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国家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居民消费的转型背景下,我国传媒产业园区的发展迎来了历史的最好时期。传媒类机构的崛起也为传媒产业园区的发展注入了全新的动力和营养,成为了我国传媒产业园区的一大新兴特征。因此,本文通过对成都市东区音乐园区的分析和梳理,从地理位置、产业链、产业特质等角度探讨我国发展传媒产业园区的发展现状及思考。  相似文献   

2.
上海中心城区不同类型园区资源整合联动发展,要求遵循园区开发运营的市场规律,发挥专业开发运营商的经验优势,统筹政府的政策、配套设施等资源,激发各方利益主体活力,加快资源整合及联动发展,推动属地政府、园区所有者、园区经营者、园区企业及周边社区的多方共赢,引领一批有实力的园区做优做强,推动一批有潜力的园区改造提升,带动一批闲置的园区转型再造,实现各类园区用地集约和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3.
上海在建设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过程中,城市功能不断提升、郊区新城建设已全面布局,中心城区正面临着诸多竞争压力和挑战,其功能及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城市更新已迫在眉睫.全球城市不乏中心城区城市更新的成功典型,上海中心城区城市更新既要借鉴全球相关城市的有益经验,又要结合上海的实际情况,创造一条具有上海特色的中心城区城市更新之路.  相似文献   

4.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是上海经济新的支柱性产业和重要增长点。目前,上海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仍集中在以浦东和徐汇为核心的中心城区,但有向外围扩散的趋势。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业布局差异化不足、郊区产业配套能力不足、产业园区辐射能力不足。上海应针对地标区域、中心城区、外围区域、传统产业集聚区和新兴区域,采取不同的信息服务业发展思路;针对现有信息服务业基地和新兴发展区域,采取不同的产业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5.
从全国范围看,发达地区的开发区已进入产业升级、城市崛起的阶段,如何逐步从"开发模式"转向"盈利模式",是开发区转型发展的"关键"。苏州工业园区是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的典范,从某种程度上说,过去20年苏州工业园区投融资模式最重要的经验是由国资国企创造的。国资国企在开发区建设中发挥了融资服务和公共服务的支撑作用,同时打造了大量优质资产,不断提升园区整体的投资环境,从而实现了各类社会资源、资金在园区内的优化配置。未来,苏州工业园区的国资国企应当努力转型成为区域投融资体系中最具效益的市场主体,为更有效益的产业发展和城市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6.
粤港澳大湾区的设计文化立足于深厚的岭南传统文化和区域优势,探讨设计与产业融合发展规划的策略,有利于推动设计创新与相关产业的整合,引领粤港澳产业升级转型,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通过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在设计与产业融合上的现状与趋势,明确了大湾区的定位与作用,结合其地理优势、文化优势、设计人才和产业园区优势,从多方面阐述设计要与文化遗产、博物馆、艺术社区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7.
开埠之初就被定位为“自由港”的香港,是“以港兴市”的典型例子,港口的发展为香港经济的起飞和就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香港的产业发展以及与内地的区域合作,又促进了港口的繁荣,并使得香港成为国际航运中心。但目前,在金融海啸、珠三角产业转型、内地港口蓬勃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下,香港港口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本文在回顾香港港口与城市发展关系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香港港口业务增长放缓的原因,并提出着力发展航运服务业,是香港航运中心转型升级、提高香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8.
上海作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城市,面临的城市问题也是富有挑战性的。随着上海城市功能的转型,中心城区工业用地逐步退出,或保留转向都市产业和创意产业,或整体拆除重建,不断改变着城市的空间结构。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梳理了上海中心城区工业用地多元化的退出路径,从政府、市场、社会三个层面分析工业用地退出机制。  相似文献   

