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帆 《现代交际》2014,(6):33-35
尼采批判叔本华以自我毁灭为终点的哲学,建立高扬生命活力,倡导个体独特性和创造力的酒神精神,权力意志与酒神精神一脉相承,都是批判颓废和虚无主义的利刃。权力意志引出了永恒轮回,为了能够完全满足权力意志的要求,尼采创造了超人的概念。尼采是一个积极反驳颓废消极的旧传统价值的战士,他强烈批判理性主义和基督教精神对人本性的压抑,倡导生命本能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命运观是理解古希腊悲剧的关键,《俄狄浦斯王》被称为"悲剧的典范",它充分体现了古希腊悲剧不朽的魅力,表现出人的意志和命运的尖锐冲突,命运是不可违抗的,不可改变的,俄狄浦斯虽然没有改变命运,但他不屈不挠,积极斗争的精神却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象征着人本主义的萌芽,值得歌颂和赞扬。  相似文献   

3.
尼采认为,希腊的酒神精神是一种狂野的精神,交织着痛苦与狂喜,融入自然,寻求着万物归怀。梵高作为19世纪杰出的画家之一,以其强烈的个性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远远走在时代的前面。他的艺术作品蕴含着深刻的酒神精神,将艺术形而上学化,形成了拯救自己灵魂的生命哲学:痛苦与狂欢交织的癫狂,是一种酒神般的嚣张;放纵充盈的生命之感,如同酒神对生命的张扬;复归自然的质朴情感,俨然一种酒神式的陶醉。  相似文献   

4.
老韦子 《老年世界》2014,(18):44-44
这里讲的日神与酒神,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两个人物。日神即阿波罗神,为太阳神,相传为宙斯的儿子,主管光明、青春、医药、畜牧、音乐、诗歌等,比起酒神狄俄尼索斯,其性格是较为温和的。酒神狄俄尼索斯,传说是造酒的神。这一点与我国的仪狄与杜康是不一样的,相传他首创种植葡萄和用葡萄造酒,不像杜康那样作秫酒。古希腊人在祭祀狄俄尼索斯时常表演的合唱和舞蹈,是希腊戏剧之起源。没有确切的记载说明狄俄尼索斯与我国的仪狄、杜康哪个出现年代更早,但从古希腊历史来看,似乎两者的时间不会相差得太多。  相似文献   

5.
尼采借"酒神精神"对西方传统哲学中的理性进行批判,否定了以理性为基础的旧价值体系。现代科学使人的生活条件越发优越的同时也使人变得碎片化、同质化、单一化。"酒神精神"启发人们对当下的理性尤其是科学理性进行反思,反思当下社会的中人的价值所在,使人成为完整的人。  相似文献   

6.
正◎编者的话:这是一篇博士论文的后记,但读过的人说,这篇后记比博士论文本身还要精彩。编者在读完之后,也震撼不已。它是现实版的《平凡的世界》,却更有温暖的感觉。在这个底层子弟上升通道快被堵塞的拼爹时代,寒门子弟肖清和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苦难和贫穷从来都只是暂时的,众人相欺也必有众人相扶,冷暖人间在他的笔下化作两个字:感恩。  相似文献   

7.
盾牌是冷兵器时代常见的武器,在《伊利亚特》中更是力量、英雄和勇气的象征,伟大的英雄阿喀琉斯拥有一支匠神打造的精美盾牌,盾牌的图案丰富生动,从中展现着古希腊人的价值观和精神向往,体现着古希腊民族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8.
胡宇  黄渊基 《现代妇女》2013,(12):312-312,305
福柯于晚期通过对古希腊文化的研究而提出了自己的“生存美学”思想,主张个体经由伦理一美学的途径自我构成为主体。这一思想既吸收了古典智慧,也发挥了审美现代性精神,同时与尼采、海德格尔的审美之路相通。它既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公关世界》2016,(16):56-59
德国表现主义是在一股反传统的思潮中孕育而生,在创作方法上它摒弃了在欧洲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模仿论和反映论,推崇极具个人色彩的表现论的美学。艺术家们在绘画创作中不再只是客观的描摹世界,而是根据自己内心的需求,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意象与幻想进行创作。与此同时,这一倾向与尼采的悲剧美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形成交汇,产生了一种奇诡新颖的审美形态与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0.
《窦娥冤》是一部伟大的具有悲剧精神的戏剧作品,从另一个角度看,它也是一篇优秀的诗歌文本,蕴藏着诗性品格。本文将注重从悲剧精神和诗性品格这两个层面来剖析《窦娥冤》,以发掘它文本背后的一些重要内涵。  相似文献   

