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6 毫秒
1.
人是永久的斯芬克斯之谜,它既有社会性,又有动物性;既是"被抛在世界里的"被决定者,又是具有自主选择性的创造者。在人的身上,神性与兽性、灵魂与肉体、无限与有限、理想与现实、被动与主动、崇高与卑微的对立统一构成了人的悖论性存在。当这些矛盾之间发生冲突时,社会往往要求人们做符合本社会要求的理想人。由于人性的复杂性,以及不同主体对人的理想生存样态的不同设想,这种对人类生存悖论的解决方法本身就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的生存悖论及其解决方法,从而打破单一的"理想人性"模式,建立更加符合现实需要的价值规范。  相似文献   

2.
主体是马克思早期思想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主体不仅仅是纯粹的肉体存在,也不只是在和客体相对立之中的认识者。主体是进行社会历史活动的具体的、现实的人,主体是自己劳动创造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陈克华以惊世骇俗的身体表达成为华语诗界的标志性诗人.身体美学是陈克华诗写的出发点和最终旨归.他对肉体尤其是男体做了全方位的测绘,试图打破符号和意义给身体设定的陷阱,通过肉身化呈现自我主体.他以"败德者"的姿态,来审视自我,突破性别阈限,拆解异性恋霸权,释放自己的生命激情,倔强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在本质意义上讲,他的诗歌创作是其纳西色斯情结的外化.陈克华有待于以身体的"在场"为基点,从"个体化生存"拓向"社会化"生存,在更大的场域中建构起诗人的自我形象.  相似文献   

4.
卡夫卡的《变形记》将肉体的生命动态引进现代生存诗学的理论视域,以身体感官的真实表达来诠释现实世界的生存逻辑与隐秘的个体自我建构间的矛盾。卡夫卡的"变形"以一种分裂的思维原则和艺术手法开创了个人与世界融合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5.
本文希望通过分析讨论在柏拉图的著作及<新约>的有关文本中关于σáρξ和σ(ω)μα这两个用词以及和它们相关的另两个用词ψυχ(η)和ζω(η)的界定,以呈现西方思想史中关于身体观的原始讨论.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灵魂/肉体(ψυχ(η)/σáρξ)的二元论,强调灵魂对肉体的支配权.在柏拉图看来,肉体受制于灵魂的支配而具有消极性;但这样做的结果是使肉体拥有灵魂的性质,使肉体本身成为灵魂的一部分.<新约>中则沿用了希腊哲学对肉体(σáρξ)的使用,认为肉体乃是人的一种生存状态,即受制于人的意愿的生存,这种生存是走向死亡的生存.在这一基础上,<新约>提出了一个新的生命概念,认为由于耶稣(包括奉耶稣之名而来的圣灵)进入基督徒的生存,导致了人的生存开始脱离肉体的控制.这种新的生命称为ζω(η).为了区别于走向死亡的肉体,<新约>提出了σ(ω)μα(身体)的概念.身体是一种中性存在,既可以顺服肉体(以及人的心思意念)而走向死亡,也可以顺服圣灵而起死回生.保罗使用这一身体观来回应复活问题,并展现了一种新的生存概念.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梅罗-庞蒂在各个时期对胡塞尔现象学的读解,力图揭示他是如何走出胡塞尔有关"他我"(l'alter ego)的困境,而把主体间的世界界定为"肉体"(la chair),其中我与他人相互开放、相互交织;这对于理解他的知觉现象学和肉体本体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主体间性:走出审美现代性的悖谬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身体性”为口号的审美现代性 ,秉承了克服理性主义之片面性的传统 ,是现代文化中审美主义的逻辑发展。但其哲学前提仍是理性与感性二元分立的人格模式 ,不外是对主体的“理性—感性”二重组合中审美感性因素的强化和夸大 ,并变本加厉地将后者推向了感官和肉体。相反 ,主体间性理论认为主体与他者、人与世界都处在融汇一体的联系中 ,艺术审美是大型的对话 ,以此吁求社会性的行动与变革。这样 ,就有可能成功走出审美现代性的困境。  相似文献   

8.
郭沫若浪漫诗学的现代性批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郭沫若独特的生存遭际、文化境遇以及他富有强烈个性色彩的创作实践等,决定了郭沫若诗学的核心是以现代性价值为主轴的浪漫性.其浪漫诗学的现代性价值主要由三个层面构成:崇尚主体自发生命冲动的高峰极端体验;受现实逆境压抑而通过潜意识的愿望投射和自我向外扩张,来宣泄、抒发、寄托内心的自由企盼;追求个人内在情感的本真流露.  相似文献   

