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老龄问题研究》2008,(1):25-30
随着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向外转移,农村家庭结构逐步由“核心化”家庭向“空心化”家庭转变。这种“空心化”家庭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留守家庭”。其主要特征是子女都外出打工,把老人和孩子留在家里。有的则把孩子也带到外地去,家里只留下老人看守,这种家庭也称之为“空巢家庭”。而留在家里的老人、儿童被称其为“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据了解,“留守儿童”的“三缺”问题(即生活上缺人照应、行为上缺人管教、学习上缺人辅导)已引起政府重视,但“留守老人”问题却尚未引起应有的关注。究竟“留守老人”存在哪些问题,需要政府及社会给予哪些关心和帮助呢?为了寻找这个答案,本课题组在对全市作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花了一个月的时间,重点调查了平和县秀峰乡福塘村和坪土回村。调查方式主要采取进村入户的问卷调查和召开有村“两委”领导、老年协会领导、学校老师和留守老人代表参加的座谈会。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农村“留守老人”负担很重,他们不仅自己生活无人照顾,有的还要为子女照看孩子,甚至有的还要耕种责任田。这种新情况所引发的一系列新问题,不仅关系到老人的养老保障问题,而且关系到孩子的教育保障问题,涉及到家庭稳定与社会稳定。因此,我们建议,从现在开始,各级政府乃至全社会都应关注农村“留守老人”。  相似文献   

2.
农村“留守儿童”是农村里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会产生情绪消极、逆反、人际交往关系障碍等各种心理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结构的不合理以及社会性教育的缺失。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就要从这三个方面努力,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社会工作存在偏重城市的问题,强调城市,忽视农村。西方社会工作在城市环境下成长,自然缺乏农村观念。我国引入社会工作却也如此,农村社会工作严重滞后,但农村实际上更需要社会工作。在我国急剧城市化的过程中,农村存在大量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形成一个庞大的“三留守”人群。亟需社会工作的关注和服务。  相似文献   

4.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二十年来,随着农民工数量的增加,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据《中国教育报》2004年8月15日报道,“按最保守的估计,农村留守儿童不会少于1000万”。段成荣、周福林估算的全国“留守儿童”规模已达到2290万人,其中87%集中在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如此庞大,已经形成一个需要予以高度关注的群体。  相似文献   

5.
5月30日,河南省安阳县人民法院在该县老龄委挂牌成立“保护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合法权益巡回法庭”,为“三留守”,人员维权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法律服务。这是继1999年安阳县人民法院建立全国首家“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巡回法庭”以来,在探索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并结合维护其他弱势群体合法权益而采取的综合性司法创新举措。  相似文献   

6.
在改革开放后.随着农村人口的大规模流动.随着“荒芜的乡村”在不断地产生与复制.留守儿童这种特殊的农村人群现象引起了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关注。2008年.随着全球范围内经济危机的爆发.外向型制造业中大量农民工回流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似乎暂时得以缓解。但是,农民工们“还是要出去”.在一个貌似解决的环境下关注留守儿童问题更加具有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7.
阮梅 《金色年华》2008,(7):8-10
“留守儿童”被定义为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中国留守儿童的实际数字已远远超过2000万。在调查中我们看到,大量的留守孩子处在这种天各一方的极不人道的亲子关系模式里。由于缺乏来自父母的亲情呵护与完整的家庭教育和监管,许多儿童过早地承受着成人社会的各种压力,  相似文献   

8.
留守儿童作为近些年来出现的一种社会问题,已经引起了很多学者和专家的关注,同时也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作了大量的研究。本文主要是想反映笔者家乡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出现的原因以及一些解决对策,因此,笔者以王集乡W村为例,通过实地调查、访谈和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分析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出现的原因,并试着给出一些对策,同时也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提供一个个案,以便于和其他地区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9.
农村出现大量的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特别是城镇化进程加快但城乡二元结构没有完全打破的产物。全面实现小康,让所有人都分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成果,使中国梦成为包括“三留守”人员在内的所有中国人的共同梦想,必须关注农村留守人员,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相似文献   

