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粤东畲族走廓广东畲族人口为3205人(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公布的数字),主要聚居在粤东各地,而粤东又以凤凰山区为主,其次是罗浮山区和莲花山区。他们分别隶属于现今之潮州市、丰顺县、海丰县,惠州市、博罗县、增城县等六个县市,分散在风西乡之山犁村、碗窑村,溪美乡之岭脚村,东社乡之李工坑村、黄竹洋村,抗美乡之石鼓坪村,箭竹乡之凤坪村(以上系凤凰山区);北镇乡之红罗村,长坑乡之南洋村和角峰村,和口乡之陈湖村、下村(以上系莲花山区);正果乡之下水村和通坑村,横河乡之嶂背村和长坑村(以上系罗浮山区)等十六个村乡,连成了一条横贯广东东部长达五百公里之粤东畲族走廊。  相似文献   

2.
盘瓠文化反映出“社会崇拜”的性质。以原始思维为特征、以社会政治结构和力量为内容、与自然崇拜同质的文化现象即是社会崇拜。文章从阶级社会初始阶段的社会特征,从盘瓠神话的性质、盘瓠族群的族源和社会历史状况等方面加以确证,对盘瓠族群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心理,作出独到的理解和阐释。“社会崇拜”概念的提出,对破译人类社会的某些文化现象,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盘瓠神话的深层结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盘瓠的传说最早见于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后干宝收入《搜神记》,范晔则作为正史收入《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三者所述基本一致,其主要内容有:1、远古高辛王宫内一老妇耳内出一物如茧,化为一头五彩犬,因以瓠盛之,以盘覆之,故曰盘瓠。2、在部落间的战争中,盘瓠有功于高辛王,王妻以公主。3、盘瓠和公主结合,生下一族后代,是为武陵蛮,或曰  相似文献   

4.
盘古,是华夏族开天辟地的老祖宗;盘瓠,是南方苗瑶畲诸族的祖先神。对于二者的源流,学术界多有著述,但难满笔者之意。对二者的源流及相互关系,试作一简要地考述,以求教于诸大方之家。一、盘古、盘瓠不是一个神为说明这一命题,我们先客观地对二者作求同性研究。其一,从神性角度看。盘古出自三国徐整《三五历纪》、《五运历年纪》。曰:“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  相似文献   

5.
盘瓠神话出现在中国汉语典籍相对较早,而且后世文献引述较多,其范围涉及史书、方志、笔记小说、志怪等。从19世纪后半叶,随着中西文化交流频繁,盘瓠神话也引起了西方学者的关注。本文以英语世界对盘瓠神话的研究为主体进行考察,英语世界的学者对盘瓠神话的研究大多从对东南亚瑶族社会的关注开始,后将视线移到中国南方的瑶族等,其研究首先表现在对《评皇券牒》《关山簿》《凉山省禄平州蛮书》等文献的搜录、整理,之后则是基于这些文献阐释《评皇券牒》中所反映的"神话、基模与历史"的深层勾连以及这一文献与民间仪式、儒释道等文化的关系。20世纪下半叶开始,美国、泰国、法国等相关研究的学者注重实地考察,将盘瓠神话文本恢复到其所发生的语境进行阐释,到21世纪初期,他们又将研究焦点转向持有盘瓠神话传统的民族之历史梳理及讲述盘瓠故事的"个人"。  相似文献   

6.
本文仅从盘瓠神话的产生、盘瓠神话和蚩尤的关系以及盘瓠崇拜遗俗和文献的记载等,试论盘瓠神话与苗族族源的关系。一、盘瓠神话的产生盘瓠神话的产生,早于蚩尤、三苗的传说。按其产生的年代,盘瓠神话应是原始母系社会或向父系社会过渡的时期,而蚩尤、三苗传说属于原始社会父系氏族部落联盟时代。盘瓠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神话的研究中,盘古和盘瓠通常被视为一神。用比较神话学的方法,分析古献资料,盘古与盘瓠在得名,造型、时代、以及体现出的神性和人性方均有不同,二应为两神。  相似文献   

8.
神话与民族共同体的起源和发展有着密切关系。透过盘瓠神话的畲族叙述,可以窥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历史脉络与文化逻辑:盘瓠神话的出现是古代中国"大一统"思想实践的文化成果,蕴含着"华夏共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记忆。各民族在叙述盘瓠神话时形成不同的文本,既投射出本民族的文化心理,也构筑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而神话得以延续的动力正是源于各民族对神话蕴藏的精神进行的自我解构与合理实践,这一过程实质上就包含着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构建,最终促成中华民族共同体从"自在"到"自觉"的历史转化。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溪州铜柱铭文中“盘瓠遗风”及有关史料进行考订,认为:从地域看,“五溪”系指湖南省沅水中上游及其几条主要支流,其大致范围包括川、黔、湘交界处的一些县市。盘瓠种落则是五溪蛮的主体,其后裔的一支长期居住于五溪。历史上的溪州之战,是以汉族代表彭士愁为首的地方统治阶级为领导的,以溪方境内盘瓠后裔为主要力量的一次扩大地方势力、以求建立地方割据政权的战争。溪楚战后千百年来,溪州一带的盘瓠后裔一直十分活跃,盘瓠遗风依然浓厚强烈。可见,溪州铜柱的铭文,反映了历史的实际,并非凭空虚造。  相似文献   

