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统统句中的谓语成分一般不能是单个动词。统统句不但要求谓语是有界的表达,而且一般也要求被全称量化的NP都是一个有指的、定指的成分。从语义上来说,不是所有的动词都可以出现在统统之后作谓语,出现在统统之后的谓语动词常常是有消极语义的、大家不希望发生的词语,也有一部分是中性语义的词语,很少有积极意义的动词出现在统统后作谓词性成分。统统和其他修饰语共现时的顺序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2.
基于原型范畴理论,现代汉语中表示给予义的双宾句表现为一个句式的连续统,而表称、致使、结果三类双宾句则处于这个连续统中不太典型的位置,同时这三类双宾句内部也存在着典型性的差异:表称类两个宾语之间插入的动词动作性越强就越靠近兼语句,反之就越靠近表称类双宾句;使动类内部的典型性为他动使动类高于自动使动类;结果类中“个+谓词性成分”如指向动词后面的间接宾语就可看作双宾句,如果是指向谓语动词或者是指向谓语动词前面的主语,那么在语义上则可看作是靠近动—宾—补语序的结构.  相似文献   

3.
(一) 介词“对于(对)”常常与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为一种介词结构,跟谓语发生关系,表示谓语动词支配的对象或与它相关联的事物。因此,“S+P+O”句中的“O”,有时候就可以利用“对于(对)”把它提到谓语的前边或句首去,转换成“对于O+S+P”的句式,如: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大量语料的统计和梳理,探讨了“得”前谓词在表现形式上的复杂性。从类的意义上说,先导动词、判断动词、能愿动词和一部分使令动词以及一部分行为心理动词不能进入“得”字句的前段充当谓词。虽然“得”字句对动词有所偏好,一些单音节和双音节的动词较容易构成“得”字句,但是能否进入“得”字句的前段充当谓词与合成词的构成方式没有绝对的因果关系。从形容词的情况来看,凡是能用“很”修饰的都能进入“得”字句的前段,所以“非谓形容词”、“形容词的重叠式”和“带有强式字眼修饰的偏正式形容词”一般很难进入“得”字句前段。基于对“副 名”结构的认可,本文认定名词也可以进入“得”字句前段。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被”字句的关键是要满足终结性,即谓语部分要求包含某种终结点。在考察了大量语料的基础上,本文尝试性地研究了“被”字句谓语动词终结义的表现形式及其限制条件。其中动结式结构是最适合于被动式的谓语形式,是被动句的原型。对于一些影响义内涵的动词,我们可以采用体标记来进行有界化。此外,谓语动词后带宾语和“所”字标记也是谓语动词有界化的手段。  相似文献   

6.
对上博简否定副词“弗”的考察表明:“弗”字句的谓语主要是动词谓语,动宾结构做谓语可能是古语的留存;“弗”的主语多为在上者;“弗”在复合句中多处于后续句中,“弗”与“不”的连用有一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7.
在古代汉语句法结构中,谓语是句子的核心,是起决定全句格局作用的成分,而动词谓语不仅数量多,所构成的句式也比较复杂,这一点同现代汉语有着明显的一致性。关于先秦时期动词的句法功能,人们已经从及物和不及物、使动和非使动、所带修饰成分等方面作过很多有益的研究。本文想用动词“向”的概念作分析上古汉语句式的出发点,对先秦历史散文最高成就的代表著作《左传》中单音动词的语法特点及其句式作一系统考察。复音动词的“向”,将另文讨论。  相似文献   

8.
“有”字是个动词,它和其他动词一样,在句中可以作谓语,也可以作述语。但它有与一般动词不同的地方,就是和一些词语结合后可以受副词“很”修饰。如“很有修养”,“很有些自以为是”等。“有”字的上述特点早已为人们所熟悉,本文只就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这部书对一千余个常用成语逐个作了“例释”和“提示”,故名《成语例示》。“例释”包括:①释义,②例证,③句法功能。“提示”包括:①成语的结构类型,②正音,正形,③褒贬色彩,④近义成语,反义成语,⑤语素的解释和比较,⑥用法上的特点,⑦有参考价值的古汉语资料。这部书例证丰富。每个成语至少有五个用例。用例绝大多数采自名家、名作。这部书对成语的句法功能作了分析,试把句法功能分为:①用作主语,②用作谓语(包括有些语法书上所指的能愿合成谓语、判断合成谓语、兼语句谓语、连动句谓语等),③用作宾语,④用作定语,⑤用作状语,⑥用作补语,⑦用作独立成分,⑧用作分句(或独立成句)。  相似文献   

10.
规定”义中有一个对人的要求之意义,这是一个三价给予义动词,构成双宾语句,其中的谓词性配价成分是远宾语即直接宾语。这种句子的语义结构是“施事+与事受控人+受事受控行为”,与事是受控人,受事是受控行为。“规定”的谓词性配价成分是一种行为价。“规定”是指施事允让或禁止与事干什么的要求或命令,作为给予义动词,这里的“给予物”,是对行为的允许或禁止等,是一种抽象的“客体”。  相似文献   

11.
0、引言 0·1汉语里的“是”,是个习见广用的词。逻辑学称它为“肯定联项”,修辞学称它为“比喻词”,但在语法学上,对于它的词性,专家们意见纷繁,不一其说。有称系词的,有称判断词的,有称动词的,有称特殊动词的,还有称付词、形容词、代词、连词、语气词的。对于它在句中的作用,有说联系主语和表语的,有说跟它后面的名词构成动宾关系的,有说跟名词谓语构成合成谓语的。此外,还有许多“惯用法”和“活用说”。于是,这个“是”就给兄弟民族学习汉语和汉语翻译工作带来不少麻烦。  相似文献   

