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卜召林教授主编的<中国现代新文学批评研究>(以下简称<研究>)一书已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研究的又一新成果.新时期以来,研究者们运用新的角度、新的方法、新的资料审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从学理上对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学批评做出了更为深刻的把握.  相似文献   

2.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曹禧修教授的《中国现代文学形式批评理论与实践》一书,于2007年5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3.
王满特嘎教授的专著《蒙古现代文学理论批评研究》,于2 0 0 3年1 0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专门研究蒙古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学术论著。1 9 2 1年蒙古人民革命胜利,随着蒙古新文学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其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也逐步发展起来。色·宝音尼木和等蒙古现代文学的奠基者们把蒙古传统的文学理论思维同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相结合,撰写并发表了具有蒙古特点的、为数可观的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成为蒙古现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开创者,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思维在蒙古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2 0世纪2 0—40年代,是蒙古现代文学理论…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茅盾不仅在文学翻译方面成就卓著,而且在开拓现代文学翻译批评上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独特的地位不容忽视。其一,茅盾促进了传统文学翻译批评向现代文学翻译批评的转化,是我国现代文学翻译批评的开拓者;其二,他借鉴丹纳的批评理论,提出了其特有的现代文学翻译批评理论。  相似文献   

5.
瑞恰慈与中国现代诗歌理论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批评派的诸位学者中,瑞恰慈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关系最为密切,其批评学说由曹葆华等人介绍到中国后,迅速为一些中国学者所接受,对中国现代诗歌理论批评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发生研究是一个重要的、有价值的课题。然而,要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发生,我们必须先弄清楚三个问题,即为什么要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发生,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发生应达到什么目标,如何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发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进行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发生研究。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发生研究是一个重要的、有价值的课题。然而,要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发生,我们必须先弄清楚三个问题,即为什么要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发生,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发生应达到什么目标,如何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发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进行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发生研究。  相似文献   

8.
李健吾(刘西渭)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一位独树一帜的批评家,他将西方印象主义文艺批评方法引入中国,与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理论相结合,构建了中国式的印象主义文艺批评,这一批评方法至今对我们仍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胡风以至整个中国的现代文学批评理论未能充分发展起来,有多方面原因,这在1940年代后半期有更为突出的表现。围绕“胡风与卢卡契”所作分析可以看到,卢卡契是有自己完整的哲学、社会历史学和美学相统一的思想理论学说的。它恰逢其时地出现,并进入中国,对于胡风以至整个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无疑提供了一次不可忽略的“契机”。就此而言,胡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认识中国左翼文学最重要的批评家胡风,他与卢卡契理论发生联系的根基和表现,他最终未能真正进入卢卡契理论的个人原因、时代原因以及所受到的整个左翼思潮的限制,在深化我们对胡风理论的价值、意义认识的同时,可以进一步看到他的理论局限。显然,这又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理论整体局限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商务印书馆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繁殖和哺育的重要意义.早期的商务印书馆对于西洋文化文学的介绍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孕育的重要因素.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刊物,成为影响甚至左右中国新文学萌生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在"五四"新文化运动背景中,商务印书馆进行了革新与改革,在以《小说月报》为标志的改革过程中,使商务印书馆成为新文化、新文学发展的重镇.在期刊的文学作品刊载、文学丛书的出版方面,囊括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诸多作家,显示了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实绩.商务印书馆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与发展中,顺应潮流、鼎力革新是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关键,团聚作家、推动创作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动力,联系读者、关注市场是中国现代文学繁荣的保证.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文化阐释一直是最重要的研究角度。由于近百年来文化视角自身经历了从多元并存到狭隘化、再到多元整合这三个阶段的演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也相应地呈现出不同面貌。文化视角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促进了文学研究的繁荣,时至今日,文化视角已由一种文学研究角度上升为一种批评理论,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如何运用文化视角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曲楠楠  王金胜 《东方论坛》2013,(4):128-128,F0003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研究和撰述较之此前有了较大幅度的进展,众多批评家、批评文本、批评思想、批评方法得到了较为集中的学术关注和学理阐释。如何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拓宽研究的视野,调整研究的路径,以更接近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本体,更有效地阐发出中国现代思想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本体建  相似文献   