10.
溪州铜柱不是“盘瓠图腾柱”彭勃《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第4期发表了一篇题为《湘西铜柱与盘瓠文化》的文章(以下简称盘文)①,作者声称溪州铜柱是在浓厚的盘瓠文化影响下建立的,银柱成了盘瓠族类的图腾柱。笔者不敢苟同,试就盘文阐述的主要内容,谈些自己的...  相似文献   

11.
齐人 《源流》2006,(10)
庞加莱猜想“封顶”者之一、中山大学教授朱熹平,在获得巨大成功后,面对各界盛赞,十分低调而冷静地对记者说:“因为我经历了太多的失败,所以凡事顺其自然,不强求结果。我现在的心态是,已经把失败  相似文献   

12.
论苗族盘瓠崇拜属于图腾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族是一个古老而伟大的民族。几千年前,苗族先民们曾生息繁衍在黄河流域及长江中游一带,后来,因为天灾战乱等诸种因素的影响,他们逐步迁徙,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居住格局。由于苗族多居住于崇山峻岭,交通不便,与内地联系交流较少,加上其他传统因素的影响,因此,仍保留着很多原始宗教的残余,其中以盘瓠崇拜为一大特点。对于盘瓠崇拜的性  相似文献   

13.
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有尊孔,必有反孔。东汉初年的王充,就是在地主阶级独尊儒术后,首先勇猛冲击孔学的法家的杰出代表。他说他的重要著作《论衡》的思想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疾虚妄”(《佚文》),即痛恨儒家的胡说八道。  相似文献   

14.
正在开始写正文前,我想先阐释两个概念:旅游和旅行。也许在不经意中,你不会意识到这两个词的差别;也许在你看来,这两个词是一个意思。但我想告诉你,旅游和旅行,是不一样的。旅游是一个消遣和消费的过程,花钱享受异地的风光、风情、美食和服务,有人说旅游就是从你活腻味的地方到别人活腻味的地方;旅行则是一个体验和感悟的过程,体验自然,感悟人生,不惧怕雨雪风霜和艰难险阻,把一切都视为人生的一种经历和体验,随遇而安,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  相似文献   

15.
湖南五溪地区盘瓠文化遗存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盘瓠文化是东亚庞杂的文化体系中,一个富有民族特色,并具有久远历史的古文化生态群。它在人类原始图腾文化系统中,是一个具有多生态繁衍、并渗透与影响古今某些民族生活各个领域的独具魅力的子系统。盘瓠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与盘瓠辛女有关的意识文化、民俗文化、实物文化的多种生态系列的综合体。它以纷繁的文化现象构成诸多的古文化遗存系  相似文献   

16.
拉法格在《宗教和资本》一书中指出:“神话既不是骗子的谎话,也不是无谓的想象的产物”,“神话是保存关于过去的回忆的宝库,若非如此,这种回忆便会永远付之遗忘”。汉晋以来,我国古籍和部分民族中曾流传过一种脍炙人口的盘瓠(或作槃瓠)神话。它不仅对研究古代社会历史和原始文化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而且是我们探索某些民族来源及民族间相互关系不可忽视的资料。本文试以盘瓠神话为契机,对苗、瑶、畲三族的历史来源进行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在沈阳建立英美盟军战俘营一事件,越来越受到学者暨有关方面的关注,并有许多研究成果问诸于世。但这些成果多是来自于原英美战俘的回忆录,或是从英美战俘的视角来进行分析研究的,未免有些偏颇。而本文则通过日文史料,进一步研究考证此问题,并将英美战俘营的管理制度、日军对待战俘的政策、关押人数、生活情况等史实以及有关战俘文件史料的考订等等,做重新梳理,以期揭示日军在沈阳设立的英美盟军战俘营的全貌。  相似文献   

18.
盘瓠与盘古氏是不同时代的两个人物,代表着原始社会不同阶段的社会状况.他是帝喾高辛氏时代的氏族部落首领,徙于今湖南泸溪后,氏族部落发展壮大,与土著蛮人结合,成为蛮人尊奉的祖先之一.其后裔逐渐南徙,传说和遗迹遍布于江南地区,反映出"五帝"时代江北、江南氏族先民的迁徙和文化交流,比"三皇"时代又进一步.  相似文献   

19.
就科学事实而言,日、月分别为独立之天体,但在上古先民看来,日、月实乃同一天体在不同时段之变体。因而在上古太阳循环神话中,日、月同体且终始相巡,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循环系统。西晋左思《吴都赋》所载精卫与文鰩之神话即上古太阳循环神话之反映。另外,从得声之字多与日循环神话有关,鰩、鹞、榣、瑶、飖一组字亦是日循环神话在文字上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原标 《今日南国》2014,(12):53-53
大学生到农村当村官,尽管位置算不上显赫,谈不上“位高权重”,但是他们却担负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责任。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发展得好不好是国家是否强盛、民族能否振兴的一个重要前提,这足以说明大学生村官工程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