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问题的讨论中,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两个过程”是毛泽东同志对近代史基本线索最重要、最完整、最确当的概括,全部“近代史的重要内容”“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包括在‘两个过程’的范围之内,都是可以用‘两个过程’论的思想来加以解释的”;因此,必须坚持以“两个过程”而不是其他意见作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对此,笔者有两点不同的看法。第一点,笔者认为毛泽东同志并未用“两个过程”来概括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所谓“两个过程”,是从《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以下简称原文)中的这样一段话概括出来的:“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史理论问题研究,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时它的研究和探讨不但有助于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建设和教学的开展,而且有益于对中国近代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对其本质的把握。文章主要就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至八九十年代出现的两次有关中国近代史理论问题研究和讨论,进行了概述、分析和评价,目的在于通过半世纪以来学术界有关中国近代史理论问题研究和讨论的回顾,促进新时期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和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3.
在近几十年中国大陆的历史学界,明清史和近代史是两个取得了重大成就的研究领域;但与此同时,两个在时间上接续的历史时段中间出现了一道鸿沟———两段历史各有其问题意识,学者们向我们展示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历史和历史叙述方式。但是,出自明清史的社会史研究者从他们的实践出发,对传统明清史和近代史研究之间的这种断裂进行了反思。在更加多元和复杂、而非单线的问题意识之下,重新认识这一段历史的内在脉络,从而有可能使双方在一个共同的平台上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4.
<正> 中国哲学之发展,主要是围绕着物质与精神何者为本原、人道与王道何者为目的这两个核心问题的讨论而进行的。中国哲学发展之阶段,亦大致可以按照不同时期的哲学家对这两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来划分。据此,我认为,中国哲学的发展,经历了古代(先秦)、传统(两汉一宋明)、近代(清以后)三个大的阶段,而在这三个阶段两次转变过程中,第一次转变无疑是  相似文献   

5.
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问题的讨论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如何确立中国近代史的体系,而且关系到如何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内容和怎样评价近代中国社会各阶级的作用等一系列重大问题。80年代以来,史学界就如何表述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问题展开了一场论争。主要有八种说法。  相似文献   

6.
近代史进程基本线索的理论,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建设史上的一项重大收获。这一探讨历经曲折的过程。20世纪3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论证了中国近代史主线是反帝反封建革命的正确观点;50年代对近代史分期进行了热烈的争鸣,认识更加深入,尤其是以范文澜为代表的学者提出同时应以资本主义的发展来考察近代社会进程的看法,具有前瞻性意义;进入新时期以后,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路线指引下,学者们从新颖的视角进行思考和分析,更有许多新的创获,胡绳、李时岳、陈旭麓、刘大年的主张尤有代表性,集广大近代史研究者的共同努力,最终得出"两个基本问题"的科学认识。总结这一探索历程有深刻的意义,证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坚持革命性与科学性二者相结合,坚持从掌握充分的史料来科学地分析问题,这同死搬教条的做法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这一理论问题最终圆满解决,是近代史领域坚持解放思想,坚持以唯物史观原理分析中国实际问题的逻辑依归。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问题是解放后三十多年来中国近代史学界一直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讨论,是认识和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一个基本出发点,也是合理地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进行分期和建立完整的中国近代史体系先要解决的基本问题。过去对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讨论,主要侧重于从中国近代史的前半段(1840—1919年)的过程中去探讨,这样势必会割断历史,使有的问题找不到明确的答案。本文试图从完整的半殖民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和社会性质问题,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两个基本问题和出发点。五十年代学术界关于中国近代历史分期的讨论和近几年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讨论,从根本上说来,都是围绕讨论者各自对这两个基本问题的不同认识而展开的。因而,重新探讨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社会性质,很有必要。近期读得钟兴瑜《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社会定性辨析》(载《河北学刊》1988年第6期)和王志远《也谈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社会性质——兼与钟兴瑜商榷》(载《河北学刊》1989年第3期)二文,颇受教益,对二文中某些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论点,却又不敢苟同。笔者并非要在二文的意见分歧中寻求某个折衷点,而是就二文的有关论点分别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权当引玉之砖,以就教于钟、王二先生及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9.
<正> 1987年8月下旬,由湘潭大学召集的中国近代史体系体例学术讨论会在该校科研基地天子山举行。来自各地的80余名专家、教授及研究人员参加了会议。现将其主要内容综述如下。一、中国近代史的体系和体例有的同志指出,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就是独立的资本主义近代化。其主要论据是:世界资本主义潮流的冲击,激起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中国近代化的要求,中国近代史的主题就是资本主义化的过程及围绕该过程而展开的一系列斗争。中国近代社会的两个主要矛盾是围绕着上述过程及斗争展开的:能否搞资本主义近代化,这是中国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能否独立进行近代化,这是中华民族与外国侵略者的矛盾。中国要近代化但不要殖民地化;外国列强要使中国殖民  相似文献   