10.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龙回镇,是一个偏远贫困的地区,到目前为止,该地留守儿童人数逐年增加,由于其父母大部分在外打工,小孩多由年迈的老人照顾。这些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十分突出。本文就从这一地区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出发,对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正黄山市是一个山区城市,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不断增加,成为日益凸显的社会问题。切实改善“三留守”群体的生存生活条件,是推进“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应有之义,是关乎黄山发展大局、关乎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的重大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出现的“空心化”情况越来越严重.父母与子女不能在一起使子女成为“留守”学生。因此,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就是要构建教师与“留守”学生的和谐关系,即是解决教师与“留守”学生之间的学习和管理问题。  相似文献   

13.
都芙蓉 《现代妇女》2013,(12):I0028-I0030
西部农村地区大量男性农民外出务工是目前一个普遍的现象,这一现象引发了广大留守妇女在生产生活上许多积极的表现和消极的问题,发展经济、完善制度、发展教育仍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数字     
32个——以关爱和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为目的的甘肃省首批共32个“留守儿童之家”日前建成,分布在全省14个市州的52个县。按照计划,甘肃省要在全省建立1800个“留守儿童之家”,在“留守儿童之家”里,通过心理辅导、举行关爱活动等,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5.
留守儿童作为我国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的特殊现象,由于其本身生活现状的复杂性,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广西偏远农村地区特别是百色乐业县周边留守儿童情况的实地调查、分析,认为广西偏远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现状问题主要是生活、教育和心理等方面的问题,本文认为倡导社会各界共同关心和帮助农村留守儿童;以及加强父母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和引导等方法是解决广西偏远地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本文参考Bern,Sandra L.等人提出的性别模式理论,结合“中国四省五县农村留守儿童基线调查”课题的相关数据.聚焦农村留守儿童自小学四年级至初中三年级在职业或生涯志向上表现出的性别分化趋势,以期揭示农村留守儿童,尤其是留守女童在生涯发展上面临的困难。研究发现:农村儿童在职业志向上,受到职业的社会评价,是否处于留守状态以及自身的性别差异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在11类职业志向上.留守组和非留守对照组均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分化特点,但留守组的性别分化领域更宽,男女组间差异更大。本文还从年级的变化、自尊程度的影响、功课兴趣度的关联等几个角度对留守儿童职业志向性别分化模式的形成过程和干扰因素等进行了分析,并根据研究的发现对青少年发展的相关政策提出了修改意见。  相似文献   

17.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进一步流动,农村出现了“空巢”现象,“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也随之而产生。与留守儿童成长相关的问题也形成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如何让每个留守儿童“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成为政府探索解决的焦点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笔者仔细研究了我校2008年700多名学生问卷调查报告,认为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8.
“爸爸、妈妈我想你们!你们快回来吧!你们不要我了吗?”一个“留守儿童”这样呼唤。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农村家中,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就在农民工生存状况一次次地拷问社会时,近2000万农村“留守儿童”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只要是孩子,就会依赖于父母。相对于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留守儿童”们在只有“隔代教育”、“寄养教育”的情况下,往往更内向、更孤僻,有的甚至沦为“野孩子”。然而,即便进了城,农村娃的境遇依然令人堪忧。这些孩子是不幸的,也是无辜的。我们在问题出现转机的漫长等待中,“留守儿童”一天天地长大。他…  相似文献   

19.
针对青壮年劳力向城镇转移、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难的问题,江西省奉新县采取“三三制”办法,有效解决了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难题. 实行三个到位 一是领导重视到位。奉新县把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上升到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其紧迫性,列入政府民生工程一起谋划,成立了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并制定了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20.
留守儿童的核心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不同学科均有涉及,但依然存在不足之处。笔者认为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应该抓住留守儿童的主要矛盾。本文从探讨留守儿童核心问题的必要性入手,提出留守儿童的核心问题即其亲情的缺失,并从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下降、学习动力不足和诱发青少年犯罪等方面进行论证,最后提出针对性的措施:提高父母认识,强化亲情培养;整合社会力量,弥补亲情缺失;鼓励社工进驻,实施情感“充权”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