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学生的思想日趋活跃,民主意识日益增强,这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学生思想教育中逆反心理的存在仍然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难题之一。所谓逆反心理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势和僵化思维模式,与思想政治工作这一客观现实发生碰撞而产生排斥、反感、厌恶、抵触情绪的心理过程。逆反心理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现象,它往往以其特有的负效应影响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形成,造成学生逻辑思维的紊乱,遏制思想政治工作的正常进行,使思想教育的内容或中途受阻,难以为继;或效应锐减、目的难达,给思想政治工作造成意想不到的困难。因此,对学生思想教育中的逆反心理进行理论探讨、研究这种消极心理现象的成因规律,找出预防和矫正的办法,对于新时期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逆反心理,或称逆向心理,是一种心理现象。实际上,它是人们在受过去某种事物的刺激所积累起来的经验的影响下,对这种事物所产生的一种否定性心理趋势和行为倾向。本文探讨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逆反心理,而是大学生接受思想品德课教育中逆反心理的表现和成因,以期改进思想品德课教学。 一、大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大学生在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的逆反心理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 (一)外显形式。逆反情绪显露在  相似文献   

3.
学习和就业压力以及其他社会因素往往会使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逆反心理会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很多消极影响,这就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消除逆反心理,使大学生顺利毕业和就业,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4.
试图运用社会心理学中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拓宽矫正大学生不良逆反心理的路子是本文的立意。文中论及逆反心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态度;指出大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在于其自身所特有的心理矛盾;并提出了诸如情绪感化法、角色扮演法、自己人效应法和团体规定改变法等矫正学生不良逆反心理的具体教育措施。  相似文献   

5.
社会心理是社会某一时期流行的,未经理论加工的,非系统的精神状态。逆反心理是一种变态心理,是一种低层次的社会意识,即人对外界的事物,并非由于病理的原因,而由于心理的原因,发生变态反应,在社会生活中即是对某些人或事,由偶尔的怀疑、反感而发展为一种与教育者主观愿望相反的定势心理状态。逆反心理的存在,对思想政治工作产生负效应,对党和国家的事业发生分离作用,对青年自身的成长带来障碍,八十年代末部分大学生较突出的逆反心态已对此作出证明,近两年来,由于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较为顺利,而今冷静地探究当代大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变化与对策是必要的反思,是为防微杜渐进行  相似文献   

6.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受众逆反心理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受众逆反心理主要是由于主导者的素质及工作方式和受众的态度体系两方面因素形成的。要有针对性地克服教育受众的逆反心理、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收到实效,可以从重塑宣传者形象、了解受众因材施教、提高宣传艺术和适当利用因势利导等方面实施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7.
对当代大学生逆反心理进行正确的估计,并采取正确的思想教育方法,是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成效的重要条件。实践表明,大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形成是同他们自身生理、心理因素以及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分不开的,如果不了解他们生理、心理发展状况和一定的社会历史影响,就不能准确地把握逆反心理的特点,也就无从采取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因此,全面地分析、研究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并据此采取符合心理学原理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克服大学生逆反心理现象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逆反心理是当代较为普遍的一种心理现象,在大学生中表现尤为突出,它深深地制约着当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层面。虽然逆反心理也具有某些积极因素,但它的消极作用也极大。本文着意从心理学的角度探究大学生逆反心理的现象、成因、教育等问题,以就教于同行。大学生逆反心理的现象分析  相似文献   

9.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最强有力的武器,是保证社会和谐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础环节。在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只有树立新的观念、掌握新的方法,才能解决好新问题、新矛盾。方法不当,容易引起被教育对象产生抵触情绪,形成逆反心理。那么,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缺乏分析,施教有误 部分同志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采取的方法与工作对象的实际情况不对路,不能准确把握对方真实的思想脉搏。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规范学习中 ,学习者常常会表现出与接受相反的状态 ,逆反心理作为这种背离倾向的典型 ,已成了一种不容回避的客观事实。但是 ,逆反心理的产生并不是凭空的 ,个性差异形成了逆反心理产生的内部依据 ,教育则构成了逆反心理产生的外部条件。所以 ,教育工作者应以积极的态度对学生的逆反心理加以引导 ,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充分发挥出逆反心理的求异创新、开拓进取的一面 ,克服其不利的一面。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们结合新时期高等学校学生思想实际,采用了一些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取得了一些成效,下面是我们的几点做法.一、针对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逆反心理”进行教育。首先要了解学生形成某种逆反心理的原因,结合环境和本人的特点,选择最恰当的教育方式进行教育。教育中应注意尊重学生,放下架子,摆事实、讲道理,动之以情.社会、学校、家庭教育一体化,形成教育合力.  相似文献   

12.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思想政治工作无用论”的负面作用 ;好奇心的驱使作用 ;教育内容脱离实际 ;教育的方式方法不当 ;教育者形象不佳等。预防和消除逆反心理的对策是 :清理教育环境 ,更新教育观念 ;理论联系实际 ,做到实事求是 ;尊重人 ,理解人 ,实现“情感制逆” ;坚持疏导原则 ,做到以理服人 ;提高教育者素质 ,注意人格力量  相似文献   

13.
对思想政治工作中大学生逆反心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比较棘手的一个问题。了解大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及特点,认识到逆反心理的危害,弄清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做好大学生逆反心理的转化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高等学校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尽管做了许多努力,但仍然存在不少困难。目前困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难题之一,即是在相当一部分学生中突出地存在着一种被称为“逆反心理”的现象。由于这种心理所产生的思想屏障,使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无法深入进行,宣传教育的接受率因而大大降低,思想政治工作者深为焦虑。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能否培养出一代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而“逆反心理”继续发展下去的严重后果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充分认识“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其严重性。消除这种不正常现象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紧迫而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道德与法治课是引导和促进中学生思想品德和法治素养的主要途径。可是,目前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过程中,仍有部分学生出现主观上抵制、态度上偏激、情感上偏离等逆反心理。教师应辩证看待逆反心理、改进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完善自身素质,与家庭、社会等互相配合,构建合力机制,以此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其解决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逆反心理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的现象。逆反心理的出现不仅不利于大学生的社会化,也会抵消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本文分析了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逆反心理就是作用于个体的同类事物超过了个体感官接受的域限,使个体感官饱和而产生的一种厌恶的体验。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除与学生的年龄、个性特征有关外,教师的教育方法简单,态度粗暴,处理问题不公正,厚此薄彼,教法呆板,练习要求过高,脱离了学生的“内在需要”等,是导致逆反心理的最直接的客观因素。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内因是主体特征的变化,外因是主体与环境互动中的不协调。对于大学生的逆反心理,要从正反两个方面辩证地对待,善于从大学生自身寻找突破点,尊重个体需求,发掘个体内在力量。可以从内而外影响的方式应对逆反心理的三个层次。首先,正视社会现实、承认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并针对这些不良现象对受教育者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引导;其次,思想教育本身要符合大学生的年龄和接受程度;最后,要注重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引导和健全的人格塑造。  相似文献   

19.
逆反心理是指认知者在特定的认知情境中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相矛盾的并与一般常态活动性质相反的情绪体验和行为意向。它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心理现象,存在于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身上。了解和分析当代大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主客观原因,是一切教育和辅导工作的前提。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揭开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实质、形成的原因,寻求解决的良策已摆在我们的面前。认知、情感、行为意向是构成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三大要素,主观因素和管理因素则是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应加强教育者的思想转变、感情的投入、社会文化现象的引导和改善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