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2 毫秒
1.
在历史的长河中,蒙古民族形成了特有的民族精神。清代蒙古族汉文创作第一女诗人那逊兰保虽从小生活在北京,并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但蒙古民族精神影响着她的生活、心理及创作。其诗集《芸香馆遗诗》,就保留着浓郁的蒙古民族特色,渗透着强烈的蒙古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2.
2002年,维吾尔族青年图尔逊从中央民族大学毕业后到重庆工作。作为一名从新疆到内地民族部门工作的少数民族干部,图尔逊克服了汉语使用不熟练、饮食习惯不适应、照顾父母不方便等困难,经常深入少数民族流动经商人员中间宣传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帮助他们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和城市管理观念,同时还热心帮助他们解决子女上学、看病就医、法律援助等实际困难,受到各族群众的好评。  相似文献   

3.
当你听了景颇族出身的共产党员何米娃的事迹,怎能说他是一个残废的人呢?他为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眼,双目失明了,可是他的心永选冈滦着课眼的光芒I 那是1959年春天盗生的,,芷是大朵大朵殷杠的攀技花盛开的  相似文献   

4.
“那”文化圈论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本文认为,在华南及东南亚地区广泛分布着冠以“那”(壮语:水田)字的地名,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称之为“那”文化,“那”地名分布的范围,称为“那”文化圈。在“那”文化圈中生活的主要是操壮侗语族语言的族群,包括中国的壮、布依、傣、侗、水、仫佬、毛南、黎,泰国的泰,老挝的老,越南的岱、侬,缅甸的掸等民族以及印度阿萨姆邦的阿含人。他们的主要文化特征是:语言同源,以稻作为主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以“那”(稻作)为本的传统生活模式,使用双肩石器,制造和使用铜鼓等。文章还论述了“那”文化圈族群及其文化与汉文化及印度化的关系,“那”文化圈研究对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陈楠 《西藏研究》2003,(4):35-41
大慈法王释迦益西 ( 1 354~ 1 4 39年 )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弟子 ,他不仅在格鲁派的创建、发展和传播方面作出过重要贡献 ,同时也是明代汉藏关系史上的重要人物。关于释迦益西出身家世的记载零星简略 ,相关藏文史传只说他出身于蔡贡塘而已。本文在广泛披阅藏文史料的基础上对释迦益西与蔡贡塘关系作了考证。认为释迦益西出身于“寨氏”( )家族 ;考证出蔡巴集团势衰后蔡贡塘寺成为噶当派寺院桑浦寺的属寺 ,因此 ,释迦益西在皈依宗喀巴之前已是噶当派僧人 ,而非噶举派僧人  相似文献   

6.
岑毓英与台湾防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岑毓英(1829—1889年),字彦卿,号匡国,是中国近代史上知名度较高的人物。他出身于广西西林县那劳村一个壮族家庭,历代世袭为官,为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效劳。道光二十五年(1845),17岁的岑毓英在县试中初露锋芒,为其飞黄腾达奠定了基础。不久,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革命爆发在即,号称“广西盲肠”的西林县,各族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岑毓英“招集乡团,击散‘匪党’,叙功以县丞选用。”咸丰六年(1856)岑毓英率勇协助清军  相似文献   

7.
郑和家世小考郑勉之家世对一个人物成长具有重要意义。郑和作为中华民族的精英,出身于回族家庭,这个有别于广大汉族家庭及其世代,对于这位大航海家的成长发生什么样的影响,自然成为学者关注的问题,因此家世也成为郑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1985年纪念郑和下西洋5...  相似文献   

8.
宋岘 《回族研究》2005,(3):5-10
15世纪,中国明代的郑和七下西洋是政府行为,影响广远。郑和与其从官马欢系穆斯林出身,遂使郑和航海得益于穆斯林文化。由于马欢通晓阿拉伯语、波斯语等穆斯林国家的语言,因此,郑和一行同中国南海与印度洋沿岸上的各国穆斯林进行了较为广泛的交流,对明代中国认识了解当地的民族及其迁徙、宗教生活与民俗、物产与经济提供了真实的情况。这对中国与不同文化底蕴的其他国家日后和平交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拟借纪念郑和航海600周年之机,讲一下穆斯林文化与郑和航海的密切关系,兼及郑和航海史料的研究、整理。  相似文献   