11.
《边城》表面看似是一幅桃花源的图景,但小说却处处隐藏着悲痛和哀伤。其悲剧性主要体现在:从环境悲剧上看,作品展示了传统农业文明在现代文明面前不断衰落的悲剧场景,以及边城人民在不可遏制的外部文明的冲击下生存遭遇困境的痛苦无奈。从个人悲剧上看,尽管边城人拥有着一切传统而朴素的美好品质,但他们依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个体独立性,造成个体与社会关系脱离的悲剧。由于上述原因,边城其实是桃花园式图景下的悲剧。  相似文献   

12.
《长恨歌》是唐诗中中国古典悲剧艺术的代表作,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历史的凝结,是丰富多彩的唐诗文化的集中体现,尼采说过"肯定生命的最高艺术,即悲剧。"所以,在丰富多彩的唐诗艺术美中,我想借白居易的《长恨歌》从"命定与抗争","美景生长恨"和"并非十全十美"三个方面来欣赏一下《长恨歌》所蕴育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13.
《俄狄浦斯王》作为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之一的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其在情节设置及艺术思想上皆可成为典范,悲剧主人公俄狄浦斯的命运却让无数读者为之叹息。然而,俄狄浦斯在"弑父娶母"背后的真实形象是一位"反弑父娶母"者,是一位启蒙理性的领袖。  相似文献   

14.
《八月之光》是威廉福克纳最有名气最大胆的小说之一,也是福克纳的小说中最有争议和篇幅最长的一部,该文旨在探讨这部小说的的主人公克里斯默斯一个黑人与白人所生的混血儿,他奇特的身世和复杂的社会造就了他悲剧的一生。没有社会的肯定,游离于种族之间,克里斯默斯的出生本身就是一个悲剧,而最后他走向自我毁灭的道路,也是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   

15.
平山郁夫是闻名世界的日本画家。读自传体作品《悠悠大河》,知道平山郁夫作为1945年8月6日广岛原子弹爆炸的亲历者,曾备受原子弹后遗症的煎熬;他曾有东家借酱西家借米的困窘岁月,他创作完成了《佛教传来》《入涅□幻想》《受胎灵梦》等奠定其日后绘画地位的作品。后来,他由助教而副教授、教授、系主任、校长。为了最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时间,他决定不喝酒,戒掉这个一向的嗜好。  相似文献   

16.
《孔乙己》是鲁迅小说中的名篇。小说中主人公孔乙己的悲剧命运穿越时空,至今仍有警示意义。孔乙己是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的受害者,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他读死书、死读书,脱离实际,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只能被抛弃、被毁灭。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调素质教育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7.
余晶 《老年世界》2006,(18):23-23
读完了《雨中即景》这篇短文,一种温馨之感涌上心头。文中展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一幅真实的画面:几位年轻人在风雨中搀扶长者;撑伞为他人遮挡风雨;让长者先上车。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都是举手之劳。但是,就在这平平常常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之中,却表现出了人的精神品质。他们讲文明,重礼貌;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甘于吃苦,乐于助人的品格令人尊敬。  相似文献   

18.
在灾难中毁灭还是在灾难中重生,是对一个民族精神和意志力最严峻的考验。抗震救灾的日日夜夜,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交相辉映,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让中国人有信心有能力迎接各种挑战  相似文献   

19.
托马斯·哈代是英国杰出的跨世纪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以其独特的"环境和性格小说"丰富了悲剧艺术。他塑造的许多悲剧人物都显示出不同的艺术魅力,其中尤以《德伯家的苔丝》的女主人公苔丝的悲剧命运最引人注目,其悲剧内涵最为深刻和丰富,最为人震撼,其悲剧成因也是错综复杂的。在这部作品中,哈代深刻表达了他对英国下层人民尤其是农村妇女的同情以及怜悯,在他的笔下,主人公苔丝是一位美丽单纯,并且具备容忍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女子,同时也被视为英国文学作品中最理想的女性角色,但这位单纯女性的命运却是悲剧性的:她的一生经历了被强奸,被抛弃,并且最终被处于绞刑。生活在被资本主义法律所操控的社会,到处充斥着虚伪的伦理、道德规范和社会罪恶,作为一名贫苦的农村妇女,苔丝的悲剧命运不可避免也不是偶然的。苔丝无助地与社会抗争,最终却成为牺牲品,是她的性格弱点导致了她的悲剧命运,除此以外,与苔丝命运紧密联系的另外两个人物——安吉尔和亚雷也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她悲剧命运的发生。因此,本文旨在探讨苔丝悲剧命运的成因。  相似文献   

20.
尼采说:“有的人是死后才诞生的。”这句话对卡尔·施米特来说可能只对了一半。施米特在生前享受过显赫的荣誉,也受到过诋毁与冷遇,但在他死后的20年中,施米特的学说却迎来了一次隆重的复兴。从德国到北美甚至到中国,施米特的思想幽灵正在徘徊游荡,吸引了来自左派和右派阵营中许多博学与深邃的思想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