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8 毫秒
1.
我国就业问题随着经济危机的爆发愈演愈烈,如何改变当前的就业现状成为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传统认为经济增长可以促进就业的观点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针对当前学术界对我国经济的增长是否对改善目前的就业现状提出的疑问,本文通过验证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影响,得出经济增长没有带动就业的结论,并从经济增长和就业两个角度出发,通过分析经济增长的内在问题及劳动力市场各经济主体内在问题,找出上述结论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服务业就业增长之谜:对鲍穆尔—富克斯假说的再检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1991~2005年我国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数据检验了鲍穆尔—富克斯假说。结果表明,制造业相对于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促进服务业各行业就业的增长。而且与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差距越大的服务业部门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越强,用中国的数据再次验证了服务业技术进步滞后是导致就业增长的重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文章就促进我国服务业就业增长提出了简要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为了协调我国人口就业与不同产业经济增长的关系,对1978~2005年期间我国的人口就业与不同产业经济增长之间进行了协整分析,得出我国人口就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同时构建模型对我国不同产业的GDP与就业人数进行了回归分析,利用我国不同产业的GDP就业弹性,比较分析了我国不同产业对就业吸纳作用的差异;以及利用得出的结论提出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劳务输出等政策建议是缓解和扩大我国人口就业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1991-2007年就业状况的研究可以发现,中国的就业增长在宏观产业领域主要产生于非农产业,在微观经济单位主要产生于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和非正规就业部门.而导致就业增长缓慢的根本原因在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依靠投资拉动的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复苏并不一定能够带来相应的就业复苏.在经历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技能不足所导致的结构性失业有可能成为我国失业的主要形式。为了促进经济复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业增长应成为宏观经济管理的优先目标,为此应在城乡统筹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和个人创业、加强城乡一体化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等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5.
财政支出的服务业就业与增长效应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面板数据模型,用中国28个省市1990—2010年的数据,检验了财政支出对服务业就业和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从规模上看,财政支出对服务业就业和增长具有正向效应,地方支出的作用弹性大于中央支出。从结构上看,中央支出对服务业就业具有一定挤出效应,与服务业增长具有微弱的正向关系,地方支出在就业和增长两方面都有促进作用。但是,地方财政社会保障类支出缺陷,对服务业就业和增长产生负面影响。为调整产业结构适应产业转移新形势,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中央财政应增加社会保障和跨区域协调建设支出;相关地区应根据实际情况扶持适宜的服务业,来增加就业促进增长,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在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核心生产要素和以创新驱动为战略支撑的数字经济逐步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过程中,中国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颇为显著,资本技术构成始终保持稳步上升,而资本有机构成与资本价值构成出现了新的变化,均呈现波动式下降。劳动报酬占比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长期处于低水平稳定且增长缓慢状态,如何提高劳动报酬占比越来越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瓶颈。理论分析资本三大构成与劳动报酬占比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就数字经济时代我国资本三大构成新变化对劳动报酬占比的影响进行研究发现,资本技术构成受到劳动生产率与就业数量的影响进而影响劳动报酬占比;资本价值构成对劳动报酬占比的影响与工资水平密切相关;资本有机构成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对劳动报酬占比的影响也会出现差异,因此需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结合三大产业吸纳就业的特征,制定精准的差异化就业政策;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并增加低收入群体报酬;探索物质生产资料和精神生产资料双重所有制结构变革,结合资本有机构成变化特点合理分配劳动与资本两要素;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普惠性人力资本投入,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 相似文献
7.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就业增长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并没有带来就业的相应增长,根源在于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过低。就业是民生之本,我们要从服务行业的改革,产业转移全球化机会的充分利用,制造业自主创新水平的提高,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产业链构建的完善,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等方面入手,做好推进优化产业结构和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工作,以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就业增长。 相似文献
8.
9.
