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7 毫秒
1.
"新五性"与报告文学之"文学"观念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性"问题是报告文学理论建构中的关键,它长期影响着报告文学创作与理论的发展.实际上,"文学性"在内涵上不断发展和深化,在外延上不断向"非文学"开放与扩张,从而使报告文学在取得辉煌成就时也逐渐形成新的审美特色,并导致其本体的传统"三性"--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发展成了现代新"五性"--主体创作的庄严性、题材选择的开拓性、文体本质的非虚构性、文本内涵的学理性、文史兼容的复合性.也就是说,一方面,传统的狭义"文学性"积极影响报告文学取得了与小说等虚构文学并驾齐驱的"文学"成就;另一方面,它在哲学、历史等"文化"的挑衅与侵袭下发生深刻变革,并在新旧蜕变、交汇融合中形成了新的"文学"观念--渗透于"新五性"之中的广义"文学性".  相似文献   

2.
如果从 1 931年袁殊发表《报告文学论》算起 ,中国报告文学研究已近七十年。在此期间 ,包括茅盾、胡风在内的诸多研究者倾情于探寻这一新兴文体的基本内涵、审美特性、文体功能、创作态势、历史律动以及创作主体的基本规范。某种程度上说 ,这样的批评与报告文学创作形成了一定的互动。然而相对于报告文学文体于世纪之初摆脱新闻与散文之旧制 ,由亚流渐成主流之新体 ,甚至在 2 0世纪的两个激变时期 ( 30和 80年代 )占据文坛制高点、成为引领风气之旗帜的阵势 ,我们就不能不对有关这一文体批评在系统性、学理性的提升方面抱有诸多的不满足。如…  相似文献   

3.
可能与现实:走向强势的报告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种“时代文体” ,报告文学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特定社会文化生态的激发。言说报告文学将会终结 ,这是感情用事式的缺乏事实与理论支撑的臆说。新的世纪无限壮阔、无限丰富、无限复杂的社会现实存在 ,报告文学作家坚守关注国计民生、守望人类价值原则的高尚的文学精神 ,以及视觉文化时代 (“全媒时代”)纪实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的受众因素等等 ,都使报告文学有可能成为新世纪一种强势文体。报告文学与纪实文学是两个内涵和外延差异甚著的范畴 ,不能简单地以纪实文学替代报告文学。  相似文献   

4.
纪实文学是一类纪实性叙事文学文体的总称。相对于虚构文学,纪实文学的文体特点和文体规范主要是:既有纪实性又有虚构性,是纪实性与虚构性的有机结合;既有理真的特性,又有事真的特性,是事真与理真的统一;叙事方法既有复现,又有再现和表现,是复现、再现和表现的共存互补;既有实用性,又有审美性,是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并重;纪实文学活动既是一种审美日常生活化的实践,同时又贯彻着高尚的审美理想,是日常生活与审美理想的融汇。  相似文献   

5.
转型期的报告文学已经走过了整整30年的历程,其间,不乏教训,但也多有经验。对于新世纪报告文学的发展来说,转型期报告文学所提供的非虚构性、问题性、显要性、广角性和网媒性等重要性状,可能是更有借鉴和发扬价值的文体资源。  相似文献   

6.
报告文学:作为非虚构文体的文学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文学并不存在叙事上的乱伦 ,这种文体对真实性或者说非虚构性的坚守 ,是其根性所在 ,是其“立文”之本 ,其名称中的“文学”二字 ,也并不等于虚构。“文学”本身理应包含有虚构与非虚构的因素 ,它在小说那里主要体现为以虚构为核心的文体建构方式 ,在报告文学中则不表现为虚构 ,而是除虚构之外 ,通过语言、结构、视角来实现其文体富于艺术性的建构方式。这种方式可以充分显示出其作为非虚构文体的文学魅力。而文学魅力的展现 ,主要有赖于其“跨文体性”的文体规范 ,这一特性是指其对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和影视等文学文体和非文学文体表现方式的兼容 ,以及在此基础上而形成的独具自身特色的艺术个性。这主要体现在叙述结构的变化、叙述语言的丰富与个性化以及对自身艺术表现局限的超越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李春雷的报告文学作品呈现出鲜明的宏大叙事的特点。纵观李春雷的报告文学创作,经济改革就像一条核心线索,贯穿其创作的始终,最终聚合为鲜明的叙事主题"改革"。在真实地再现事实的基础上,李春雷的叙述不拘泥于个别事件的即时报告,而是以事件为酵母,展开对社会、历史和文化全方位的思考。在写作过程中,李春雷致力于报告文学文体新品格锻造的努力,使其创作呈现出跨文体写作的特征。李春雷报告文学的宏大叙事,取得了艺术上的成功,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8.
新世纪报告文学的观察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世纪的文学格局中 ,报告文学依然是其中重要的存在。经济主义时代的社会文化生态 ,滋生着导致报告文学这一文体变异的诸多因素。变异后的新世纪报告文学 ,是一种由精英化与世俗化、当下摄取与历史打捞、平面叙事与深度报告共构的 ,复调多态的文体类型。  相似文献   

