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唯物史观与三种生产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史就是人类将自己和自己的社会生活不断生产与再生产出来的历史。马克思在研究生产范畴的一般规定时指出:“生产的一切时代有某些共同标志,共同规定。生产一般是一个抽象,但是只要真正把共同点提出来……它就是一个合理的抽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22页。以下凡引此书只注卷数页数)。“广义唯物史观”的“生产”范畴,较经济学和狭义唯物史观的生产范畴具有更广泛的意义,包含三个内容:人的生产、物质生产、精神生产。所谓生产,首先是指人的个体生命和种的延续活动与过程,它又包括人们为满足物质精神需求与其他  相似文献   

2.
所谓精神消费它是满足人们精神需要(主要体现为文化需要)的一种高级精神活动。其内涵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在交往活动中,采用不同的方式,接受和吸收各种精神产品来满足自身各方面精神需要的精神性活动。精神消费无论是采取个体形式如个人阅读、看电视;或采取群体的形式,如群众文娱活动,知识比赛等,其消费对象都是观念性的产品或知识劳务,这是精神消费与物资消费的根本区别点。精神消费的产生和发展取决于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社会制度的形态。反映该社会所固有的社会矛盾。但是,如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一样,一定社会…  相似文献   

3.
精神生产是以创造精神产品、提供精神服务为目的的生产,马克思称之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30页)。精神生产作为经济范畴,是和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精神生产的性质,决定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形态,受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精神生产总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资本主义社会如此,社会主义社会也如此。社会主义的精神生产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精神文明是社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发展的成果,表现为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完善,教育、科学、文化的发达,人们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而这一切无不取决于精神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精神生产也参与了国民经济的运行和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环节,因而在国民生产总值的创造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精神生产在国民生产总值创造中所占的份额将越来越大,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有法律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2页)在这段话里,马克思讲“生产关系”时,特别强调了是“同物质生产力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这个直接目的,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生产目的。因为从一般意义上说,任何社会生产都是为了生产物质生活资料,以满足人们消费的需要。不满足人及其需要的生产,在世界上是不存在的。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人们为了‘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32页)可见生产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但是,能否说,任何社会生产都是以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为自己的直接目的呢?不能。社会生产的直接目的,必然从属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换句话说,生产方式怎样,生产的直接目的也就怎样。一般意义上的生产目的。要服从于生产的直接目的。例如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生产的直接目的是榨取奴隶和农民的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以满足奴隶主和封建地主阶级的需要;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进行生产的直接目的  相似文献   

6.
<正> 价值问题,是一个十分古老的问题。在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历史条件下,探讨精神产品的价值问题,对于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提供健康丰富的精神食粮,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无疑是有意义的。(一) 自从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人类的社会生活便分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大类。物质生活是指人类为生存发展而进行的物质生产和物质消费活动;精神生活是指人类为生存发展而进行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享受活动。与此相联系,物质生产(或物质劳动)  相似文献   

7.
论精神需要     
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日益表现出享受精神产品和从事精神生产的需要。在社会主义社会里,随着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发展,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丰富,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条件日益增多和日趋完备。因此,研究精神需要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本文就精神需要及其有关的问题,谈些拙见,以供商酌。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要求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本文试就社会精神生活的涵义、方式、规律,以及社会主义精神生活的特点,谈一些粗浅的意见.一、社会精神生活的涵义人类社会是自我发展着的社会有机体,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人们的社会生活就发生分化.按照人们的不同需要以及满足这些需要的不同的手段,我们大致可以把社会生活分为社会的物质生活、社会的精神生活、社会的政治生活、人们的日常家庭生活等领域.社会精神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领域和系统,是人们利用精神生活资料满足精神需要的活动.大家知道,通过物质生产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的活动,是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通过阶级斗争  相似文献   

9.
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德军 《理论界》2004,(6):168-168
一、社区体育文化的内涵根据何肇发、黎熙元的观点:“所谓社区就是指一定地域内的人们社会生活的共同体。它是基于同类型社会生活而形成的相对独立的地域性社会。”社区体育文化是指人类体育实践活动及其产品(物质与精神产品)在社区这个特定时空内的反映与体现,它包括社区体育物质文化、社区体育制度文化和社区体育精神文化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实践,通常作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这个理解并不错。但是人们往往把“客观世界”理解为人们进行改造的对象的自然界和现成的社会关系,而不包括进行实践改造活动的实践主体本身,这就忽视了主客体的内在联系。因为实践主体是客观世界的一部份,同样在实践活动中受到改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从来没有将主体的人排除于实践改造的对蒙之外。马克思把实践看作是人“在改造环境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活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234页)。他特别指出:“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95页)“不仅客体方面,而且主体方面,都是生产所生产的”(同上)。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指出:“在各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中,不仅都有简单再生产,而且都有规模扩大的再生产,虽然程度不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56页)社会主义生产同任何社会的生产一样,必须连续不断地进行扩大再生产,以满足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石油作为我国的一种重要能源产品,其生产也只有持续地扩大再生产,才能更有效地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本文试就油田扩大再生产问题,谈点认识和构想。一、油田扩大再生产的特殊性 石油生产企业与一般产品生产企业相比,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劳动对象不同。它的劳动对象是  相似文献   

