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谈美国黑人历史在《宠儿》中的痛苦再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风山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1):32-35
莫里森想通过她的小说《宠儿》揭示黑奴题材的传统小说在它们的历史性描述中所缺失的更深层次的东西 ,真实展现美国黑人在奴隶制度下的那段痛苦的历史。本文试从个人历史与民族历史的融合、种族关系、民族信仰以及美国黑人女性在家长式统治模式中的地位等几个角度着手 ,探讨了美国黑人历史在这部小说的痛苦再现。 相似文献
2.
贝比·萨格斯、塞丝、宠儿和丹芙是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长篇小说《宠儿》中四位主要黑人女性形象。她们祖、媳、孙三代女性对自身主体的认识是黑人女性从社会边缘走向中心的一个连续过程:从沉睡到觉醒,从自发到自觉,直至主动去建立自我主体身份。小说《宠儿》的发表使黑人女性文学的地位在美国文学史上更加显著,其原因就在于它的政治性,它再现了黑人女性主体意识的确立过程。 相似文献
3.
贾丽婷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4)
通过深刻分析托妮·莫里森代表作<宠儿>中的三代黑人女性形泉、种族歧视下的黑人女性的心路历程以及三代黑人女性独立、自由意识的逐步增强,揭露了奴隶制的非人性的本质,更为重要的是它也使人们意识到:黑人女性必须始终坚持这种独立的自我意识才能彻底摆脱奴隶制和种族压迫,获得真正的解放. 相似文献
4.
桂宏军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71-73
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宠儿》以炽烈的语言和高度的叙事技巧表现了奴隶制在黑人心灵上的创伤,同时,作为一部黑人文学作品,《宠儿》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丰富的黑人文化蕴涵。本文从鬼魂、群体、口述、语言等方面探索了《宠儿》所蕴含的美国黑人文化,从而说明了《宠儿》是一部如莫里森所说的"不能更改的、无可辩驳"的黑人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5.
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宠儿》运用感性、物性的身体为叙事手段和叙事对象,使蓄奴制时代美国非裔尤其是非裔女性的历史际遇和现实体验得以由不可言说变得可以“言说”,淋漓尽致地揭露了白人种族主义对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主体的剥夺与压迫,同时展现了后者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以身体为武器和战场展开的抗拒与颠覆;《宠儿》文本也得以借助身体叙事建构黑人女性写作的主体,消解西方理性传统和男性中心文化。 相似文献
6.
王军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25-29
《所罗门之歌》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瑞森的第三部作品。小说在讲述主人公奶娃道德成长历程的同时,对同奶娃有着密切关系的四个女性人物(母亲露丝,姐姐莉娜和科林西安丝以及情人哈格尔)的悲剧人生进行了描写。本文旨在对她们遭受的性别歧视和种族压迫的悲剧命运进行解读,揭示黑人女性只有获得物质上和精神上的独立并以本民族文化作为立身之本,才能赢得自身的解放。 相似文献
7.
《宠儿》讲述了一个不堪回首的故事.这部小说以创伤叙事为手段,再现了美国黑人的历史创伤,是黑人特别是黑人女性走上自我觉醒之路的挽歌.作者托尼·莫里森以伤疤表征的身体创伤、鬼魂再现的精神创伤揭露了美国黑人所遭受的种族歧视,并为美国黑人探索了一条走出历史阴霾的道路,为历史上被剥夺了话语权的民族找到了自己的声音.小说不仅重塑了美国黑人的历史.也为其他少数族裔建构自己被剥夺的历史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8.
《宠儿》大量借用黑人文学的文化传统如民间传说、神话和诗歌等,以贝比、塞丝和丹芙三代黑人女性心理和行为的重新书写来揭示她们挣脱奴隶制枷锁走向解放之路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9.
徐文婷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4):152-154
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宠儿》深深根植于非裔文化传统及其独特的历史,有着深厚的黑人女性主义文化特色。作品反映了黑人女奴塞丝冲破种族压迫、性别歧视与精神枷锁的奋斗过程,巧妙地将种族与性别、历史与文化结合起来,体现了莫里森希望黑人女性不断寻求自我价值,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解放并且促进民族意识觉醒的写作意图。 相似文献
10.