9.
论全球化语境下报告文学的文学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龚举善 《中州学刊》2007,1(5):223-228
伴随着改革开放系统工程的持续推进,中国的全球化进程也不断加速。与此相应,包括报告文学在内的文学方式也被紧裹在全球化语境之下。对于报告文学这种非虚构性文体来说,全球化的紧迫时势和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一方面为报告文学提供了再发展的良好机遇,同时也给该文体的深度拓展带来了诸多挑战。面对世纪初的开放语境,我们有必要在秉持非虚构原则的前提下努力谋求报告文学文学性的重新认定和整体超越。具体而言,当下报告文学的文学向度主要体现为以下五大指标:一是不尚虚幻的真实品性,二是鲜活灵动的报告形象,三是本真深切的思想感情,四是创新自洽的文体形式,五是崇高瑰丽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0.
本体 ,作为一个话语系统 ,目前在不同的学科中其含义是不大一样的。即使在同一学科中 ,有时它所表示的意义也有所不同。我们这里给出的本体 ,主要用以指称报告文学的本体理论。这种本体理论关注的是报告文学何以为报告文学的文体“元理论”,它着重研究报告文学的文体特质、文体精神、文体功能及其相关的理论范畴。报告文学本体理论的研究贯串于整个报告文学理论批评史。报告文学是一种互文体的“边缘性”文体。这样一种文体 ,决定它独特性的因素是相当复杂的。并且 ,报告文学这种相对历史较短的文体 ,它自身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因此 ,对…  相似文献   

11.
赛博格作为西方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文化标志,不仅以实践性的方式成为现实实在,也在虚构性的大众文化中成为形象鲜明的类型化叙事,更因为其所具有的批判性的变革力量被作为一种神话建构起来.  相似文献   

12.
报告文学的两次精神断裂———报告文学作家在新的文化环境中迷失———低俗化和审美———低俗化和体制。  相似文献   

13.
我们通常将改革开放至今的30年称为转型期。在此期间,中国报告文学秉承真实性、批判性、文学性的基本品性,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方面作出了艰辛而富有成效的开掘,一度成为转型时期中国文学的主流景观。具体些说,转型期的中国报告文学以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三农话语、生态诉求、教育关怀和反腐意志践行了这一先锋文体的题材承诺,并相当程度上实现了语言本真明快、叙事灵活自便、结构自足自洽、气质沉雄瑰丽等现代追求。这种题材和形式双方面的创新运动,不仅增强了报告文学的文体活力,而且丰富了当代文学的书写格局。  相似文献   

14.
信息与文化:范长江报告文学论丁晓原一、信息优势:历史价值的主体对报告文学文体特质的定位,曾经是众说纷纭的。有所谓报告加文学者、报告之有文学者、报告性文学等等。我以为报告文学的文体使命应是对有价值的信息的有效报告。报告文学所报告的信息当是以人为中心的社...  相似文献   

15.
报告文学观念是一定时期内人们对报告文学性质、审美特征的趋同性认识,它是这些时期人们的审美趣味、思维方法、文体追求以及社会风习、哲学思潮、生存方式等多种元素互动整合的结果。报告文学观念的确立与嬗变决定性地影响着我国现当代各时期的报告文学创作,使之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本文拟对中国现当代报告文学观念的确立与嬗变进行简要归纳与理论梳理,以期把握报告文学发展的脉络,检讨中国报告文学观念与理论的得失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世人务实心态的增强和非虚构写作的潮涌,2011年度广义的报告文学研究呈相对繁盛之势。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非虚构谱系下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研究依旧强劲,二是对报告文学发展历史、现实处境、未来空间的梳辨相对清醒,三是本体理论的建构意识日趋明朗。存在的问题在于,一是有关报告文学新闻性、真实性本性的重复研究比较明显,二是文体的内涵与外延认识仍有无序扩张之嫌,三是研究中的比较视野相对缺失。这表明,当前的报告文学研究虽然十分用力,但离精深而系统的理论建树尚有较大距离,报告文学研究依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7.
"史传报告文学"是新时期涌现的报告文学流派之一.它不仅导致了报告文学的深刻革命,而且向传统中国文论提出了有力挑战.它的发展,大致经过了1980年代的发展期、1990年代的兴盛期和新世纪以来的深化期三个阶段,而每一阶段都伴随着报告文学观念的重要变革.它逐步将报告文学传统的旧"三性"--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发展成了新"五性"--主体创作的庄严性、题材选择的开拓性、文体本质的非虚构性、文本内涵的学理性与文史兼容的复合性.本文试结合史传报告文学的发展对此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8.
每一种文体的发展史都联系着历史文化的各个方面,它反照出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和审美趣味的变化.选择文体就是在选择一种看待世界的方法,对于真正意义上的女性写作来说,选择散文这种文体就意味着女性主体面对琐碎平庸的日常生活所坚守的先锋姿态;而在女性散文的终极意义上,则是言说方式与生命形式的等同,从而使散文写作超越文体限制,达到自由之境.  相似文献   

19.
报告文学并不是一种特殊的"中国文体",它是发端于欧洲的国际性写作方式。"非虚构"本源于美国的"非虚构小说",以"非虚构"置换报告文学,缺少内在关联的基本逻辑。非虚构与报告文学之争,反映了文学界对文体基本认知的某种缺失。称名纠缠,一方面造成写实类文学写作、评论等的混乱,但另一方面非虚构也为报告文学文体的优化提供了反思的可能和必要。报告文学需要走出过度的新闻性、过度的意识形态化,通过故事性和个人性的强化,在回到非虚构叙事中建构写实之美。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中国报告文学总的历程,是从茅盾所期望的小说化路子折向夏衍《包身工》那种“论文式的‘报告文学’”的写法。其理论的发展,是从与相关文体的比较中,辩识其特征,到围绕新闻性与文学性的矛盾,特别对能否适度虚构与合理想象的问题,展开长期的论争,最终走到因否定报告文学的新闻性与文学性而无法认识这一文体的地步。实践进一步揭示,报告文学是散文中时代感最强的写人记事并可以直接加入作者议论的一种文体。它的本质特征是史实性,它可以由狭义散文向广义散文作一定程度的延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