9.
新教在华传播始于台湾高山族地区说──兼与杨森富、顾长声等先生商榷龙基成关于基督教新教始传中国的年限、最早传教者以及最早传播区域,我国学术界目前似乎流行着这样一种观点,即认为它是在公元1807年才开始由英国传教士罗伯特·马礼逊(RobertMorris...  相似文献   

10.
认识侗族第一位国家一级女作家兼学者刘芝凤,是5年前在广西南宁“中国首届人类学高级论坛”上。在为数不多的文化人类学女专家学者中,刘芝凤比较抢眼。虽然她是从边远的湘西怀化来,并没有出身国家高校院所,然而,她那带着泥土芳香的本质,朴实无华、快人快语、永远充满生命活力的形象,以及她带来的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3部文化人类学、民俗学专著,给会让所有的人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我们最初对这位女作家和民俗学家的关注与了解,也出之那短短几天的接触之中。大会发言中,她甩开论文,从文化人类学角度谈少数民族民俗田野作业和稻作文化的问题,如数家珍般介绍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个案,引起到会新闻媒体的注意。在以后的几年中,每年我们都会收到她出版的两三本新书,且每本都是精品。这几年刘芝凤不仅长篇小说畅销,写得生动感人,学术专著也获得了中国民间文艺理论“山花奖”、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奖、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奖、湖南怀化市政府突出贡献奖。其摄影作品竟然也获得中央电视台与中国摄影家协会举办的“聚焦西部”摄影奖。除此之外,由她策划、组织的几次国际、国内稻作文化学术研讨会,引起国内外民俗学界的重视与影响。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她题词“侗女多才”,非常形象的向世人介绍我国这位多才多艺的侗女。当我们再次走近刘芝凤,熟悉之后,才了解到在这些光环背后的湘西侗女那坎坷、传奇的身世与经历……时间:2006年元月7日地点:北京国际会展酒店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台湾省高山族出身的许进来,已经是做父亲的人了。这是一位十分有趣的父亲。儿子周岁未过,他就在孩子耳边讲了三百多天的话。他给孩子讲自己的过去,现在,同时也讲祖国的未来。孩子什么也不懂。但当孩子望着他的时候,他以为孩子在提问,话自然多些;如果孩子发出笑声,那他就更乐于讲了。  相似文献   

12.
在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东吐莫公社好田格勒大队第四生产队,一提起蒙古族生产队长白音达来,社员们都亲切地说:“老白那颗心呀,早给了咱生产队啦!”白音达来同志出身在一个贫苦家庭里,一家三代都给王爷当奴隶,早年,他爷爷为了寻找一匹丢失的马驹,活活冻死在草原上。父亲顶替了爷爷,继续在草原上为王爷  相似文献   

13.
第30届国际汉藏语及语言学会议侧记汉藏语系语言主要分布在中国及其周边的一些国家。本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汉藏语系的研究逐步成为国际语言学家的一个热点研究课题,由美国、日本一批语言学者发起,于1968年在美国召开了首次国际汉藏语会议,自那以后,每年召开一次...  相似文献   

14.
"那"(或"纳"),即壮、傣、布依等民族语言中的"水田"之义。以"那"为中心,形成了以壮民族为主体的那文化。那文化的范围很广,北界是云南宣威的那乐冲,南界是老挝沙湾省的那鲁,东界是广东珠海的那州,西界是缅甸掸邦的那龙。那文化的内涵包括:稻种、生产工具、加工工具、灌溉设施、肥料等物质文化;稻种的选择培育、播种、耕种、灌溉、管理、收割、储藏、加工等行为文化;生产习俗、禁忌、祝祀及对天象、土地、雷雨、江河诸自然物的崇拜及安土重迁、重农轻商等观念文化;同时还外延及与之相适  相似文献   