辛珏如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6)
从塞丝主体意识的萌芽到幻灭,莫里森的<宠儿>探索了黑人女性处于种族和性别压迫的双重困境中寻找自我构建主体意识的艰难.黑人女性对奴隶制压迫的惨痛记忆,自身精神世界的脆弱,女性间的不认同,以及黑人内部的性别压制,共同制约了黑人女性的心灵发展.只有包括黑人女性在内的个体身心解放,黑人民族才能精神崛起. 相似文献
11.
耿新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26-29
旅美作家严歌苓在创作中塑造了一批特别的女性形象,意图通过作品颠覆"第二性"这一概念,提出"女性也是第一性"的观点。但其创作中雌性、奴性的凸显展现了女性"第一性"不过是作家一场华丽的白日梦,从这个角度可以窥见其小说中女性主体意识的缺席。 相似文献
12.
孙桂荣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5,33(4):69-70
艾丽丝·沃克1982年发表的书信体小说<紫颜色>明确地表达了妇女寻求解放的思想.通过对女主人公茜莉的描写,揭露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制,极力表现了女性的觉醒和对独立自由的追求.本文通过分析茜莉的觉醒过程,张显出黑人女性意识的崛起. 相似文献
13.
14.
从性别歧视的角度简析女大学生就业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静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1):86-89
目前,女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主要表现在就业机会不平等和就业待遇不平等这两个方面。笔者从历史、社会、高校和女大学生自身方面进行分析,对解决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现实囚笼中的精神自由--从《纯真年代》的人物塑造看伊迪丝·华顿的女性意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仲敏义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5,(6):66-68
女性意识在<纯真年代>中的三个主要人物形塑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将伊迪丝·华顿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的女性梦想最大程度地张显出来.而华顿的启示是男权社会有一定的规则,女性如果超越这一规则,就有可能在精神领域实现一部分的梦想. 相似文献
16.
翟萌萌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5(4):56-60
性工作在中国大陆一直是备受道德谴责、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的灰色行业,并日益发展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性工作是否应该合法化的争论愈演愈烈。从社会工作的角度,跳出合法与非法的争论,依据中国大陆的实际情况,关于女性性工作者社会管理的创新,需要从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全面了解着手,保障人权与社会控制并举,唯有如此才能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人才性别结构均衡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佟新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8(5):112-117
中国人才发展战略强调要形成中国人才竞争比较优势,逐步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中国人才性别结构失调状况,一是女性人才存在金字塔式的发展特征,随着职业地位等级的提高,女性所占比例减少;高层女性人才多数不足20%;二是我国人才结构存在较严重的性别比失调状况,多数情况下女性人才不足30%,女性人才成长形势严峻。大力推进中国女性人才成长的关键是解决性别结构失调问题。而全球民主化运动、相关性别知识的变化和女性领导的组织实践,将成为推动女性人才成长的重要力量。同时,亦迫切需要广泛且深入的女性人才状况和成长规律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袁德成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72-77
从黑人文化研究和妇女研究的角度切入 ,分析美国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的黑人女诗人的作品的主题、风格、隐喻和意象 ,从而揭示其反种族压迫和性别歧视的战斗性 ,并据此阐明它们在本质上与休斯等男诗人创作的“新黑人诗歌”是毫无二致的 ,理应正名并恢复其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认为现实的人所追求的自由不是抽象意义上的只在思想范围之内的自由,而是存在于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自由.自由是人在实践过程中达到的人与自然、社会、自身的和谐统一,是以人为主体的多方面的和谐统一的状态与和谐发展的过程.自由从和谐开始,通过和谐实现,也通过和谐得以表现,从和谐走向自由,和谐构成了自由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20.
毛海莹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5,(6):7-13
郁达夫的《迟桂花》塑造了“莲”这一女性形象,对其潜在、隐性的“寡妇”民俗身份展开女性阅读为“莲”的反常举止提供了合理的根基,对女性人性的开拓也更为深刻。而对男性视角进行颠覆性批判的同时转而关注女性与语言、符号的关系,也是女性阅读在文中得以实践的一个重要策略。基于此,对其他现代文学江南作家笔下的女性民俗进行解读,可以更深层地探析女性民俗与女性人性开拓之关系,揭示女性民俗的内在审美本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