12.
汉语句段表达与谓语中心语对应,语义表现上以"事件"为主要表现形式.所提"内套"与"外套",主要是就结构形式来说的,具体是对应一个事件还是两个事件,要依据句子的实际情况来定.汉语表存现的位移类被字句既包括部分带得字补语和保留宾语的被字句,也包括谓语动词后接趋向动词或其他类动词的情况.汉语存现类被字句多数在谓语、定语和宾语位置上出现,基本不在主语位置上出现;同存现类事件搭配的包括普通位移类事件、言说类事件和击打类事件,基本排斥认识类事件;事件关系主要呈现为时间关系和因果关系,其他关系类型的比较少.存现类动词后所接趋向动词或其他类动词,也属于一个独立的句段,存现类被字句在句段与事件的对应上基本是两个句段对应一个事件.有的谓语动词后接处所补语,与所修饰的补语中心语构成两个句段,但对应的是一个普通位移事件,而不属于一个存现类事件.  相似文献   

13.
“V到”小句的四种类型在及物性高低上存在差异,因此在语篇中充当前后景的能力并不相同。通过考察“V到”小句中“V到”的动态性、动作的参与者、宾语的个体性、宾语的受动性等四个方面,我们得出“V到”小句四种类型及物性从高到低的排序。其带谓词性宾语时,“V到”小句已经出现了一系列去范畴化的表现:主要选择表示思维、认知的动词,主观性增强;其后不能加时体标记;不能构成可能式。在语篇中倾向于充当后景,主要传递旧信息,衔接功能增强,这表明当“V到”小句中是谓词性宾语时,语法化程度最高,“到”的标记性也最强。  相似文献   

14.
“以”“为”在古汉语中常常连写,构成“……以为……”或“……以为”格式。把连用的“以为”当作一个词来分析、研究其语法作用,始于《马氏文通》。马氏认为:“‘以为’二字有两解:一作谓词者,则‘以为’二字必连用;一作以此为彼者,则‘以为’二字可拆用。”这里所说的“谓词”就是谓语。“以此为彼”就是“以……为……”的意思,这种意义的“以为”有两种情况:一是句中的“以”后无省略成分,  相似文献   

15.
俄语动词不定式的用法极广,由于俄语语法流派甚多,对动词不定式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看法不一.根据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体会谈谈个人的认识。一、动词不定式在不定式句中的用法动词不定式句与一般无人称句不同。一般无人称句的语语可以用“无人称动词或谓语副词+动词不定式”表示。而动词不定式句中的谓语是独立的、不依属于其它词的动  相似文献   

16.
“没”用作副词表示“未然”,一般不能与表示“已然”的“了”同在一个句子里,但在一些句子里它确实可以和句尾“了”共现。本文分析认为这些句子的谓语动词前都有“再”或隐含了“再”。“再”表示一个动作过去发生过、将来还要发生但是现在未发生,“没+再”表示一个否定的状态从过去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与当前状态相关,所以可以跟句尾“了”共现。另外,“再”表示动作的重复,所以谓语动词是否能重复决定了这类句子的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17.
动宾谓语“被”字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被”字句是现代汉语里的一种特殊句式。这种句式谓语的结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谓语或谓语的中心部分是个动宾短语,我们称之为动宾谓语“被”字句。例如:①敌人被这些烧不死的火人吓破了胆。(谢雪畴《“老虎团”的结局》)②坦荡的江水,被犁出一道道的波浪。(陆星儿《风暴,又是风暴》)③喜富的村长被撤了职。(赵树理《李有才板话》)这类句子的基本结构模式是:N_1+被N_2+V+N_3这里的N_1代表主语,V 代表谓语动词,N_3代表V 的宾语,N_2代表介词“被”宾语,在句中可隐可现。  相似文献   

18.
大量的文献和方言资料表明,“着”字被动句来源于动词“着”的遭受义。“着”的语法化是句法位置、使用频率、认知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着”字被动句的语法化途径是:“S+着动词+NP宾语”→“S+着动词+NP宾语+V动词”→“S+着介词+NP施事+V谓语动词”。研究表明,在语法化研究中,把历史资料与方言资料、句法研究与虚词研究结合起来,重视源词的语义、句法特点对其衍生词的句法功能的影响,对于准确考察虚词的来源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9.
汉语中主谓谓语句的构成相当复杂,而小主语的构成也是相当复杂的,其构成情况如下:一、由词构成。1.名词,只限于一般名词;2.代词;3.量词,只限于单音节物量词重选式;4.动词,小谓词为形容词;二、由词组构成.1.动宾词组,小谓语一般限于形容调;2.联合词组,小谓语式形容词或判断动词或“有”字;3.“的”字词组;4.方位词组,小主语同大主语多有领属关系;5.数量词组,小谓语多为描写、说明性的;6.趋向词组,小谓语多为描写性的;7.复指词组,小谓语为动词,名词,为说明性的;8.主谓词组;9.指数量词组,必有所指代事物于前文出现。  相似文献   

20.
差比标记“比”字经历了从实词到虚词的语法化演变,学界一般将其视作介词,其句法功能为引出比较基准。然而,与“比”字具有同样句法位置和功能的“不比”、“不如”、“没有”等词都被认定为动词,这有违句法特征的判定原则;介宾短语作状语影响小句语义的表达;作为介词的“比”不符合以谓语为中心的否定句法操作和跨语言共性;“比”字为小句谓语遵循汉语句法的“时间顺序原则”。研究发现,现代汉语“比”字句中的“比”应为动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