15.
走进滇西北     
郭净 《中国民族》2014,(9):77-77
在生活的路上,有很多人给过我指引,其中一个比我小了大约十岁。她叫秀兰,出身台湾农家,后来学了美术。1989年下旬,她跟着一群台湾朋友来到云南,偶然相识,从此到昆明来都不住旅馆,非要到我家里打地铺不可。她一年要来几次,每次都带着几本精彩的书,和当年最好的电影插曲的CD,如《邮差》、《辛德勒的名单》、《英国病人》等。台湾那套“电影馆丛书”就是她背来的,我看得很认真,最喜欢的是日本纪录片大师小川绅介的访谈,苏联导演塔可夫斯基的自述和德国电影人文德斯的电影评论集。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湖南省邵阳(南路)地区与稻作有关的语词与壮语的对比研究认为, 壮族的“那”文化即稻作文化在我国南北交往的长期历史中,吸收了中原汉族的旱作文化;另一 方面,“那”文化也深刻地影响了江南汉族稻作文化的形成,成为江南汉族稻作文化的有机组成 部分。湖南邵阳(宝庆)南路地区,曾经是壮汉两族及其先民共同生活和劳动的地方,可以说, “那”文化深深地融进了这里的汉族稻作文化,成为它的筋骨和血液,邵阳(南路)话中的壮语 成分就是证明。  相似文献   

17.
候显,藏族,僧侣出身,明朝宦官;著名的外交家,政治活动家。他在促进中国和亚洲各国的经济、文化等方面,成就突出;在民族关系方面,为沟通民族感情,增进民族团结,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是汉、藏关系史上一位极有影响的藏族领袖人物。据《辞海》、《辞源》上说他是航海家;《明史》上有《侯显传》,其功勋均有所记,但简略至没有籍贯、民族。至于他的家庭、出身与成长,上述典籍更未提到。  相似文献   

18.
本刊2010年第1期《杜文秀卖国说辩诬》栏目,共刊出3篇文章,第1篇文章是林荃先生的《杜文秀大理政权是封建割据政权吗?》文章对高鸿志先生在其所著《英国与中国边疆危机》一书中一些诬蔑杜文秀及大理政权的观点进行驳论。高鸿志先生于1998年在黑龙江出版社出版了《英国与中国边疆危机》一书。他在书中认为杜文秀派使赴英乞援,杜文秀受了刘道衡的愚弄,派其出使英国,从而在对外关系中铸成大错。因此,有必要继续探讨杜文秀政权对外关系中所犯严重错误的根源。所谓的根源是指阶级根源。高鸿志先生在《杜文秀在对外关系中所犯严重错误的根源》一节中,探讨了杜文秀对外关系中所犯严重错误的阶级根源,认为大理政权掌握在地主阶级手中,大理政权仍属地主阶级性质,是封建割据政权。高鸿志先生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杜文秀大理政权是地主阶级的封建割据政权。第一是当时的社会状况、阶级斗争形势及其与杜文秀起义的关系;第二是给杜文秀划分阶级成分,杜文秀是出身回族士绅家庭;第三是从几方面来论述大理政权仍属地主阶级性质。林荃先生就这三个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反驳,史料翔实,立论公允。尤其是作者以大量史料,阐述了19世纪中叶杜文秀起义的历史背景和对近代云南社会的影响。他认为杜文秀...  相似文献   

19.
博物馆及其馆藏文物具有较高的历史人文价值、美学价值、教育价值和文化体验价值,是重要的文化资产和旅游吸引物,具有深厚的价值内涵和特色品位。文章以系统耦合理论作为基础,对2017年至2021年广西全区博物馆与文化旅游产业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及耦合关系测算,分析了二者的关系现状及其发展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博物馆赋能民族地区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简@爱的性格进行剖析,证明了简@爱是一个标准的女权主义者.简@爱作为一个出身卑微、相貌普通的女性,并没有屈服于命运的安排,而是通过不断的反抗与斗争,坚持自己的理想、自由,最终获得了美好的爱情和幸福.简@爱的成长历程正是一位女权主义者要求得到社会承认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