9.
《洛丽塔》中的水域和汽车是贯穿全篇的两个重要意象,也是透视男主人公亨伯特毁灭性命运的有效注解。水域指向亨伯特对永恒世界的超验渴望,他将之投射到现实中的女孩洛丽塔身上。汽车象征着物理世界中的动力,借此动力,亨伯特试图将他的想象世界强加于物理现实中,通过占据洛丽塔的肉体来实现某种永恒。在线性时间和他人主体性的客观现实下,亨伯特的妄念注定是失败的。他的悲剧根植于他对超越死亡限制的幻想世界的迷恋和试图消弭艺术领域与现实生活界限的行径,隐含着一种普遍性的人类悲剧命运底色。小说也暗示出一种偏执、妄诞的艺术立场所蕴含的致命危险,回应着纳博科夫要求对现实抱有清醒认知的艺术创作观念。  相似文献   

10.
尼采眼中的世界是权力意志和力的王国,它是混沌、生成和永恒轮回的。权力意志是解释性的,而通过解释,无数个外观世界从这个混沌、生成的世界中被透视出来。世界还是无目的、无意义的,生存是可怕可疑的。为了生存下去,生命借助艺术和认识这两种透视方式,从这个世界中分别投射出了一个美化的和一个图式化的表面世界。  相似文献   

11.
当代期刊编辑理论研究,已经逐渐淡化了对期刊本身的功能、基本属性,办刊特色等的讨论,因为编辑学的理论发展,已经解决了这些基本问题。对于人文社科学术理论刊物,现在更多的是在关注人文社会科学的编辑出版与全球化背境下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关联性;当代学术批评与编辑的选择性思维方式;当代学术期刊的编辑过程及编辑活动与学术评价的关系;当代网络化条件下的学术活动与编辑活动的关联研究等与文科期刊相关的更为重大的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12.
关于代位权行使的效力, 有入库规则说、平等受偿说、优先受偿说等几种观点。从立法目的、法律功能、法律成本和效率、其他债权人利益的保护、中国司法解释的性质和来源来说, 中国应选择优先受偿说的观点, 赋予代位债权人优先受偿权, 建立代位权上优先受偿权的现代理念。  相似文献   

13.
论共同犯罪中止的认定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对于共同犯罪案件如何认定犯罪中止,司法机关在办理中是仁者见仁,法学人士在讨论研究中是智者见智。共同犯罪中止的认定,应以行为人自动停止犯罪并有效地阻止其他共犯利用其先前行为继续实施犯罪或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为标准。  相似文献   

14.
作为现代武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民国武术置身于当时人们追求"科学"的话语背景之中。以"传统"为特征的国术(武术)与当时的"科学"话语形成了较大的反差与抵牾。国术界要实现以武图强的远大抱负,国术的"科学化"问题首当其冲。鲁迅与陈铁生的论战围绕国术是否有提倡的必要展开,一方面为国术的科学化做了舆论上的铺垫,另一方面也促使国术界开始反思传统武术的痼疾。进而,国术界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展开了国术科学化的改造,其实质是确立发展国术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为国术的进一步发展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5.
在不签发提单的情况下,利他契约理论能很好地解释海上货物运输合同当事方的权利义务。但在签发提单的情况下,该理论就不敷使用。借助罗马法中的准契约理论,既能对提单下的义务转让进行合理解释,也能解决在实务中诉权的确定之难。  相似文献   

16.
2012年3月,美国参议院通过修订《1930年关税法》的法案,以便对中国、越南等“非市场经济国家”征收反补贴税。近几年,中美之间的贸易争端处于高发期,金融危机加剧了我国外贸出口中遭受的贸易摩擦。应尽快转变原有增长方式,提高产品附加值、降低对少数国家的路径依赖,开拓多元化市场、促进内外贸一体化,以实现我国外贸战略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7.
从某种意义上说,<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秘密起源".本文将首先说明黑格尔为什么要以"感性确定性"作为<现象学>的开端;其次,我们将阐明黑格尔本人对"感性确定性"的辩证分析过程;最后,我们将指出黑格尔在此处用语言瓦解感性确定性时所犯的错误,并就此提出我们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中国社会转型和经济全球化的双重背景凸显了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新的理念和新的目标定位,创新方式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找准着力点是提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绩效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美学意象概念的主体间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对于现代美学的主体间性而言,中国古典美学的主体间性是前主体性的主体间性,即主客体尚未充分分化、主体未获得完全独立状态的主体间性。中国美学的意象概念就是这种古典主体间性的体现。意象概念的形成经历了意与象的合成过程,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意象通过审美感兴而产生,突破物我、人我的屏障,达到了主体间性的审美境域。  相似文献   

20.
期货期权是期货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目前虽没推出期货期权,由于它对深化和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具有重大作用,因而其产生、发展和壮大是必然的。期货期权的主要作用是为期货提供避险工具,但同时它本身也具有不可忽视的风险。借鉴国外期货期权风险管理的经验,探讨我国期货期权风险的管理,对日后推出期货期权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