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漱溟认为,传统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征是"伦理本位,职业分立"。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梁漱溟提出了"中国社会结构特殊论"。"中国社会结构特殊论"包含东西文化观、中国社会结构理论和乡村建设理论三个密切相关的部分,其中,东西文化观是基础;中国社会结构理论既是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分析,同时也蕴涵着梁漱溟对中国未来社会的构想;乡村建设理论则是这一构想的体现。梁漱溟以伦理的手段和方法解决中国社会问题虽然没有成功,但他对中国社会所作的独特分析拓宽了中国社会结构的认知视野,他的乡村建设实践为后来者提供了一种从文化角度入手改良社会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现代化乃近代中国的绝对主题.和绝大多数时人主要关注自上而下政治权威的现代转换不同.梁漱溟坚持并且践行了一条自下而上从社会入手的另类现代化道路.的确,从"国家一社会"的视角看现代化,实际上包括自上而下的政治权威转型与自下而上的市民社会建构的双向过程.而中国现代化进程之所以一再受挫.就因只单向度地注目政治变革,独立的、自治的社会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培育,以至国家与社会二者之间没有形成适宜于现代化发展的良性结构.从这个意义上言,梁漱溟自下而上"造社会"之现代化路径探索,值得珍视.  相似文献   

3.
陈伟 《兰州学刊》2007,(12):9-11
文章对"市民社会"这一概念在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中的位置、市民社会的概念结构及其与家庭、国家的关系作了一个简要梳理.在此基础上,本文力图阐明特殊性与普遍性两者间的辩证关系是市民社会概念的内在结构.  相似文献   

4.
理解梁漱溟的思想,须基于对其哲学的核心观念理性的认识。通过对梁漱溟的不同时期的理性概念之含义的梳理,可以见出从直觉到理性再到人心的不断发展的思想线索。梁漱溟从乡村建设到后期对儒家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都建立在他所理解的理性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5.
五四时期,在传统儒学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之际,梁漱溟独树一帜,建构"新孔学"伦理观。他以生命宇宙观为基石,高扬社会伦理本位与道德本体论;以生命和谐为取向,确立道德义务;以道德代宗教,建构伦理"终极关怀"。进而,肯定了孔子儒学的生命与智慧,确定了现代新儒学尊孔崇儒的精神方向,揭示了科学主义与物质主义的误区,树立起人文自觉主义的大旗,开"以洋释儒"学风。它对时代的影响广泛而深刻。虽然在今天看来",新孔学"伦理观存在一定的局限与缺失,但是瑕不掩瑜,其内含的合理因素,至今仍为人称道。  相似文献   

6.
刘永青 《理论界》2009,(1):121-122
在对中国传统儒学思想中的情感要素的张扬和对近代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的积极回应中,梁漱溟提出了"尚情"的理想人格."尚情"即崇尚真情、情理,讲究真情实感,坚持"主观的情感"而不是"客观的道理".这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在物质生活上的知足常乐;在社会生活中的"尚情无我";在精神生活中的行"仁"求"安".梁漱溟的"尚情"说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当时国人在人生要义等问题上的困扰,帮助他们树立了自主独立、积极进取的人生信念,同时它对于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史炳军 《人文杂志》2002,(4):136-140
梁漱溟是 2 0世纪中国著名的知行合一的思想家 ,本着文化救国和文化立国的立场 ,他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行的种种改革提出质疑 ,认为欧化和俄化的道路在中国均行不通 ,只有他的乡村建设这个“第三条道路”才能把中华民族导向光明。他的思路是现代化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和农民问题 ,现代化不应以牺牲和遗弃农村为代价 ,在某种程度上还应以乡土重建为基点。必须从农村出发 ,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复兴和发展的道路 ,由此带动工业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在中国现代化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对于以农业人口为主、农民占大多数的国家现代化进程而言 ,今天仍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像中国自古以来就走着一条与西方迥然不同的道路一样,当中国告别古代迈步进入近代的时候,也走上了别具一格的独特路径.为了把握中国近代的社会结构及其特征,必须客观而冷静地把握近代中国的历史起点.一、近代中国的历史起点与在自身单一矛盾的运动中完成近代突破的西方情形不同,中国在与古代揖别之时,面临着双重  相似文献   

9.
梁漱溟文化理论的内在思维理路是以人类基本生存问题的理论为核心而抉发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并展望其价值、意义与前景,因此,也可以说,梁氏是藉人类基本生存问题的反省设定了中国文化的问题性,这一问题性涉及着“直是一个问题”的三个分析的层次———文化哲学、历史、情境。如斯理解,我们自然称梁氏的文化理论为“文化问题论”。  相似文献   