10.
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问题(笔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打破框框,开阔视野胡滨(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文史哲》编辑部组织笔谈,讨论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问题,我认为这次笔谈很有必要,而且也很及时,因为所讨论的内容是研究近代史的同行们共同关心的问题,它关系到今后近代史研究应当如何进一步开展下去:是墨守成规,固步自封,陶醉于五十年代初期的成就而停滞不前,还是打破框框,开阔视野,为夺取新的研究成果而奋勇前进? 在讨论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问题的时候,不妨对建国以来的研究情况做一番历史的回顾。  相似文献   

11.
前阶段,中国世界近代史研究学术讨论会在厦门大学召开,会上对世界近代史学科教学改革与科研的一些问题,发表了许多不同的看法。现将我们对有关学科革新方面的一些意见整理出来,以请教于同行。关于世界近代史编纂体系的问题世界近代史大约有280年之久,这是世界历史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从现有教材来看,突出以政治史为骨架,这不算错,但失之狭隘。对世界近代史体系的革新,我们觉得应从多种角度去设想,就是要从经济发  相似文献   

12.
对于中国近代史线索问题的解释,在目前史学界诸多观点当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两种观点。一种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以三次革命高潮(太平天国、戊戌维新和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来描述中国近代史线索的观点。这种观点立论的基础是以阶级分析的方法将属于人民革命范畴的几次运动视为中国近代史的主流,而把与中国人民相对立的外国列强和中国封建统治阶级视为造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力量,是中国近代史的逆流。另一种观点是最近几年提出的以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前进的四个阶梯的对中国近代史线索的新解释。这种观点立论的基础除了肯定人民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社会协调发展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社会协调发展的几个问题诸大建搞现代化要注意社会全面发展,这是邓小平的一贯思想。随着中国现代化向更高阶段迈进,当代中国社会的协调发展问题,已经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和思考,似乎应明确如下几点:一、协调发展的两个基本方向当代中国社会的协...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争议问题指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程之一,是进行历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课程.近年来,中国近现代史的分期问题、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改进问题日益突出.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分期问题,应以1949年为界,1840-1949年为中国近代史、1949年以后为中国现代史;中国近代史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840-1911年为第一阶段,1912-1949年为第二阶段;中国现代史的下限应当定在2006年.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解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争议问题,广泛运用多媒体、互联网等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内容和手段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代史是一个西学东渐、中国不断走向现代化的进程。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的过程,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从现代化的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符合学科发展需要。本文从现代化的新视角讨论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为中国近代史研究开拓思路,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 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如何确立中国近代史体系,而且关系到如何理解这段历史的基本内容和怎样评价中国近代社会各阶级的作用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长期以来,它之所以引起史学界的广泛注意,以致宏论迭出,原因就在于此。就目前已发表的各种观点来看,它们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如果对它们加以透彻分析,取长补短,也许能得出一个较为正确的结论。为此,本人不揣冒昧,仅就几种主要观点,试作评论。一在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问题上,提出最早、影响又大的观点,恐怕莫过于胡绳同志的“三次革命高潮”说了。早在1954年,胡绳同志在当时开展的关于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的讨论中曾提出:“要解决分期问题,必先确定划分时期的标准,这也就是要确定,我们在叙述中国近代史的主要任务时,是在说明什么,以什么来做基本的线索,循此线索,即可按照发展程序把各方面的历史现象根据其本身的逻辑而串联起来。”为  相似文献   

17.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一直处于内忧外患之中,面临两个根本问题,需要回答和解决:一是中华民族会不会亡国灭种?二是中国将何去何从?要不要改弦易辙,除旧布新?这两个问题都牵涉到对中西文化冲突的认识、比较和选择。因此,救亡图存,变革图强,始终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主线,而中西文化冲突则总是围绕着这条主线展开激烈论战,并同近代史上接踵而来的内政外交危机和爱国维新浪潮彼此呼应。  相似文献   

18.
洋务运动的问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问题之一。它搞了三十五年,占了中国近代史将近一半的时间;它涉及的问题极端重要,关系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和这样一个社会向何处去的大事;它内容丰富,范围广泛,争论问题很是不少。下面根据洋务运动的几个问题,谈点我个人的不成熟的看法,请批评指教。 (一)洋务运动的性质和阶级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代史是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从革命斗争史角度来看,以五四运动为分界限,可以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分为两个阶段:五四运动以前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五四运动开始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们习惯把前者称为中国近代史,这里姑仍其旧。我们党历来就重视中国历史,特别重视中国近代历史的研究。毛泽东同志在自己的许多  相似文献   

20.
拙稿《也谈中国近代史上的“情”与“理”》①曾从有关概念和评价方法等方面对郑剑顺先生《中国近代史上几个问题的“情”与“理”》一文②提出质疑。近读郑先生《关于“情”与“理”商榷的答复》③,不但没有消除笔者原有的疑问,反而增加了新的困惑。思忖再三,不吐不快。看来,只有从“情”与“理”两个评价标准误区中走出来,回到历史唯物主义关于道德尺度与历史尺度的标准问题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