中国农业劳动力占比变动因素估测:1990~203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模型演示农业劳动力占劳动力总量比率受农业劳动力新进入量、退出量、转出量及非农劳动力变化等因素影响的基础上,文章估测了1990~2030年上述各指标的变动及贡献。在未来农业劳动力占比中位降速假设下,农业劳动力新进入量将从2005~2010年的2 023万人下降到2025~2030年的1 142万人,转出量与退出量分别从4 220万人和3 843万人下降到2 704万人和2 949万人,非农就业新增量从6 969万人下降到3 508万人。2005~2010年新进入、退出和转出量对占比下降影响分别为-15.1%、34.7%和38.1%,预计三者对2025~2030年占比变动的影响将分别变为-22.6%、54.3%、49.8%。针对农业劳动力转移与非农就业岗位创造压力趋于缓和但仍将长期存在的特点,作者认为,中国就业政策应从侧重数量扩张向数量与质量、速度与结构并重的方向调整。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人口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口就业与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通过建立回归分析模型 ,分析 1985年至 2 0 0 1年期间内蒙古人口就业与经济增长的数量关系 ,使我们了解近年来内蒙古就业增长的基本状况 ,为今后解决就业问题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1.
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对农村收入分配的影响关系到农村社会发展。借助社会调查数据,文章通过模拟参与方程和收入方程,采用直接法计算出调查地区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农村收入分配效应。研究表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促进了农村收入分布的均等,非农就业量与农村收入均等化之间呈倒U型关系趋势。研究进一步提出了合理选择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方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路径选择与制度支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民阶层是社会地位较低表现为:农民收入明显低于其他阶层的收入;农民充分就业率低农民整体素质相对较差。橄榄型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要求提升农民阶层社会地位。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是增强农村劳动力就业竞争力,实现农村劳动力持续性就业根本性的路径选择。政府应为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提供在人力资本投资、劳动力市场体系建设、消除对农民的歧视、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等方面的制度支持。 相似文献
13.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从我国劳动力就业的数量、三大产业劳动力的就业结构以及所带来的三大地带的区域差异等方面 ,对这种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4.
略论贵州劳动力人口就业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贵州劳动力人口就业现状基础上,就其就业特征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探析了相关缘由,最后提出了实现贵州劳动力充分就业的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5.
金融危机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现阶段,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自然无法置身事外。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表现在方方面面,其中对劳动力就业的冲击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在现阶段的就业问题中,大学生就业和农民工返乡成为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要应对金融危机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影响,缓解就业压力,需要中央、地方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密切配合,从多方面入手寻求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6.
17.
韩国外籍劳工现状及雇佣许可制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2008年6月在韩国境内居留的外国人达到1145660人,其中外籍劳工为542670人,在韩居留的外国人已经占韩国居民的2%。随着外籍劳工不断涌进韩国劳动市场,韩国政府不断调整外籍劳工政策,2007年1月1日起,韩国政府彻底取消产业技术研修生制度,将外籍劳工政策统一为雇佣许可制度。雇佣许可制虽然避免了产业技术研修制度的诸多弊端,但是它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角度研究了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问题,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收入分配格局至少有两条途径:一是农村劳动力从劳动收入份额相对较高的农业部门转移到劳动收入份额较低的非农部门,将直接导致整个经济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二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会通过改变非农部门中资本和劳动的相对谈判能力来影响非农部门的收入分配格局,进而间接影响整个经济的要素收入分配格局。文章的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劳动收入份额下降之间有一定的必然联系,但现阶段仍可以通过调整国内的产业分布格局形成劳动力需求竞争态势、增加农村居民在第一产业的收入以提升保留工资、建立劳动力市场制度以协调谈判能力来逐步改变要素收入分配格局。 相似文献
19.
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计划生育政策实施,我国城市居民家庭规模、家庭财富、受教育程度等影响劳动供给行为的因素均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对就业政策的制定和相关福利政策的实施都有较大影响。运用来自29个省市6675个城市家庭、8771个居民的调查数据对我国城市居民劳动供给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市居民劳动供给曲线整体上呈现向右上方倾斜的特征,随着工资上涨,劳动者工作时间随之增长,但是工资弹性仅有0.52,处于缺乏弹性的区间;分类型看,女性、户主、受教育程度较低者工资弹性较大,对工资变动更加敏感;女性、户主、受教育程度较高者收入弹性更大,对收入变动更加敏感;分年龄阶段看,18—30岁的新生代劳动力工作时间受工资和非工资收入影响均不显著,31—45岁的劳动力比45岁以上劳动力工资弹性和收入弹性更高,对工资和非工资收入更加敏感。本文的研究结果对细化实施就业政策和制定相关福利政策具有一定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