10.
梁波 《北方论丛》2004,46(5):92-95
利益结构是社会系统和政治系统的深层结构,它构成社会和政治运行的内在动力.作为政治生活与社会生活之间,特别是政治生活与经济生活之间的中介,利益结构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具有一种转化功能,它的变化对政治结构和政治运行机制的影响极大.可以说,利益运动是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中,最突出、最核心的变化就是社会利益结构的变化,它将给中国的政治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但是,利益结构的变化对政治发展的影响只有通过现存的政治结构的变化才能实现,所以,社会政治权力结构的状态对政治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事实上,中国的政治发展正是在不断调节这些矛盾中实现的.  相似文献   

11.
刘金伟 《理论界》2013,(9):11-13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起了以国家政权为核心,国家、市场、社会三位一体的"总体性社会"。在"总体性社会"结构背景下,社会建设依附在国家政权体系下,以政府为主体,依靠政治动员的力量,服务于政治目标。国家依靠强有力的中央集权与计划体制,控制了一切社会资源,整个社会结构封闭、凝滞。这种社会建设模式虽然有利于国家集中有限的社会资源,在短时间内解决面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实现社会整合的目标,但其形成的一系列僵化体制对今后我国社会建设的推进产生了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2.
意欲,是漱溟哲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它不仅仅是个心理学、认识论和伦理学的概念,而且它首先是个本体论的概念。它源于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和柏格森的创造意志,吸纳了佛教唯识宗阿赖耶识之精,最终归宗于孔孟之“仁”,陆王之良知或心,可谓杂揉中西,融通佛儒。一、意欲概念之来源任何一个哲学概念的出现或哲学流派的形成都是通过对前人思想资料选择和组合建立起来的。当然哲  相似文献   

13.
从现代新儒学的基本立场出发,立足于对"身"与"心"之间关系的独特理解,梁漱溟先生的文艺思想大 致包含了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文学艺术的创造和鉴赏,以及文学艺术的社会功用等对本学科的研究来说至为关 键的问题。出于对中西学术之不同特征的深刻理解,梁氏文艺思想既有对我国传统文艺思想的精深理解和透彻把 握,也有对西方现代文艺思想的自觉接受和有意识的汲取,两者彼此融合、互相补充,较为妥帖地融会于其独具特 色的新儒学思想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4.
心性论是梁漱溟哲学思想的基本内容。梁漱溟曾说,他一生所着力探究的是人生的出路和中国的出路两大问题。他认为,世间至可宝贵的东西莫如人,而人之可贵在于心。探讨人的心性,就是为了正确认识人。只有正确地认识人的心性,才会真正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真谛,从而解决人生的出路和社会的出路问题。梁漱溟数十年如一日,围绕着心性问题来思考认识世界,构建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他自认为在这个问题上“用功颇力,而有所得”。本文拟对梁漱溟研究人类心性的思想成果及其哲学理论思维的经验教训作一初步的评述。  相似文献   

15.
“五四”运动以来,梁漱溟怀着对中国和人生两大问题的忧思,强调行重于知,以“践形尽性”概括儒学的真精神;同时以西方生命哲学来诠释他的儒家哲学,开启了现代新儒家“援西学入儒”的先河。梁漱溟坚守儒学理性主义的传统,认为儒学在近代中国虽然遭受重大挫折,但是未来儒家学说必然重光于世界。  相似文献   

16.
中原大战后,以国共两党为代表的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国内阶级矛盾也在不断加剧和进一步激化。华北事变后,民族矛盾继续上升,阶级矛盾有所缓和并开始下降。但此时,民族矛盾的份量还没有超过阶级矛盾,到西安事变前,阶级矛盾仍然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西安事变是中国社会矛盾的转折点,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超过国内阶级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卢沟桥事变的爆发及全民族抗战的发动,成为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突出标志。抗日战争时期,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始终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其它矛盾都处于次要的和服从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梁漱溟以"意欲",这一概念入手,提出的文化三路向说,预测了世界文化未来的趋势,对儒学的前途做了乐观的估价,将西方的文化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相结合,对东西文化加以比较,极富开创性和启发性.  相似文献   

18.
梁漱溟以“意欲”这一概念入手,提出的文化三路向说,预测了世界文化未来的趋势,对儒学的前途做了乐观的估价,将西方的文化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相结合,对东西文化加以比较,极富开创性和启发性。  相似文献   

19.
邓玉娇案虽然早已过时,但其中蕴含的法律问题依然值得研究。学者们对于邓玉娇案的争议焦点在于,邓贵大的主观罪过是强奸还是猥亵,从而来判断其行为是否属于特殊防卫中的暴力犯罪。但对于此处暴力犯罪的认定仅应当考虑客观外在行为而忽视侵害人的责任能力和主观罪过因素,因此有必要对特殊防卫中的暴力犯罪作出说明。  相似文献   

20.
“日本文学特殊论”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日本文学研究界普遍流行一种“日本文学特殊论”的观点 ,认为现代日本文学只注重描述美学意识或者所谓人类共同的情感而极少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等政治问题。然而 ,细考明治期政治小说及后来的社会主义小说、无产阶级文学 ,尤其是 193 1年至 1945年“十五年间”的文学和“战后派”的文学 ,可知“日本文学特殊论”并不符合现代日本文学的史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