12.
“决定作用”和“反作用”,是一对哲学范畴,它主要是反映物质和意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一对范畴。马克思指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2页)马克思还使用过“决定性的反作用”的概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891页)。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也曾对这一对范畴作过明确的表述:“我们承认总的历史发展中是物质的东西决定精神的东西,是社会的存在决定社会的意识;但是同时又承认而  相似文献   

13.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完善社会主义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的管理机制。为了在实践中达到这一目际,需要深入研究国家本身所具有的基本属性,并且准确把握国家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就这个问题作一些探讨。 国家这种有组织有系统的强制机关乃是一定社会的集中的衷现形式,或者说,国家是以集中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社会。 国家是怎样刘社会进行集中的呢?根据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72页)的观点,国家对社会的集中,主要是“把每天重复着的生产、分配和交换产品的行为用一个共同规则概括起来,设法使个人服从生产和交换的一般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538—539页)。这个共同规则具有法律的威力,要求人们普遍服从。社会通过国家的集中或概括,便形成一种有规则的宏观结构和一定的社会秩序,从而达到维护统治阶级成员的共同利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我国理论宣传界,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较高层次的领域——审美,很少涉足。本文拟探足这一领域,发表一点浅见,祈作引玉之砖。审美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一个美的创造和美的享受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过程,是一个比社会文化和理想、道德、纪律等社会思想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领域”。(《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84页)在社会主义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整个物质文明建设的加强,以及由此带来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提高,人们  相似文献   

15.
精神生产、精神劳动和精神产品的内涵关于精神生产和精神劳动,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里有较集中的论述: “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分工是先前历史的主要力量之一,现  相似文献   

16.
一、精神生产关系涵义精神生产关系,在最一般涵义上是指人们在进行精神产品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活动的社会控制结构以及相互交换这种活动成果的社会方式.它在内容上至少涵盖了以下几个展开着的环节:1、精神生产关系首先是指人们对精神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或占有权.精神生产得以进行的首要条件就是精神生产者  相似文献   

17.
<正> 人类的生存、延续和发展,客观地产生了物质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必须通过人类自身对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使用和消费活动才能实现。这种活动就是消费。马克思说:“人从出现在地球舞台上的第一天起,每天都要消费。不管在他开始生产以前和在生产期间都是一样。”(《资本论》第1卷第191页)凡有消费活动存在的地方,又必然有一定的消费形式,以辅助于消费活动的实现。在原始社会,是以原始群、氏族公社为单位进行消费活动。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实现消费活动的消费形式可归纳为两种:一种是个体消费形式,另一种是社会化的消费形式。个体消费形式是以消费者家庭(或  相似文献   

18.
人类的历史是物质生活资料的发展史。人们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生产自己所需要的物质资料。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在谈到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时说:“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2页)人类一开始为了生存和生活就必须向自然界索取,因此,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在这一索取过程中进行的。从这种意义上说人类历史就是在不断地追求富裕生活的历史。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人口多…  相似文献   

19.
关于精神生产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生产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问题。但理论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很不够。这有一定的历史原因。当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阐述社会生产理论时,对物质生产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对精神生产尽管也有一些非常精辟的论述,但并不系统。当时,他们突出强调经济问题有其历史原因。恩格斯在晚年时曾做过解释:“青年们有时过分看重经济方面,这有一部分是马克思和我应当负责的。我们在反驳我们的论敌时,常常不得不强调被他们否认的主要原则,并且不是始终都有时间、地点和机会来给其他参与交互作用的因素以应有的重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79页)  相似文献   

20.
要研究社会主义经济效果的实质,首先要考察经济效果的一般性质。经济效果问题,是任何社会形态都存在的问题。这是因为,任何社会都要进行生产;只要生产,客观上都要求对各种经济活动进行经济评价,都要求降低劳动消耗取得生活资料。马克思说过:“在一切社会状态下,人们对生产生活资料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必然是关心的,虽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关心的程度不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8页)这是经济效果范畴的一般基础。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