13.
三十余年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承续近代批评的课题,并同现实社会革命进程密切相关,分别为开放、综合及权威时期。而以实用理性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选择,使现代文学批评在总体上表现出一体论模式,影响及于当代。  相似文献   

14.
以创作小说和剧本、倡导“民族文学运动”闻名的川籍作家陈铨,同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独树一帜的一位文学批评家。陈铨的文学批评活动主要集中在抗战时期,其独特意义在于对文化式批评进行了理论探讨并将其引入到文学批评的实践中,拓展了文学批评的领域,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理论与实践体系。民族的苦难、留德的背景使陈铨在进行文化式批评时特别推崇“提高鼓舞生命力量”的“盛世文学”。  相似文献   

15.
学科关键词研究,是学科研究走向精细化的一种努力。新世纪以来,在文学学科方面,尤其是在20世纪文学及其理论研究方面,关键词研究对于推动该学科研究和建设,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当代文学关键词》《关键词:文学、批评与理论导论》(译著)《中国现代文学理论范畴》《当代文学理论范畴导论》等。盖生教授新近出版的《20世纪中国文学原理关键词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以下简称《研究》)是这一研究趋势的新进展,是在文学原理层面展开关键词研究的一项重要收获。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整体上的理论自觉意识是在20世纪30年代表现出来的,这与马克思主义影响直接相关。20世纪30年代较为完整的批评理论首先出现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左翼文学批评家中,突出表现就是建立起整体阐释框架和"历时性"观照方式的"作家论"。左翼文学批评直接带动了20世纪30年代文学批评整体上的发展,具有说服力的是1936年完成的《中国新文学大系》。  相似文献   

17.
对现代批评的多维度审视──读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高旭东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整体格局而言,各类文体的研究较受重视,小说、诗歌、戏剧、散文都已经有专史问世,但对文学批评的研究比较薄弱,至今仍处于拓荒阶段。现代批评始终引导和制约着整个新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 “中国是散文的国度”。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到现代文学,起了一个深刻的变化,不但是由文言文到白话文的变化,而且在思想内容以及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它是继承了我国古典现实主义和古典浪漫主义的传统,吸取了世界进步与革命文学的营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逐步发展起来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9.
一、现代文学文献学知识理念的兴起但凡一门成熟的学科,都应当具备相对稳定的文献学基础。从比较宽泛的意义上说,中国现代文学文献的搜集与整理工作自现代文学诞生之初就已逐步展开,也出现了10卷本《中国新文学大系》这样的经典之作,但有组织、有计划且较大规模地进行文献发掘与整理的工作已是新时期之后了。突出标志即是1979年由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发起编纂的大型丛书《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汇编》,以及其他史料丛书、全集、选集、报刊(影印)、民国时期总书目、期刊目录汇编等的出版。其中,《鲁迅全集》(1981,2005)在文献搜集的全面性、注释的详尽性、操作的规范性等方面提供了非常有益的经验。朱金顺先生的《新文学资料引论》(1986)虽以“资料”为名,但主要是依循中国古典文献学的诸多原则,对现代文学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以及考证、版本、校勘、目录等逐一进行了剥索,可说是最早对现代文学文献进行系统讨论的著作。而包括《〈女神〉汇校本》《〈围城〉汇校本》等5种汇校类著作的出版,则在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方法
  上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透视历史主义对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影响,聚焦其与进化观念对中国现代白话文确立、文学观念与史学建构起到的理论支撑作用.传统“文以载道”观、舶来理论、中国现代社会特点三者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现代文学批评外部研究的趋向及特点.追溯现代批评对文学外部因素的关注,探究文学外部研究方法形成的历史与特征,探讨该研究趋向导致的文学与批评的“真实”诉求,分析文学“真实”被赋予的科学精神、道德勇气以及引起的后果,对理解现当代文学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