制度、培育社会自治;最后,以多种上层民主形式畅通表达渠道。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财富占有不公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其中涉及自然资源占有、使用不公、分配不公等现象),指出产生不公的原因,提出解决社会财富占有不公、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伦理公正原则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中应有内容。公正源于平等观念 ,是历史的产物 ,是社会公正的重要体现。在社会转型时期因为存在社会不公正现象而使人们更加呼唤伦理公正和社会公平。建立社会主义伦理公正原则应该注重研究解决四方面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9.
社会公正的基本原则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公正的基本原则是社会公正理论的核心,是社会公正观或公正内容的具体化和措施化,是人们衡量社会公正与否的具体标准。具体来说,社会公正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基本权利平等原则、共享原则、按贡献分配原则和补偿原则。  相似文献   

10.
歧视与中国现阶段的歧视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歧视是一种典型的社会不公现象 ,它程度不同地存在于任何一个社会。歧视背离了机会平等的基本规则 ,损害了公正的基本原则。歧视必然会产生种种负面的社会效应。歧视的形成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及认知等原因。现阶段中国仍存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歧视。同以往相比 ,中国现阶段的歧视具有一些独自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公正是对资本主义公正主体定位和价值理想的时代扬弃,而不是单纯的对立和否定。这种扬弃必须遵循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原则,不能陷入抽象的价值理想主义。苏联模式局限于对资本主义价值序列教条式的抽象颠倒,最终产生出社会公正的对立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价值关系序列层面真正把现实的而不是抽象的人民主体引入到社会主义公正建设中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公正层面出现的问题,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公正出现了方向性错误,相反,这是现实实践对社会主义公正深入发展提出的新使命。  相似文献   

12.
贫困与公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就总体情况来说,一个社会所拥有的贫困现象的规模与程度同这个社会的公正程度具有一种负相关性。绝对贫困显然有悖于公正的保证原则和调剂原则。当一个社会有能力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但仍存有大量绝对贫困现象,应当说这是不公正的。对于绝对贫困者来说,社会有责任提供最起码的社会救援亦即生活底线的保证,有责任从全社会发展的总成果中切出一部分予以调剂。平均主义式的绝对贫困则损伤了公正的机会平等的原则(事前的原则)和按照贡献分配的原则(事后的原则)。相对贫困更是从多个方面违背了公正的原则。问题的复杂性在于,虽然贫困大多属于“不公正”的贫困,但也有少数的贫困属于“公正”的贫困。“公正的贫困”现象只是相对贫困范围内的事情。由此,可以形成这样一种看法,贫困者并不一定就无可置疑地拥有着公正。贫困与公正问题在中国的社会转型时期往往表现得十分突出和复杂。  相似文献   

13.
司法公正是法治社会的内在要求 ,然而我国存在着的司法不公现象却相当严重 ,它影响了我们对建设法治社会的信心 ,也成为法制改革的核心。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司法不公的原因 ,试图寻找司法公正的途径 ,建议以司法程序为切入点进行司法改革 ,实现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14.
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究其实质而言 ,协调是以人为中心的利益关系的调整。如何正确处理利益关系需要以公正作为准则。本文试从企业管理伦理的角度探讨企业管理中公正原则所涉及的主要层面 ,影响管理公正的伦理因素以及消除管理不公的伦理运行机制等问题。可以预见 ,以人力资源为核心要素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将使企业管理中的公正原则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完善。  相似文献   

15.
失业在我国仍是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在当前的失业中存在着大量的不公,如城乡差别性失业不公、体制转轨性失业不公、被排挤性失业不公等.这些不公给失业者带来诸多不良影响和伤害,是导致社会不和谐、不稳定的重要因素.应当尽快制定和实行切实有效的措施治理失业不公,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社会公正与权力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确立公正的社会制度与消除不公正的社会现象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观测面,而国人普遍的权力意识无疑是中国实现社会公正的最大障碍,权力意识的消极影响在社会公正的信息反馈、政策制定及制度贯彻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消除传统权力意识对国人观念和行为的负面影响是确立社会公正原则和建立社会公正制度的必要步骤.  相似文献   

17.
关于社会公正的理论讨论大致形成了三种理论模式。在我国,作为和谐社会建构的首要价值原则,社会公正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但由于种种原因,社会公正一直没有在人们的社会政治生活中得到完整且真正的体现。因此如何遏制社会不公正现象,维护社会公正,进而顺利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建构,已成为我们当今十分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从民生问题论社会公平及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生是涉及人们生存和发展的两大问题,而公平的实质即利益分配问题,人民大众对民生的满意度如何是与一个社会的公正度密切相关。在改革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利益和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凸显的社会问题和矛盾。特别是在就业、教育、收入分配等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方面的矛盾更加突出,人们的不满意度较高,其核心是社会不公。实现社会公平,则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制度建设、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大力发展经济,如此社会公正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保障和实现。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构建与社会资源的公平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的真正涵义是社会公平,因而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消灭社会不公。社会不公的现象和种类很多,我们认为,最大的是对社会资源控制上的不公平,因为如果社会的大部分资源被少数人控制,必然造成社会上的贫富差别,而且也导致少数人对财富的挥霍和浪费。社会资源控制上的不公的产生往往导源于政治权力的腐败,因而要纠正这一不公,就必须通过民主和法治的办法严格地规制和监督政治权力的使用,并制定相应的法律改变社会资源控制上的不公现象。一、和谐社会的真正涵义是社会公平,因而和谐社会的构建得力于纠正社会不公现象世界是事物的集…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经济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家的综合国力得到了增强,今天人们在享受着改革发展成果的同时,社会中存在的突出矛盾与问题也随之而来,其中社会公平正义方面最为显著的主要问题是贫富差距扩大与社会不公现象的存在。以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视角来分析这些问题,并就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