9.
孙明华 《城市》2019,(7):63-70
近年来,天津通过大项目拉动实现了制造业快速发展,但也面临转型升级的难点。天津制造业需要提高人力资本投入、科技投入拉动产业升级;要通过供给侧改革,推动产业保持可持续增长;通过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提质增效。在实践上,要通过完善产业核心技术体系、培育产业集群、淘汰落后产业、制造业服务化转型、打造名优品牌、京津冀地区产业链融合和加速高端人才引进等方式推动天津制造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0.
促进郊区工业园区二次开发,加快园区转型发展,是上海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必然要求。要从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加强对"二次开发"重要性认识。在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前提下,按照全面探索、逐步推进、封闭运行、结果可控原则,结合城乡统筹、产业转型、环境整治,通过产业用地二次开发,创新土地利用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1.
陈立勇  王红梅  艾超巍 《职业》2014,(36):32-34
"十二五"时期,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将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工业强国梦的必由之路。而拥有"双高"人才(即:高级专业技术+高级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是引领区域产业发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和根本保障。中等职业院校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如何发挥自身特色优势,深入开展"双高"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科学构建"双高"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众多职业教育工作者刻不容缓的社会使命。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作为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构建新的发展理念和模式,因此,探讨构建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许爱萍 《城市》2023,(3):34-40
高耗能制造业低碳化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建设的关键支撑,但天津高耗能制造业发展仍面临智能科技与数字技术优势力量释放不足、产业边际效应递减、新能源发展创新不足、创新引领高耗能制造业的作用发挥不足等问题。借鉴德国“工业4.0”经验,天津可通过加快布局绿色能源技术、助力高耗能制造企业转型成为绿色发展企业、布局绿色载体、开放绿色场景等路径推动高耗能制造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4.
上海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在上海六大重点工业行业中占重要地位,但产业表现出“大而不强”的特征;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升。在后危机时代上海商务成本逐渐高企,土地等资源条件紧张的产业发展环境下,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显得尤为迫切。本文通过分析该产业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提出上海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思路、升级的方向、升级的路径、发展模式和关键点,并提出保障上海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更快更好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提升政府的服务水平,营造优越的产业发展生态环境;聚焦产业“高新高效高端”特征,打造优势产业链;加强创新服务,强化以知识与智力资本动态比较优势为禀赋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5.
丛晓男  庄立 《城市》2018,(1):18-24
随着智慧城市的深入发展,同一城市群内的不同城市间需要在信息化基础设施、 在线公共服务等方面实现共享,从而推动智慧城市群建设.由于城市群内各城市在智慧产业供需上的不匹配,少数中心城市将可能成为智慧产业的主要供给地.在这种形势下,如何推进中心城市智慧产业的升级发展成为重要的现实问题.笔者以武汉为例对该问题进行了探索,指出推进区域协同下的产业链重构、 构建智慧产业研发枢纽城市、 有效利用智慧城市群市场需求、 推动市场导向下的产业升级是长江中游智慧城市群建设背景下武汉智慧产业发展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发展设计产业具有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经济转型方面的独特竞争价值,日益成为全球许多城市实现产业转型和经济增长,创立地区品牌和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国内外典型城市发展设计产业的理念与措施进行梳理和比较,总结其经验对广州发展设计产业的启示。结合广州设计产业实际发展情况,分析其优势与不足,探讨广州发展设计产业对其产业发展、城市规划、文化传播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并分别从产业政策、制度建设、产业融合、公共服务、品牌活动等多角度对广州设计产业的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林宏  岳凌云 《城市》2010,(2):44-48
近年来,杭州的创意产业发展很快,形成了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创意品牌,建立了一批独具特色的创意产业园区,聚集了一批创造力很强的优秀创意人才。但与上海、北京、深圳、广州等其他创意产业发达城市相比,杭州在政策环境、核心人才、人口素质和发展载体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需要优化的问题。切实解决好这些问题,将有助于杭州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创意产业的高端与中心。  相似文献   

18.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已成为全球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流趋势,对德州市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十二五”时期是上海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上海大力发展航运业,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有利于促进城市产业规模的提高,带动城市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实现腹地城市之间的互动发展;同时也会带来城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和港口非良性竞争等负面效应。因此,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需要借鉴国际经验和惯例,通过先行先试,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和政策,必须从过去单纯追求“量”的外延式增长转变为注重“质”的内涵式发展,由传统意义的货物集散中心迈向现代意义的资源配置中心。为此,上海港口与航运服务业必须率先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创新服务功能、实现错位异构发展。在上述分析基础上,提出上海城市转型时期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20.
黄玉捷 《科学发展》2013,(12):103-108
特大型城市面临着城区创新和人口发展的双重挑战。城区创新发展与原有人口基础、产业结构和劳动力资源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和矛盾。而人口因素是人口基础、产业结构和劳动力资源等3个因素中的主导因素。只有将人口与经济、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科学地梳理城区创新与人口发展的关系,将人口发展寓于城区产业升级、旧城改造当中,才能有效地推动城区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